麦收时节的童年记忆
来源:作者:闫永定时间:2013-06-11热度:0次
麦收时节的童年记忆清晨,外出上渭南南塬晨练,只见塬面上的麦田里收割机轰鸣,一行行成熟了的麦子被吞进收割机肚子里,金黄黄的麦粒刹那间流入尾随在收割机后的人们的蛇皮袋子里。我不由得驻足于路旁,欣赏这收割的动人画面。
又到一年麦收时节,我站在渭南南塬的塬畔边,翘首北望家乡蒲城,顿时想起了六七十年前、童年时的麦收时节。那时的欢乐、有趣、辛劳场面又浮现于眼前。
麦子是家乡陕西蒲城的最主要作物,麦子是人们的基本食粮。每年的寒露前后,人们就完成了麦子的播种。经过漫漫冬季的缓慢生长,待一开春,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麦苗迅速返青,经历长高、拔节、抽穗、扬花、灌浆各个环节,直至籽粒饱满而成熟。芒种前后,当布谷鸟一遍遍地唱着“算黄算割”歌儿的时候,母亲就告诉我,快收麦了。
童年时,因为我家破产和父亲被拉了壮丁,我和母亲大部分时间是在舅舅家度过的。舅舅家是个富裕人家,种有上百亩的土地,麦子地也有七八十亩。因此,每年的麦收对于舅舅家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麦收时间是从6月初开始的,直到麦子进囤入仓,需要持续15-20天的时间。在无机械的时代,在这“龙口夺食、颗粒归仓”的时节,麦收的各个工序,收割、运输、摊场、碾压脱粒、扬净晒干等,全要靠人力来完成。割麦用的是镰刀,主要靠雇用十几名“麦客”忙碌三四天方可完成。运输、摊场、碾压脱粒、扬净晒干工作,除靠雇用的长工和一两名忙工(麦收时,临时雇用者被称为“忙工”)外,家中的男女老小们也责无旁贷地参与其中。
麦收时节,我们孩子们也是忙碌的。在收割麦子的时候,我和两个表弟负责给麦客们送水。因为天气炎热,割麦是重体力活,需水量很大,于是保证水的供应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抬着盛着开水的大瓦罐,一趟一趟地来往于村庄与田间地头,保证割麦的人时时都能喝到水。
我们孩子的另一项工作就是牵碌碡碾场。大人们早晨把没有脱粒的麦子摊铺在场面之上,经过七八个小时的太阳曝晒,约到了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就该进行碾场了。这时,我和表弟,就跟着“忙工”一起,分别牵着拉着石头碌碡的牲畜,在麦场上往复转圈。干透了的麦子秆在碌碡的反复碾压下,秸秆由黄变白,麦穗上的麦粒也被剥离出来。小麦的碾压需要进行3遍,麦子颗粒才能完全脱净。碾场是麦收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道工序,一般约在10天左右。
麦收时,我们孩子们的另外一项工作就是“拾麦”了。麦收时,外爷为了颗粒归仓,鼓励大家去拾麦。在麦子割倒拉运时和拉运以后,他让家中的女人和孩子都去捡拾遗落在地里和运输路上的麦穗。个人捡到的麦穗先堆放在一个地方,待碾场工作行将结束时,外爷亲自目测每个人捡拾的数量,再按多少付给一定的现金。这种经济刺激“政策”确实有效,每年的麦收时节,家里的女人和孩子们都起早摸黑、不顾天气炎热地在忙碌着,都想多拾些麦穗,多挣些“外快”。
这时候,我是特别卖力的,每天天刚蒙蒙亮,我揉着惺忪的眼睛被母亲从睡梦中叫醒,急急忙忙地出门拾麦。拾麦是个细活,也是个辛苦活,要认真耐心,还要能够吃苦,要低着头,在麦茬行里走来走去,眼睛在仔细地寻觅,要不断地弯腰捡拾。晨曦微现的早晨开始,到日头升高之时,就有所收获了。晚上,乘着天气凉快了一些,往往要坚持到天黑看不见的时候。拾麦时,我和母亲同行,母亲提着竹笼(篮),我只管捡拾。捡拾来的麦穗放入竹笼里,为了节省竹笼里的空间,就用小刀把麦穗割下来,麦秆扔掉。就是这个动作,还给我身上留下了一个永远的纪念痕迹呢。我的右腿膝盖上有一长约3厘米的疤痕,是在膝盖上割切麦穗时,小刀不慎割破皮肉而留下的。我拾麦的速度还是很快的,经常受到母亲的夸奖。
孩子们用捡拾麦穗换来的钱,可以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舍不得买别的东西,多用来买一些学习用的作业本之类。有一年,母亲咬了咬牙,用捡拾麦穗换来的钱扯了几尺咖啡色的绸子,给我缝了一个长棉袍,过年时穿上它使我神气了不少;还有一年,母亲又用捡拾麦穗换来的钱,扯了几尺浅黄色格子布,给我做了一件短袖衫,这是我穿的第一件“洋布”衫,夏季穿上它,自己觉得潇洒了很多。
麦收工作的最后工序就是麦子晾晒入仓了。碾场结束后,待天气异常晴朗、太阳特别“毒”的日子,脱粒小麦要全部搬运到麦场上晾晒。小麦晾晒时,需将小麦薄薄地摊铺在场面上,通过阳光的强烈曝晒,达到麦粒中水分充分蒸发的目的,便于入仓保存,防止霉变生虫。
小麦晾晒时,也是我们孩子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为了防止鸟雀啄食,需要有人在旁驱赶;为了使麦子颗粒能够均匀的充分干燥,还需要有人经常搅动。这个时候,我和表弟就拿着绑有彩色布条的竹竿,满场面地跑来跑去,口中吆喝着,去驱赶鸟雀;我们赤着脚,手拉木齿耙,来来回回地搅动着满场的麦子……收获的喜悦与玩耍的惬意融为了一体。
为了庆祝一年一次的麦子收获,为了庆祝几十石(读dan,1石等于10斗,1斗约27斤)麦子的安全归仓,为了答谢忙碌了大半年的长工和忙工,为了答谢村中和邻村前来帮忙的乡亲们,舅舅家要举行一次庆祝丰收的答谢宴席。在小麦晾晒归仓以后,当太阳西斜的时候,大厅房里的桌椅布置好了,菜肴美酒上桌了,宴席开始了。宴席上,主人、长工、忙工和临时帮忙的人,共同入座,品尝美味、谈笑风生、畅饮美酒、猜拳行令,欢声笑语溢满厅堂、热闹非凡。外家利用这样的机会,一方面庆祝麦子的丰收,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机会与长工和乡亲们联络联络感情。
麦收结束了,舅舅家的大厅房里立起了三四个装满麦子的苇席囤,城门外的场面上竖起了两个硕大的麦秸垛,外爷、舅妗们的脸上也充满了喜悦。这时候,负责舅舅家农事的三舅,就会套上牛车,拉上一些麦子粜出去,再买回来一些农用物资和日常用品。新麦下来了,妗子和母亲就会在这热天到来之际,在这麦子收获之后,制作诸如凉皮、煎饼、凉粉、锅盔、油饼、蒸饺等食品,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
我的童年时代,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舅舅家度过的,但有时也会回到自己的家。因为常年战乱,我家已经破产,几爿商号已经倒闭,46亩土地已经易主,故在我的童年时代里,麦收时节的我家,是无实质性的事情可干的。但毕竟是“夏忙”时节,没有了土地的我们还是比较忙碌的,还是要干一些事情的。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所干事情主要有两件,一件是拾麦,一件是搂拾柴火。
在我家拾麦与在舅舅家拾麦,同样是起早摸黑、辛辛苦苦,但捡拾回来的麦子不归自己支配,是不能换取现金的,而是归全家所有,用作贴补家人口腹之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舅舅家和我家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况。单就拾麦的辛苦而言,在我家拾麦与在舅舅家的情景基本上是类似的,这里就不赘述了,本文仅就搂拾柴火这件事说一说吧。
搂拾柴火,只能发生在如我家这样没有土地的人们家里。我们家乡一带,人们做饭生火多用煤炭,但煤炭是需要用干柴草引燃的,故每家每户都要备有数量不少的柴火;另外,家乡的冬季比较寒冷,且有睡热炕的习惯,而烧炕的主要燃料就是干柴草,烧炕所用柴火数量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大量种植的麦子,收割后的主要废弃物麦秸是牛马骡驴的主要饲料。除此之外,麦秸和麦衣子(我们家乡把脱粒后的麦壳叫麦衣子)也是上好的燃料,它们自然成为日常生活中柴火的最主要来源了。有土地的人家,麦子收割后作为废弃物的麦秸、麦衣子数量多多,足够自家一年四季生火做饭和冬季烧炕之用了。舅舅家每年的麦子废弃物就用不完,常常用其换取一些其它物品,如砖瓦等。
住在城镇、没有土地的人家,麦收时节就是收集柴火的关键时刻了。麦收时节,如果我在家的时候,搂拾柴火就是我与几个堂兄堂弟的重要工作。这时候,我们也是起早摸黑,全天候地干着这件事。我经常与五堂兄合作,用小扁担挑着两个竹笼,拿着一个竹耙子,到路边和人家麦场周围去搂飘落散失的麦秸、麦衣子。我们拉着竹耙子,在麦场的四周耙来搂去,再把耙搂来的麦秸、麦衣子装入竹笼里,装满后挑回家中。因为有风扬场的时候,麦秸、麦衣子才会随风飘落,所以我们要顶着风,在弥漫着麦秸、麦衣子和尘土的路边及麦场周围活动。在这些地方,路过的人都要掩口闭目,我们却要在这里,在麦秸、麦衣子、尘土的迷雾中来来去去地耙搂。耙搂时,麦秸、麦衣子、尘土就会落在我们的头上,飘进我们的脖子里,粘在我们的脸上和手臂上,钻进我们的鼻孔里,有时甚至会卡入我们的喉咙或扎进我们的眼睛里。此时,其感受,其滋味,不言而喻。
在我们耙搂的时候,大部分人家会宽容地允许我们耙搂,有时候甚至主动给我们的竹笼里装入一些麦秸、麦衣子,让我们早点回家;但也有个别人家拒绝耙搂,他们用鄙视的眼光瞧着我们,用恶言呵斥我们,用扫把锨把驱赶我们。经历了这些,所以自小我就知道,人与人是不同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都存在着善与恶。
耙搂麦秸、麦衣子是柴火的一个来源,柴火还有另一个来源,那就是捡拾麦根了。麦收完毕之后,麦茬地就要陆续翻耕。麦茬地翻耕后,麦根就被翻出地面,搂拾柴火的人们就转移到田间去捡拾麦根了。这时,我和堂兄堂弟也加入到捡拾的队伍中。翻耕后的土地坑坑洼洼、松松软软,在这样的土地上行走,捡拾麦根,除了忍受炎热、尘土迷眼呛鼻嘴的煎熬外,土颗粒、土坷垃和柴草芒刺还常常灌入我们的鞋里,扎进我们手、臂、腿、脚的肉里,使我们饱受其苦。
不管是在路边和麦场边耙搂麦秸、麦衣子,还是在田间捡拾麦根,都是在每年天气炎热的时候,都是在与土与草及其颗粒物打交道,确实是一件异常艰苦的活计。用起早摸黑、太阳曝晒、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眼迷鼻呛、忍饥受渴、蓬头垢面、腰酸背痛、腿困臂乏、遭人白眼……这些词描述那时的我们,确实一点也不为过。我们忍受了这么多,收获往往是不菲的,麦收时节过后,我们家的院子里会出现一个不小的柴火垛,其数量基本上能够保证全家一年的引火和冬季烧炕用的柴火之需,我们也有一种成就感。
往事越过六十年,当年如今不一般。如今,麦种麦收都是机械化操作,繁琐的麦种麦收于短时间即可完成,人们不必像当年那么劳累了。我自1956年离家外出求学以后,就再也没有参加过麦收的劳作了。虽然说我的身体变得慵懒了,但我经历过麦收时节的历练,我自信我还没有忘本。我深知农村生活的不易,深知农业生产的艰辛,深知穷人家日子的艰难,深知穷人家孩子的困苦;我也深知麦子从播种到成为白面的漫长历程,深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的真谛,深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保ò拙右住豆圬茁蟆罚┑纳羁毯濉N铱梢院敛缓寡盏厮?,我一生的生活是勤俭的,我是爱惜粮食的,我是从来不浪费粮食的。每当与儿孙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教导儿孙们吃饭要碗光碟光,珍惜食物,不要浪费。
如今,不但城里人太奢侈了,连农村娃也掂不出“粒粒皆辛苦”的滋味了,人们糟蹋粮食连眼都不会眨一眨,饭店里倒掉的白米饭成桶地送给养猪户,馒头在泔水桶里漂得一层一层的,垃圾堆里和路边经??杉贰⒚姘?、包子等的身影……。如此情景,我的心顿时会沉甸甸的,感觉到无比的痛楚。人们缘何如此对待来之不易的食物!这不是忘本是什么?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当下正值麦收时节,天气也热了,我想城里那些坐在空调下面或撑着遮阳伞埋怨太阳太毒的人,那些拿起馒头或米饭要扔掉倒掉的人,想想过去,想想现在,想想麦子的播种、成长和收割,想想在农田劳作的农民,想想农村穷苦人家的孩子,你们该做何感想!?你们忍心吗!?
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贫苦人家的后代,我亲历过贫困时代农村人的生活,亲历过粮食来历的过程,亲历过收割庄稼的艰辛。我在想,在目下全国全民进行反奢侈教育的时候,还应该进行反对浪费粮食的教育,应该让年轻人、孩子们经常到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干干农活,当几天农民、做几回收麦人,拾几次麦穗,搂拾几筐柴火……,体验一下农村、农民、农活,让他们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我想,有这样想法的人,并非少数。我们的后代们,不要忘本?。?nbsp; (2013年6月6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