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起夏日捉蝉的乐趣
来源:作者:吴宝泉时间:2013-06-11热度:0次
也就在不经意间,一声蝉嘶,撕开季节的口子,真正的夏天便从时间的暗袋里窜了出来。
在我的老家——山东安丘,蝉,也叫知了,青岛人叫它节流。这是一种很有灵性的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部有发育器,能连续不断地发出尖锐的声音。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虫蛰伏在树丫之间,吃植物的汁。每到夏日的傍晚,蝉蛹就会冲破土层,轻轻地从泥洞里钻出来,沿着树的底部,动作迟缓地向上攀爬,爬到一定的位置后便停下来,一动不动。这个时候的蝉蛹,是在积蓄力量准备蜕壳了。将要蜕壳的蝉蛹,背部裂开了一道细细的缝儿,慢慢地细缝开始变大,渐渐露出了一抹象牙般的玉肌,最后,“吱”的一声,蝉蛹褐色的壳便脱离了出来,蝉儿从壳子里爬出来,浑身还是白里泛青的颜色,翅膀也是软软的。这个过程都是在夜间进行的,待到旭日升起,蝉立刻活跃起来,颜色迅速变黑,翅膀逐渐变硬,瞬间从低处飞往高处,亮开嗓子为夏日高歌,为自己的新生高歌。
这个季节,当第一声蝉鸣挂在树上飘摇时,儿时极不安分的我便和小伙伴们组成捉蝉小分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与蝉展开了周旋、较量。
小时候,夏日来临,每天放学之后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和钻到树林里捉蝉。捉蝉用的工具是一根细细长长的竹竿,在竹竿的顶部粘上一块我们自己专门制作的面团,我们叫面筋。面筋是我们瞒着母亲从家里“顺手牵羊”拿出来的小麦制作的。制作面筋时先将麦粒放在口中嚼碎,然后小心翼翼的用水将麸皮冲洗干净,后将面团(面筋)慢慢缠在竹竿的尖端,经过一番鼓捣后,面团(面筋)粘性极大,成为捉蝉工具的首选。树林里驻扎着很多大呼小叫的黑色的蝉,它们在高高的枝丫间扯开喉咙欢歌,有时还会调皮地撒下尿来,淋得我们满头满脸都是。我们仰着头,屏住呼吸,举着竹竿轻轻地向蝉移近,待更近了,便快速一戳,面团就粘上了蝉翼,还在枝头做着美梦的蝉就这样成了“俘虏”,此刻只有拼命地扑腾的份,而我们又喜滋滋地捉下一只蝉去了。其实我们捉蝉的工具还有很多,如用铁丝和纱布做成一个袋子,去套蝉。或者利用柳条的柔性做成圈状,借助蜘蛛网的粘性,制成拍子,去拍。五花八门,用尽心计。
还有更绝的招数,我们捉蝉“夜行军”小分队,在晚上更少忙碌着,有的抱着麦秸草,有的提着水桶,赶到大树集中的地方,让几个身手敏捷的小伙伴爬上大树待命。一切准备就绪,我便一声令下:“点火”,随着柴草燃烧,火光通明,大树上的小伙伴拼命地摇晃着、呐喊着,成群的蝉便神使鬼差的鸣叫着飞向大火之中,那个场面热闹极了,顿时成为一场噪杂的交响乐,树下的伙伴们一阵忙活,水桶里便装满了蝉。这个时候,麦秸草的余火缓缓熄灭,我们品尝着被火烧熟的蝉肉,那种香味,那种快乐,那种胜利的收获,真是无以言表。
夏天的雨多且来去匆匆,这也给我们挖蝉蛹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每当雨过地皮湿,就是我们挖还蛰伏地下蝉蛹的最佳时机。约上三五发小,扛着锄头到村东边的树林里,挥动锄头挖掘,锄头所到之处,会铲下一块块方土,有些蝉蛹就在方土里,用手一抓就能找到。有的蝉蛹躲在泥土中一个个手指般大小的洞里,顺着这些小洞锄下去,准能找到还在洞里做梦的蝉蛹。我们将捉到的蝉蛹做平均分配,每人一份,带回家后,将蝉蛹洗干净,沥干,然后起油锅爆炒。爆炒出来的蝉蛹金黄闪亮,就像是盘丝洞里那帮妖精们端给唐僧的晚宴,看着有点惧怕,可吃起来却是人间美味。那应该是我童年里最难忘的味道了。
每当夏日来临,我便想起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想起童年时捉蝉捉蝉的事,午间虽然天气很热,但树荫下却是另一番景象,太阳的光从树稍筛下细碎斑驳的荫影,在我的肩头摇曳。欢快的蝉鸣声,声声掉落,让人领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如今,在远离故乡的城市,在日渐疏离了蝉鸣的日子里,如此想念那一声声天籁的蝉唱,想念那一只只飞翔的精灵,已是一种奢望。
夏日的蝉歌,煮沸了那个年代的村庄,捉蝉的乐趣,熟透了我快乐的童年。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