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坪
来源:作者:向卫华时间:2013-07-17热度:0次
古丈是典型的山区,“山尖对山尖,开门可看见;要想握个手(要想亲个嘴),要走老半天”,古丈的山有多高、坡有多陡、沟有多深,从这一民谣中就可见一斑。因此,古丈人十分对 “坪”十分神往,在取寨名时老要带个“坪”字,哪怕只有巴掌或屁股那么大块“坪”,如果不带个“坪”字,那就不是人居住的地方。如,张家坪、古丈坪、龙天坪、磨子坪、梓木坪、八水坪、太坪、、茶坪、毛坪、洞坪……实在是名不副实。
古丈县红石林镇的马达坪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坪,对于古丈人来说,就像树林之于归鸟,溪流之于游鱼,是人人神往的天堂。因此,在古丈,每个带“坪”的寨名的取名都有一个有关“坪”的故事。望文生义,马达坪即“马到达的小坪”,其实,这里的“达”为“踏”的通假字,是“马踏出来的一个小坪地”。相传,很久以前,古丈崇山峻岭,坡陡沟深,百姓居住条件十分艰难,上不巴天,下不巴地,连起一个安身的茅棚都找不到一个小坪,要起屋,只好在矮处打桩子,吊脚楼就是这么来的。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过古丈,白龙马一路披荆斩棘,踏出了无数的小坪,就是前面曾提到过的那些小坪;天黑前,师徒四人十分艰难地来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白龙马见无处歇脚安身,便在崇山峻岭间狠狠地踏了几脚,只听轰隆一声,天崩地裂,出现一块平地,唐僧师徒四人便在这里扎营过夜。后来,人们陆续从酉水上下迁到这里居住,就将这里取名为“马达坪”。
马达坪是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经惯了命运跌宕,或一时领了风骚,或风骚完了又风凉。马达坪临近酉水,在水路发达的时候,这里是附近四村八寨的人到老司岩的必经之地,然后经酉水,上可到保靖、花垣、秀山、松桃、酉阳等地,下可到沅陵、泸溪、常德等地。经过多年经营,马达坪已是店铺林立,茶坊遍地,乃繁华热闹之地,寨中井巷纵横交错,商人游客南来北往,村寨最多时达600多户人家,4000多口人,家家户户都建有朝门,大户人家均开有店铺和茶坊,让过往行人留宿。至今村里还有几段隐藏在草丛树间的青石板路,可以证明当年的历史。村中有一口大水井,相传是唐僧掘的,唐僧师徒四人从西天取经回来,路过这里,见这里已有人烟,却是个干巴地方,人们从酉水河里背水,要爬十几里坡路,唐僧十分不忍,于是亲自动手挖了一口大井;之后叫孙猴子施法,建了一个亭子,又从酉水河里引水上来;水引上后,村人欢欣鼓舞,杀牛宰羊慰劳唐僧师徒四人。从此,水井常年不干,东暖夏凉,村人和过往行人常坐在亭子里,喝水,纳凉,闲谈。为了纪念唐僧师徒四人的功德,后来村人集资在井边竖了一块“功德碑”,几经修整,可还是毁于“文革”时期,盛为惋惜。后来,当地政府拨款,在此处重修了水井,盖了亭子,但远没有当年的古朴了。什么东西,一旦毁了,要想恢复原样,那是不可能的,比如那些所谓的仿古建筑,其实都是一些拙劣之作。
“堂屋板凳轮到坐”、“天下风水轮流转”。随着陆路交通的日益发达,就像失去暮春的花儿、深秋的树叶一样,水路便渐渐枯萎下去了,昔日繁华热闹的马达坪也就逐渐冷落了,特别是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土匪横行,民不聊生,风雨飘摇,马达坪人流离失所,据有关资料记载,1942年,马达坪只剩下40多户200多口人,房屋大多破烂不堪。然而,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里扶持下,马达坪人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了以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其中柑橘面积900亩脐橙620亩,人均接近1亩,挂果540亩,2009年脐橙产量18万斤,产值14.4万元;烟叶480亩,烤房71栋,产烟1536担,产值95.21万元;八月瓜200亩,亩产可达2000斤以上,每亩纯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一栋栋青砖洋楼拔地而起,冰箱、彩电、空调、热水器……一有尽有。特别是田搭界、地相连的花兰村的红石林作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后,旅游业如初升的太阳,蓬勃兴起,马达坪又热闹起来,大车、小车日益穿梭,国人、洋人往来频繁。从此,马达坪又开始风骚起来。
马达坪人和居住在其它地方的土家族人一样,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了独特的博大精深的土家文化。如今,村里每遇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或逢“社巴节”、“赶年节”、“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节日,都要唱歌跳舞,什么摆手舞、茅古斯、扫把舞、板凳龙、打镏子、踩梨口、上刀梯……喜也是悲,悲也是喜;爱也是恨,恨也是爱;笑也是哭,哭也是笑,真是“忙时拿锄头,闲时舞棒头”。这里的厄巴舞更是独领风骚。厄巴,土家语为猴子之意,厄巴舞即“猴子舞”,其姿势均由猴子动作演变而来,套路中有攀岩、摘果、泅水、抓鱼、挠痒、捞月等,舞蹈多以妇女表演为主。相传,马达坪的先人以种植包谷为主,漫山遍野全是包谷地,在包谷快要成熟时,一群群的猴子就趁村人不备时,常到包谷地里偷包谷;一个月明夜静之夜,一群野猴下山,看到水中之月猜疑不定,但不及细想下水游泳玩个疼快,岸上水中玩着在异性前示爱,玩累了再想起水中之月,潜水捞之,不得,爬岩上坎探望,跳来跳去如人祭拜菩萨样,再下水捞复得鱼,便弃月捞鱼,收获颇丰高兴跳圈祝贺返回。恰巧,猴子偷包谷的情景和动作被守包谷地的妇女们看见了,便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舞蹈,这就是“厄巴舞”。有一次,我参加马达坪举办的社巴节,看见一群妇女在台上跳厄巴舞,她们动作古朴优美,舞蹈语汇丰富多彩,将猴子嬉笑顽皮之性、轻盈敏捷之形、混沌蒙昧之稚、安身立命之习演绎得惟妙惟肖。我和台下的观众一样,看得如痴如醉,恨不得跳上台去,也跳一跳,与她们同悲同乐……
马达坪由马达坪、田家弯、小龙热、耳其、大绕5个自然寨组成,姓氏众多,田姓和彭姓是大姓,田姓占了40%,彭姓占了30%;此外还有曹姓、陈姓、祁姓等。马达坪的“田姓”属于“田姓八方八族”中的一支,为“元朝正光云,祖志开宏昌”一派。相传,田氏祖先有九弟兄,因不满朝庭压迫,便放火烧了官府,被官兵追杀;此时,已到年关,一无所有,只剩下一头当家牛,于是就杀了那头牛过年;吃完年饭后,便把牛角锯成九节,九兄弟各人一节,老大拿大头,余下以大而小分下去,并且约定,今后相会拿牛角相对,以牛角来分辨兄弟九人。当官兵追到河边时,遇到老九正带着家人逃跑,刚好河边有只木排,老九见机行事,对家人说:“不理他们,我们拖排吧?!钡奖吆?,官兵查问姓什么,老九对家人说:“拖——拖——拖”,官兵以为姓“拖”,也就不了了事;官军走后,老九一家余悸未消,再不敢姓田,于是干脆改姓“拖”,但拖字不好听,就改成姓“庹”;另外八弟兄各自带着家人远走他方。这就是“田姓九节牛角”或“庹田一家人”的故事”,也就是田姓八方八族的来历。所以,每年三月的社巴节,这一带的田家人,姑娘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小伙子背起鸟枪大刀,老人们带着孩子,背着水酒、猎物,到田家洞的社巴堂欢聚。所谓“社巴节”,其实就是牛的祭日,有祭祀祖先的内容,也有预祝丰年的内容,还有男女青年对歌择侣,浓情说爱的内容。因为,我母亲姓田、且是“祖”字辈,妻子也姓田,故对田姓有点研究。我在断龙山乡和红石林镇工作时,常与田家人套近乎,目的就是为了搞好关系,为工作提供方便。至于彭姓和其他姓氏就没有研究了,按照毛泽东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不好说什么了。至今,在村小旁边、靠公路后坎,有马达坪田氏祖宗墓,十分气派,每到清明时,香火十分旺盛;凡是过往的田姓路人,也常在此烧香祭祖。当然,不管什么姓氏,其实500年前就是一家人,本来天下就是一家人嘛。
何谓风水宝地?通俗的讲,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马达坪是块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以出名人而远近闻名。周总理的警卫员、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的老红军彭祖贵就是这里的骄傲。1934年9月,不到14岁的彭祖贵与远房叔叔彭忠令以卖柴为名,躲过白军盘查,横渡酉水,参加了肖克领导的红军,随后参加长征。长征途中,首长见他年纪小,就给他分了匹马,性格倔强的他硬是不骑马,而是将马让给了伤员,或者用来驼粮草;于是,就拖着马尾巴走完了长征。到达延安后,给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袁任远当警卫员;1940年3月至1945年3月,彭祖贵同志被选派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担任周恩来的警卫队队长,负责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和整个红岩村的安全保卫工作,与周恩来共同度过了难忘的岁月并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除了彭祖贵外,这里还出有副州级领导、原州开发办主任彭军,正县级领导、原古丈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统战部长彭仕炳等一大批国家栋梁。笔者曾散文在《老寨》一文中写道:“一个村寨有无名气,不在于地方的大小,也不在于人口的多少,更不在距离城市的远近,而在于是否出人。出了人,特别是出了国家栋梁之材,它就彰显了大自然的灵气;有了灵气,它就能荫庇后人,这地方就能人才辈出,就是一块风水宝地?!贝舜φ?,只是再次证明古人那句虽朴实却寓意深奥的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R> 马达坪人对“坪”有一份或爱或恨、或远或近、或离或归的情感,这份情感深深地埋藏在马达坪人的心里,就如一坛陈年老酒,越久越浓,越浓越醇。因此,逢年过节时,在外地的马达坪人无论多远,多忙,都要回到这个带“坪”的村寨,与家人、村人欢聚一堂。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