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老市北的照相馆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7-17热度:0

    翻开影集,看着一张张腿色的黑白照片,天真幼稚的笑脸,不由地想起在青春时代和同学一起把节俭的有限银子奔波在一家家照相馆的情景。
    一、向阳照相馆:我童年的最早的家在台东平定路,离我家最近的是位于台东人和路和台东三路交界的向阳照相馆,听院内邻居老人说:这家照相馆的前身是盛永发照相馆,店址设在台东三路,创办于1899年,创始人王振卿,是本市继中山路华德泰照相馆后岛城第二家照相馆,也是当时东镇唯一的照相馆,主要经营室内照相、婚纱照相、全家福照、生活风景照等。位于市北区威海路119号青岛青华照相馆也是王振卿的买卖,建店初期,从日本购进三条腿的樱花相机,室内采用自然阳光。遇到强光时则用白布遮挡,阴天时曝光时间长达6秒,修版全部采用自然光。1952年开始,用灯光照相,照片四周用钻头压五彩花形装饰,根据顾客的喜好有海景、树木花草、风景、建筑物等。此照片长年不变形不受潮,美观大方很受欢迎。
    1952年开始,用灯光照相,照片四周用钻头压五彩花形装饰,根据顾客的喜好有海景、树木花草、风景、建筑物等。此照片长年不变形不受潮,美观大方很受欢迎。 
     1966年更名为向阳照相馆。1982年为扩大经营项目,在全市首家增设了化装艺术照。1986年后,又新上日本801.1202彩扩机,收入逐年递增。1996年11月,企业由全民所有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更名为青岛青华摄影艺术中心。 
     进入97年以后,中心引进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数码影像设备和技术,该系统把光学转换成电子数字信号,将绘画、摄影、数码图像处理等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打破了艺术婚纱摄影只靠照相设备才能实现的旧模式,受到了广大顾客的欢迎。中心打破以往坐等顾客上门的经营方式,深入机关、企业、学校,在团体照和公事照上下功夫,登门服务,即方便了顾客,又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二、开明照相馆:在辽宁路有两个照相馆,分别是开明照相馆和人民照相馆,后来改名为新时代照相文化用品公司,这两个照相馆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据记载:新时代照相文化用品公司,位于市北区辽宁路239号。1945年烟台锦章照相馆的店主王钦程同朱相达(原凌云照相馆副经理、特一级摄影师)、李志定在青岛聊城路136号开设分店,即锦章照相馆,1966年改为乌兰本骑照相馆,70年代又更名为凌云照相馆。1957年公私合营期间,锦章照相馆和开明照相馆(1946年成立,现为新时代照相馆)合并为一个独立核算店,一直延续至今。1994年9月,青岛人民照相馆(1956年由4家照相馆组成,分别是:宏昌照相馆、中美照相馆、大中华照相馆、艺术照相馆)和青岛新时代照相文化用品公司合并。 
     新时代这个"老字号"企业经历了近六十年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黑白照相,已发展到现在的黑白艺术照、工作照、彩色艺术照、婚纱照、产品广告照、儿童艺术照、各种集体拍照和宝丽来快照等和国内外照相器材及文化办公用品等批发、零售和总经销业务。由于服务项目齐全,质量优异,在整个胶东地区乃至山东和国内外都有很高的信誉。 
    翻开这一张张老照片,许多往事涌上心头。我的大姐李正始在70年代就在照相馆为顾客的照片修版上色,原来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有“彩照”,是以人工在拍好印好的照片上以油彩笔来上色,需很高技术,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照相馆的服务也很好,除去一寸、二寸身份照以外,拍照以后先印一张由顾客来看,顾客提出意见以后有专门的技师在底版上修改,然后正式印片,所以照片多比本人漂亮。 
    大姐说:“虽然那时候拍的照片不能在电脑上修,但可以在底片上下功夫,不管是早期的玻璃底片还是后来的黑白胶片都可以用铅笔来修片?!彼顾担?nbsp;“铅笔芯要削得很长、很细,把底片放在一张透光的桌子上,脸上有斑的照片在底片上就是个白点,那就用铅笔给它涂黑,洗出来的照片上就看不出来了?!?nbsp;
虽然人工上色的技术很早就出现了,但在六七十年代选择全部上色的人也很少,那时候基本上都是局部上色,全部上色太贵了。在上世纪80年代拍摄一张两寸的照片需要四毛多,放大成十二寸的上色照片就要三四块钱,而那时候的平均工资每个月只有三十多块。
    如果在解放前,能来照相馆拍得起照片的都是有钱人,那时在摄影行业里流行着“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的说法。这句话看似夸张,却是旧社会行业内的真实写照。
    市北区的照相馆也有百年的历史了,现在每个家庭都有数码相机,连手机也能照相,电脑,U盘,电子相册,已经走进每一个家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素质,那些老照片却仍然在讲述着老字号照相馆的故事。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马达坪

下一篇: 粮店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