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忠心昭日月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3-08-27热度:0次
拜谒比干墓,已是多年前的事了。当时闻听比干死谏之忠,唏嘘不已,却未曾留下些笔墨痕迹。今又忆起,旧事燃情,令我感慨万端,思古怀人。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赐死比干,剖视其心有无七窍,以博宠妃妲己一笑。
若论族谱,比干为纣王叔父,若论官职,其为殷商朝臣。但比干以国为重,冒死强谏纣王,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其心昭如日月。每读殷商历史,不由怅然落泪,遂叹其七窍之心浩然广阔,上可纳银河星汉,下可囊四海山岳!
比干虽死,身后犹荣。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此外,还有比干岭、比干墓。比干谏死后,周文王《易系词》称其“是故蓍之德,国而神”。
溯殷商风云,恨纣王暴虐,怀千古忠臣,令我心事浩茫。遂吟咏起唐汪遵“国乱时危道不行,忠贤谏死胜谋生。一沉冤骨千年后,垄水虽平恨未平”的绝句,浮想起《封神演义》中有关比干的故事情节。
传说比干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又好犯颜直谏,遭妲己忌恨。妲己一再向纣王进谗言,欲剖比干之心以供观赏。比干因服食神符,受姜子牙法术保佑,剖心後仍然不死。子牙云:路遇卖无心菜者,须问“人若无心如何?”,若其答“人无心还活”,则可保不死;若其答“人无心即死”,则命不可保。结果比干秉性耿直,剖心後骑马路遇卖菜妇人,遂径直询问,妇人信口“人无心即死”,登时比干血流如注,倒地殒命。後来周文王灭商成功,姜子牙追封比干为北斗七星中心的天权宫文曲星。
比干“居虎尾而莫惊,触龙鳞而不惧”,泣血直谏,表现出了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的赤诚肝胆。他以死进谏,以期君主圣明,国泰民安,成为古往今来忠臣美德之滥觞。比干庙墓合祀的人文景观,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海内外宾客心向往之。
“下马登丘垄,从林曲隧通。碑因元魏树,地是有周封。酒敬荒地上,人行麦秀中。故宫无可问,徒此对松风?!泵鞔д撸叶加诽扑持葳吮雀擅砟?,曾慷慨系之,留诗以志。宋汪元量《比干墓》诗更是一咏三叹:“卫州三十里,荒墩草无数。忽听路人言,此葬比干处。下马拊石碑,三叹不能去。斐然成歌章,聊书墓头树。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世间贤与愚,同尽成黄土。斯人亦人尔,千千万万古!”郭沫若两度瞻谒比干庙,史学家稽文甫早年在汲县德北街高等学堂讲学,多次到该庙给师生讲比干忠烈之事。1918—1921年范文澜在汲县中学执教,曾多次到此瞻谒和研究历史文物。1947年4月刘邓大军第一次解放汲县时,刘伯承将军亲临祭拜。今年四月中旬,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专程到比干庙祭祖寻根。今海内外拜谒者甚众,更是各怀一柱心香,慕名寻忠而来,其络绎不绝之势,足见比干遗风烈烈于世,历久弥新。
古之华夏,有比干剖心以名大义。往之波兰,有肖邦奉心以归故土。其壮烈之举摄人魂魄,爱国之情感天动地,在我心底陡生波澜。余生若有闲暇,当再前往比干庙拜谒,点燃一柱高香,告慰千古忠烈!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