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生涯的父亲
来源:作者:李岩时间:2013-08-27热度:0次
戎马生涯的父亲
父亲是个老军人,1926年10月出生于依山傍水的山东省源泉镇西高村。他1940年14岁参加八路军,69年的戎马生涯锻造了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赤胆忠心。父亲从小宣传队员、副指导员、战地记者,到报社社长、总编辑、军政委,现已离休居住在青岛。他现在是闻鸡起舞,笔耕不辍,出书著文,成绩颇丰。从我懂事起, 就记得他总是工作很忙碌,每天上下班都是风风火火的。所以,我们兄弟仨小时候的学习他根本没有时间管, 生活上也是主要由母亲来照顾。
父亲担任《前卫报》社总编辑、社长职务近二十年,他审稿和报纸大样总是特别认真,一些错别字和不当的用词往往逃不过他锐利的眼睛。从小,我几乎每天都能看见他把在办公室没审完的校样带回家来继续校审,一天的报纸几大版都要仔细过目, 龙飞凤舞的批注写满了报纸。但他业余也有下象棋的兴趣,济南的盛夏很难熬,傍晚大人们都在路灯下乘凉下象棋。我也经常在一旁观战。父亲下时,总是长胜将军,就算他在旁边观棋,也是给谁支招谁胜,弄得四周的叔叔们都很佩服父亲,我也打心眼里佩服他的。
父亲参军前上过四年小学,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战争年代从军后当过小宣传队员,后来一直是战地记者。父亲凭着聪颖好学,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写出了不少鼓舞士气的好稿子,抗美援朝时组织写出《英雄的38昼夜》一书,极大鼓舞了指战员们的士气。他当报社总编辑、社长时,总是亲手撰写本报评论员文章,观点明确,论据有力,文笔流畅,战斗力很强。济南军区的《前卫报》, 在当时的十大军区的报纸中一直名列前三名,老《前卫报》的报人都引以自豪。父亲平时非常注意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注意掌握好报纸的大方向。我当兵时就知道,《前卫报》在全军非常有影响, 当时舍身救民兵的王杰就是《前卫报》着重宣传出来的英雄典型。父亲经常下部队,到边防、海防蹲点采访,他写出的长篇通讯细腻感人,有血有肉,气势恢宏, 很有看头。当时还在青岛警备区当新闻干事的贾鲁生和我父亲一起采访后,深有感受, 说我父亲写出的东西实实在在,耐人寻味。
在济南,我家就住在军区办公大楼旁边的军区政治部宿舍, 晚上到军区的“八一大礼堂”看节目和到“八一体育馆”看打球, 都要经过报社门口,有好几次我都看见父亲和报社的编辑们在开会,忙的晚上也得不到休息, 从那时我就知道了报纸工作的辛苦和劳累。当时我也琢磨过,父亲上学不多, 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怎么能领导好报社里这么多的知识分子呢?而且他当时还是济南军区政治部部党委委员,部党委的一些重要事宜他都要参与。后来,我看了他拿回来大量的历史书籍及古典名著阅读,又看到了他在军区开会时和军区首长们的密切关系以及他在军区里的威信,就知道了他在军区里的作用和地位了。
父亲1985年从青岛警备区政委的岗位上退下来,又在军区当了两年的调研员,离休就留在了美丽的青岛。父亲学习也很刻苦,常年坚持读书看报,离休后撰文著书,广交朋友。父亲离休后写的55万字的纪实性回忆录《烽火人生》一书,是张爱萍上将亲笔题写书名,迟浩田上将为我父亲著作题了词。
父亲交朋友非常广泛,上到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 下到卖报纸的老大爷,都可成为他的挚友。在战争年代,爸爸就和迟浩田上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军区当调研员时又共同切磋文章,共商如何搞好军区的思想政治工作。难怪迟浩田上将因公到青岛, 总要抽空到我家看看我父亲。记得有一次迟浩田上将到我家的时候,一点架子也没有, 一进门就对我母亲说:“老嫂子,看你来啦!”两双手握在了一起。一转头, 看见了我大弟弟,“喔,好一个英俊少年!”席间,迟浩田上将关切地问我父亲离休后生活习不习惯,身体怎么样,还经常写一些东西吗?父亲告诉他,每天清晨去海边广场随着欢快的音乐跳一个小时左右的交谊舞,天天坚持读书、看报, 有时有感而发,写一点文章,生活过得很充实。迟浩田上将说,就是应该多读一点书,这样思路才能开阔,思想才能敏捷。工作时没有时间读书,离休了,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嘛。
父亲离休以后不离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给部队、机关和学校作人生观和革命传统报告。生命在于运动,他每天早晨到小青岛公园锻炼身体,享受大海的恩赐。父亲常说:“生命的确是美丽的,工作着是幸福的,离休了,写作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人要有健康的身心,想得开一点,潇洒一点,忘记过去的职务,忘记实际年龄,忘记在职时的权力,就能永葆青春,朝气蓬勃。”父亲已经83岁高龄了,在76岁时,他写下如此诗句:竹密无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镜里朱颜始已变,留有豪情驻心扉。这的确是他生命的真实写照。
父亲平时对我们子女要求也很严格,但并不缺少父爱。父爱,是区别与母爱的另一种爱。也许,它没有母爱的慈祥与细腻,但却有着父爱的威严与粗旷。从我在幼儿园记事起,就知道父亲是穿绿军装的人。当时家住在济南,父亲经常到烟台出发,每次回来都带回五彩的鹅卵石,我将其放在盛满清水的盆子里,晶莹的石子在水中放出光芒。那时的父亲给了我无尽的童趣,总盼着他外出回家后能带回更多的惊喜与欢欣。
我上小学以后,因为父亲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实在太忙,他每天要从报社带回许多报纸大样回来校对,根本没有时间与我玩耍、逗乐。后来,我中学没毕业就当了兵,父亲作为报社的一社之长仍忙他的报纸。我在泰安当兵,经??梢曰丶媚峡赐改?,就餐时父亲就会问问我在部队的情况和表现。在我被部队推荐到大连上大学期间,父亲正好到那里出发,他抽出时间看望了我,并认真地向辅导员问了我学习和政治上要求进步的情况。在父亲的关心与督促下,我既学好外语,又在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在级部里第一个入了党,实现了父亲的一个夙愿。
父亲离休后无官一身轻。他平时写写文章,唱唱跳跳,适时地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一个慈祥、宽厚的父亲又回到了我的身边。只要听到父亲的言语与笑声,我就感到自己还很小。也就是在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的用心良苦,也许这就是父爱,严父特有的另一种关爱。也许,它没有母亲的含辛茹苦,有的只是站在远处,平平淡淡地看着子女成长,为你的进步而欣慰,为你的成长而满足。
战争年代的父亲“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在炮火硝烟中战斗,从事部队新闻工作28年。和平年代,他更是兢兢业业为党和部队的政治宣传工作呕心沥血,60岁上,父亲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在他离休后的22年的时光里,父亲更是惜时如金,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写作,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的第二个春天。
1987年父亲离休时,就听人说:领导干部一离休退下来,不管是原来职务有多高,随着权力的消失,一切都无所作为了。父亲听罢淡然笑之:“人,为官一时,为人一世,一个革命者应该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有坚强的精神支柱。在所经历的各个重要关口,都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一个人从有职有权,到无职无权,这是人一生中的转折点。这时候的思想、情绪和感情,最易受干扰。要处理好在职与不在职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在职行使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是革命事业和军队建设的需要。退下来以后,同样有为党的事业作贡献的权力。要破除失落感、寂寞感和孤独感,真正认识到离休只是新的生活的开始,是人生道路上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离休生活中,他利用自己的专长做好了撰写文章出书的准备?;毓苏秸甏钦交鸱追傻南跹?,浴血杀敌的场面,时刻都拨动着他的心弦。沂蒙山上的一草一木就是他的肌肤毛发,岱崮岩石就是支撑身躯的骨架,忘不了孟良崮被炸断木柄的步枪,忘不了徂莱山上弹痕累累的战旗,忘不了泗水河畔倒在血泊中那年少苍白的脸,忘不了在朝鲜平康、金华38个血染的日子。炮火中的青春让他魂萦梦牵,是记挂、是感恩、是留史、更是责任。以后的日子里,他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翻阅战时日记,查找战地资料,寻访当年战友,父亲为写好战争年代的征战纪实和回忆录,与相关各处党史、军史、地方史反复印证,有时为了核实书中涉及到的几十年前战争岁月中的一些史实、人物和地点,一如当年战地记者那样,轻车简从,到曾经战斗工作过的革命老区和战地,看望访问当年的老村干、老房东,和战争年代的新闻同行,拜访一些老前辈以及居住各地的战斗英雄人物,还借去各地参加社会活动之机进行专题采访,或组织当年的老战友进行回忆座谈等等,以得到真情实感的第一手材料。
经过艰辛的创作,父亲先后撰著了军事纪实文学《烽火人生》、反映沂蒙地区军民并肩浴血奋战的《血肉长城》和《第二十六军征战纪实》三本书,受到军内外广泛赞誉。22年来,他散见于报刊上诸多议论、通讯、纪实文学、散文、诗词等40余万字。涉及的内容有回忆领袖的,有回眸战争年代生活的,有反映现代军人风采的,有颂扬祖国锦绣山河的,也有讴歌社会时尚、抨击不良倾向的。其中《人们心中的丰碑》、《迟浩田上将三上孟良崮》、《老将军的豪情》、《共和国的骄子、《毛泽东心中的雷锋》、《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历史的军人》等文章,受到读者的重视。为少年儿童写的两篇分别取材于战争年代的纪实文学《一个小女八路》,和歌颂优秀女教师的通讯《68个孩子的妈妈》,发表后,有许多读者来信,希望他以后写出更多宏扬革命传统的优秀作品。
有时候节假日和星期天,我和爱人回家看望老人,经常碰上父亲在楼上的书房里奋笔疾书,母亲就不让我们上去打搅他。有时饭菜都凉了才见父亲下楼,嘴里还嘟囔着:“呵,是在赶稿子,不写完就来不及了。”因为我们都知道,父亲写东西时,停下来一是怕打断思路,二是怕时间赶不及。这对父亲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了。
父亲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离休荣于在职时,名声贯满军内外,实践离休不离志,云水高境是襟怀?!闭馐歉盖桌胄莺笠晃焕贤驹退氖?。建国48周年之际,父亲接到中国国防报社邀请,成功组织并参与“共和国不会忘记——老英模相会在北京”活动,同时担任筹委会名誉主任。
2007年9月26日,父亲作为解放战争时期华野第八纵队战地记者,专程陪同迟浩田上将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他与迟浩田上将有几十年的战友情谊,那天上午,迟浩田携夫人姜青萍一行登上了孟良崮,并向孟良崮战役纪念碑敬献花篮。当他们走到战场旧址,站在烈士们战斗过的地方时,父亲与老战友一起高呼“孟良崮万岁”。 巍巍的蒙山在萧瑟的秋风中渐次变黄,父亲站立于高耸云端的孟良崮纪念碑前,放眼四周山峦叠嶂的茫茫群山,已满头花白的父亲仍显得踌躇满志。梦里多少次,父亲呼唤心中的沂蒙山,呼唤心中的孟良崮。此时此地,激动的泪水盈满父亲的双眼,难禁的心潮正如大海般翻滚着……
在纪念晚会上,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蒙山的夜空中,欢歌笑语将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昂美矗梦艺飧隼媳渤皇赘??!备盖滓舶茨筒蛔〖ざ男那檎酒鹕怼!叭巳硕妓狄拭缮胶谩备盖资闱椴⒑苡行┑灼摹兑拭缮叫〉鳌废斐乖谡蕉饭拿缮街校嵌榈母枭从沉宋羧站癫⒓缱髡降挠闼?,悠扬的旋律在静寂的山谷里久久回荡?!俺煤茫 备枭章?,坐在一旁的迟浩田将军“唰”地站起来,面向父亲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父亲落泪了,泪盈满面的父亲双手紧紧握住了老战友的双手。
父亲常说:“家庭和睦,才能其乐融融颐享天年。我的一生戎马生涯,从一个不懂事的苦孩子成长为我军的将军,与家人尤其是老伴始终的陪伴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家庭和睦,也是我能不分心,专心致志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 我和爱人经?;丶铱赐盖缀湍盖?,合家欢聚的酒桌上,父亲也总是语重心长地说:“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安定,事业的成功,是我们的最大幸福?!笔茄?,亲情融融,其乐融融,家庭幸福,社会繁荣,事业有成,有什么比家庭的温暖更温馨和幸福呢?有什么能比安居乐业、国富民强更令国人扬眉吐气呢?有什么能比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取得成功,而倍感欣慰和自豪呢?
是呵,父亲的事业成功了,但他仍踌躇满志,继续出书的计划胸有成竹。同时父亲也希望,子女也应在社会中有所奉献,自强不息,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有用的人。如今父亲的愿望就是健康幸福,老有所成,快快乐乐度过晚年。父亲年事已高,但他仍旧精神矍铄,保持良好的状态。现在,父亲平时对我们子女谈的最多的就是健康与幸福。父亲的养生经验归纳起来,就是愉快心情,合理饮食,科学运动,专注兴趣,名医是我。父亲对养生之道不光理论上有一套,他身体保健地也非常好。父亲平时几乎不吃药,主要是靠食补。由于父亲平时心态好,精神好,想得开,饭桌上吃东西总是很香,睡眠更是倒下几分钟不用就打呼噜啦。83岁的老人,头脑清晰,手脚敏捷,在家里上下楼梯都是一溜小跑,连我都赶不上他呢。
父亲喜欢养花,每年阳春三月,父亲家的那株白玉兰都会如期绽放。周末,我和夫人回父母家看望老人,一进院子就看见满树俏丽的白玉兰花迎风盛开,镶嵌在碧蓝的天空中格外惹人喜爱。这棵白玉兰树的树干已有碗口粗了,是在20年前我和父亲一起种下的。那年我刚从部队转业,在父亲家等着安排工作。正好是清明时节,一天父亲从中山公园处运回来两棵小白兰树苗,我便和父亲一块儿挖坑、培土、浇水种在庭院里。两棵白玉兰树一棵没有嫁接过,后来长得花朵很小,另一棵就是现在蓬勃生长每年都花开怒放的白玉兰树。是呀,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我就格外想来父亲家看玉兰花开。每当看到这棵白玉兰树花开时,我的心里就像照进了灿烂的阳光。
新年回老爷子家拜年,在会客厅总会看见一盆水灵灵的水仙,长得极为葳蕤,郁郁葱葱,风华正茂,我立刻被她们的神采迷住了。眼前这盆凌波仙子没有经过精雕细琢,心想冰清洁白的水仙花天然去雕饰,不用雕琢也会长得像这样生气盎然和美丽动人的。每年春节前夕,老爷子都给我们子女也精心准备几个水仙花头,说是让我们也学着养养,沾一点灵气和喜气。于是,我们便精心保存好,储放在温度不太高的地方,等临近春节再将其栽盆放进水中,到过年时正好花开旺盛。父亲家的水仙花养的总比我家的茂盛茁壮。看那盆放满鹅卵石水中盛开的朵朵洁白,想想家里的那盆长得虽纤弱但不缺芬芳,浓浓的亲情暖流便涌遍我的全身,一种天伦的幸福感在心头久久萦绕。
离休以来,由于父亲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勤奋著书写文,他被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三次评选为先进离休干部、山东省国防建设先进个人,三次被评为青岛市关心下一代事业突出贡献奖,予以奖牌荣誉。两次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中播放了《李政委的离休生活》和2008年7月21日《战地记者李治亭》专题节目。这是对父亲最大的鞭策、鼓励和给予的最大荣誉。
目前,戎马一生的父亲仍笔耕不辍,几乎每天都按他的写作计划按部就班进行着,而且参加社会活动不间断?!叭致碚髡轿蠢氚埃跹探S安痪鹾?。雨露风霜春秋度,斑白更惜韶华年。黄昏夕阳有佳景,新风雅意一片丹。今朝莫言落浮尘,伏枥老骥乐尧天”。这是他作的一首诗,表达晚年心境。他说心态不老,岁月就会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心里就会永远是春天。愿父亲的晚年生活充实、愉快,在春天里扬鞭奋蹄,永不言老,心底始终阳光灿烂。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