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寄
来源:作者:罗荣青时间:2014-02-08热度:0次
我十八岁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喜欢写诗,喜欢文学,喜欢在一本书里流连忘返。一天傍晚,在一间书店拥挤的人群里看到《文化苦旅》古黄色的牛皮纸封面,就开始随意地翻阅起来,记得第一篇是《道士塔》。柔和的阳光打在微黄的书页,这一次的邂逅,让我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余秋雨。欣赏他文字中的那份厚重与真诚,往后便时时找他的书看,几乎看遍了他所有的书??吹剿淖源逍∷怠督栉乙簧肥亲罱氖?,其实这书前几年就出了,我看的时候,已算迟了。
这书看完之后,我突然想,在煦煦攘攘的世间,每一张鲜活的面孔后面,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宗延绵不断的血脉后面,都有一段传奇。这些令人震撼或不为人知的爱恨情仇,是时代的馈赠,不论是喜是忧,最终难逃一劫。如果说历史是一条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文革,就是惊险万分的险滩。余秋雨和他的父辈,不早不晚,赶上这样一个时代,是命。在滔滔的浪潮中,一个人要逆流奋力而上,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所有有所建树的人们,都有一种异于常人的力量,余秋雨即是如此。
他出生在一个条件还算好的家庭,如果这种优越一直维持下去,他将顺利地过渡他的青少年时期直到壮年。但是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从来没有假设,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不确定,就像是出生和死亡,我们谁也无法选择。在时代的巨变中,个人和家庭都渐渐沉下去,沉下去……才华、光荣、个性、梦想都在疯狂的旋涡里日渐消失,思想独立心灵手巧的叔叔,因为难于忍受非人的待遇而过早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任重道远受尽折磨的父亲,也一度有过自杀的念头,但因为上有年迈的祖母,父亲还是忍辱负重地坚守着最后一丝渺茫的希望,他坚信,社会最终会有公平的判决。后来,十年动乱结束,该平反的得以平反,一切风平浪静,苍老了面容的老父,却还担心有一天这疯狂的运动再次席卷而来,因此时时谨慎,事事小心。由此可见文革的疼痛,实在刻苦铭心。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老祖母,中年失夫,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一人操持诺大家业。老年失子,隐忍悲痛,永不低头,在黑夜里蜗行摸索仍不忘鼓励年轻后辈。她在命运的狂风暴雨面前不卑不亢,俨然是现代的佘太君,余秋雨很好地继承了祖母刚强忍耐的品性。
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余秋雨作为特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注定一生命途多舛。他人生中两段对他产生巨大影响的求学道路,都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境遇下走完的。一次是文革时期,为躲避世事的烦扰躲在奉化半山刻苦钻研中国古籍,那时他刚刚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家庭变故,经人介绍,他找到了奉化半山的县图书馆,栖身于四平方左右的斗室,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另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全国性的精神饥渴埋头苦读欧洲经典。这一次也是身居陋室,深居简出,忍耐孤独完成了规模大、耗时久的自学大行动。两次自学,生活上的简陋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始终坚信:陋室才有大静。他的成长道路满目荆棘,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艰难困苦,克服了悲欢离合。他以铮铮傲骨回应苍天的不公,让脆弱的生命没有在最困惑而又璀璨的年华过早消逝。他最终让等身的著作向世人宣布,生命的尊严是不屈地抗争。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这短暂的一生,只不过是寄居人间,向世间借取立身之地。而人生浮泛,如梦一般。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辈宦凼朗鲁粮?,都应如文革中走来的前辈们一样,有着从容面对生活的风度,如此,才不枉费向造物主索借的宝贵一生。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