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大康宿舍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4-06-20热度:0次
我的童年是在康宁路1号大康宿舍度过,因为我妈妈是大康宿舍居住的国棉一厂老工人,她从十几岁就在国棉一厂当童工,解放后一直在国棉一厂工作,直到退休。因此,我们全家就与大康宿舍结下了终生的缘分。
大康宿舍”是青岛国棉一厂最大最老的职工宿舍,家住四方的人们大多都知道这个大院。 “大康宿舍”建于日本占领时期,那时的国棉一厂叫“大康纱厂”,“大康宿舍”由此而得名。它位于四方的东南端,南临海泊河公园(现在的文化公园),北靠海泊河体育?。ㄏ衷诘暮氤咸逵。?,海泊河从它的门前流过。
童年的大康宿舍大院分南舍,北舍,低挨的、细密如织地排列着几十栋火车车厢一样瘦长的楼房,北舍是上下层楼,南舍多为平房,每栋楼模式一样,窄窄地门挨门,并排住着15户人家,每户住房不足20平方米。楼与楼之间也不过几米的距离,隔楼相望,对面人家一目了然。 我家住在北舍第二排的房子,我们宿舍每个房间的高度和内部结构、面积上基本是一样的。外面看上去房子很整齐,实际上室内面积却非常小,只有12--15平方左右。一般每家只有两个房间,进门以后是一个3-4个平方的小房间,当作厨房使用。向里走是一大间,有10平方左右,是卧室。也有的家是三个房间,进门后的右手开出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住三个房间的人家一般是人口比较多或老少三辈一起住的。
每个家庭的人口有多有少,最多的10人,少的2-3人。为了住得宽敞一些,每一家都在自家门前自己建了一间小屋,用来做厨房,原来的厨房就成了卧室。自己建的房子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每家的面积就扩大到了20多平方米。每家都要建自己的房子,就产生了划分界线的问题,建房子之前就要协商好“边界”,一般的人家都会友好协商,也有的人家为了多占面积而发生争吵甚至动手打起来。这些小屋根据主人的喜好,在形状、墙皮的颜色等各个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它们连接在一起,呈现出凌乱的景象。整整齐齐的“军营”和凌乱的茅草屋形成了不协调的景象。
除了自建的厨房和搭吊铺之外,还必须自建煤屋子。煤屋子建的地方是在家门口的对面。煤屋子和自建厨房之间隔着只有两米宽的过道,成了小胡同。这些煤屋子也是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各不相同。煤屋子里除了装煤以外还要放劈柴(木头)和干草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是用来“引火”的。煤不能直接点燃,先是把草塞进炉灶里点燃,然后把煤(要用水搅拌一下)撒在上面,同时要拼命地拉风箱,直到煤被点着了,才放慢拉风箱的速度。这就是“生火”。到了冬天,还要点取暖用的炉子,叫做“生炉子”,做法是一样的?!吧稹焙汀吧印辈⒉皇悄敲慈菀籽Щ?,要学很长时间,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掌握其要领。即使很有经验的人,也有失败、生不着火的时候。生不着火,只好把煤从炉灶里扒出来,重新来一遍,这样就浪费了许多草和煤 六七十年代正是国棉厂的鼎盛时期,大院内繁杂热闹。大院有一个合作社(现在叫小卖部),一个炸油条兼压面条的作坊,两个自来水龙头,一个茶炉,还有七八个大茅房(公厕)。每天下班的时间是这个大院最热闹的时候,叮铃作响的自行车载着挂网兜拎饭盒的“主人翁”们回来了。那时当工人吃香,被称作“主人翁”。立刻,大院门口的合作社前排起了长队,不时有人吆喝着维持秩序,不能插号。排队的人们手里捧着各式各样的小本票证:粮票、猪肉票、花生油票……那时,由于大部分的商品都是凭票供应,合作社的售货员便成了实权派,卖给你的菜肉是好是坏、是精是良,全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到了傍晚时分,一排排青烟从各家的屋顶冒出,家家大门敞开着,由窄窄的楼道走过,看到的是清一色的光景:拉着风箱烧火,在一米多大的锅里炒上半锅菜,全家老小七八口甚至十几口围坐在地上的圆桌旁,就着饼子或馒头吃一盆菜(因地方小,家家都有个矮桌和一摞小板凳,不用时就收起)。大院里各家各户的生活基本上都是透明的,窗帘几乎不拉,只要家里有人,大门也是一年四季敞开着。
大院里植物很少,难得看到绿色,更看不到花,任何一种颜色的花都看不到,这正象人们单调的穿戴,也象人们单调的表情,更象人们毫无个性的头脑。
人们的衣服颜色多是蓝色或军绿色,样式也大多是中山装或学生装或军装,简单而朴素。脸上很少笑和温和的表情,是疲惫、忧愁、愤怒、疯狂、急躁。
平平淡淡的日子总让人期盼能够有点惊喜。每逢年轻人结婚办喜事时,大院里的人们都倾巢出动。那时操办婚事还不兴去饭店摆面子,而是拉起帐篷在院子里炒菜。摆喜宴得借邻家的屋子、桌凳、碗筷。送贺礼也没有送红包的,只是一些镜子、暖瓶、枕套等日常用品。一大早,当大红喜字高高贴在大院门前的时候,成群的老人孩子自发地结队迎候。等到正午时分,才见那穿大红袄的新娘子坐着崭新的自行车,在亲戚们的拥簇下来到婆家。顿时,大院里鞭声大作,娶媳妇的人家将喜糖大把大把地撒向人群。参加喜宴的人们通常都是彻夜狂欢。
过年也是全院儿的大事。各家各户一进腊月门就开始忙活扫墙灰、刷房子,家家炒瓜子、花生,炸麻花。合作社前更是排起了长龙。每人供应半斤刀鱼,每户半个猪头,两盒双马烟,五瓶青岛啤酒,那可是按人头分配,金贵着呢!若是谁家有本事托人买几斤猪下货,支在炉子上一煮,前后两栋楼就都知道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门上都贴出了新对联,窗户用粉红色的纸糊上,一屋子的暖色。孩子们则挑着自制的灯笼,穿上盼了一年的新行头挨家串门……
如今,当年大院里的孩子们早已为人父母,随着岛城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当年火柴盒一样的平房如今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门前的合作社也已改头换面。但“大康宿舍”留给人们的美好回忆,至今仍让人无法忘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