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青山埋忠魂
——随记者团赴赣南队采访行纪
张建华
考斯特在高速公路上疾驰,从南昌到赣州的路程有近500公里,这一程载满了许多的期待。沿途的风景没人欣赏,大家都想早一点赶到赣州。越接近目的地,树木变得越来越葱郁,逶迤的山峦也变得越来越苍莽、越来越高峻……
走进会场,气氛庄严肃穆,不大的空间几乎挤满了人,正面的背景墙被一张巨幅照片所占据:一位精瘦的老人,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握着笔伏在桌前,面对密密麻麻的文稿,正专心致志地写着,一行行楷大字赫然写着:穿透岩层的烛光。摆在前排长条桌上的文稿和图件,堆得像小山一样。
这是6月6日在赣州山水大厦宾馆举办的杨衍忠同志文稿捐赠仪式。到处是端着相机和摄影机的同行,此时,我手中的相机无足轻重。我随行带来的两份材料,倒成了记者们争相抢手的东西,一份是江西矿产志上记载有关杨衍忠同志工作内容的复印件,另一份是头版头条刊有局党委决定和四版整版怀念杨老的专题的江西地质矿产报。
捐赠仪式完了后,紧接着召开了座谈会。之后,我征得捧着捐赠证书的杨老媳妇的同意,给捐赠证书拍了张照??吹交岢〈竺趴?,赣州电视台的记者正在采访杨老的遗孀胡阿姨,我悄悄走近前拍了一张。
记者的采访会上,大家都在缅怀杨老的生平事迹。杨老的小儿子静静地坐在沙发的一角,我走了过去,跟他聊了起来。他说他毕业于地矿部张家口技校,我告诉他我的妹妹也是毕业于该校,跟他是校友,他很畅快地跟我谈起他的父亲。他说,他有点怕父亲,18岁参加工作时,就去挖槽探,没有被当时说话能算数的父亲所照顾,之后跟父亲跑野外,每次上山父亲都很吃力,有时是同事们架着父亲上山,四个子女中,他是唯一承继父亲职业的人,跟父亲共事的日子也最长,杨老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自然让常年在身边工作的儿子,感觉到了父亲的严厉。谈到他逝去的妻子,他的眼圈马上红了,声音哽咽,他说当时得知媳妇生了病,要去北京治疗,父亲说只要能给媳妇看好病,咱们家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去治。他亲自打电话给儿女们,一定要帮老三救这个急,当时,杨老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也就是6万多全部给了儿子。他说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媳妇,可以说拿出了家里的全部家底,联想到老人对自己生活的极低要求,用馒头沾着酱油吃,我的心中有一种隐隐的痛。
6月14日,第二次去赣州,随行的是省里的十多家媒体朋友。
赣州的天气很热,记者见面会安排在赣南队的会议室举行,进行得很顺利,每位记者朋友都拿到了事先我们准备好的材料。面对杨老的遗稿,大家都震撼了!随手拿起一页,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字迹,字虽小但一点也不缭草,全都工工整整。据与杨老共事的同事说,杨老留在纸张上的文字之所以这么小,是为了书写的速度能够快一点。轻抚那有些泛黄的纸张,像触摸到一个高贵的灵魂,要知道,每一张都是用心血凝成的。
晚上,我们随记者一行到杨老家。杨老的家十分的简陋,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围着桌子,有一圈椅凳,胡阿姨召呼大家坐下,广播电台的记者很专业地把麦克风对准了杨老的遗孀,听她讲杨老的点点滴滴。问到家风,胡阿姨说,杨老在世时,常对儿女们说,我们家的家风是“诚实做人、勤俭节约、学好本领”……
桌上放着几本杨老的日记,记者们饶有兴趣地翻看着,有人在抄写着。杨老的二儿子在家,戴副眼镜,一身的书卷气,据说是老师,有记者问起他的工作,浙大毕业的他急得直摆手,连声说不要写我不要写我。我想,杨老谦逊的品格,已经延续在他儿女的身上了。我来到杨老孙女的房间,小女孩正在玩电脑,看得出,这是十分乖巧的女孩儿。问她爷爷会经常跟你聊天吧,她很坦诚地说不会。
杨老的卧室,也是他的工作室,仅有八平米。只见一张铺着草席的床,床头上被几本书垫起,之前就知道,杨老有很严重的肺气肿,胸部以上必须抬高才好喘气。一张斑驳陆离的柜子上堆满了药瓶。听胡阿姨说,去世前的两个多月,杨老一直靠在椅子上睡觉,完全靠着药物和他的惊人的毅力支撑着。泪从心底涌起,一阵难过,这就是地质佬的家,地质人的陋室。曾记得,一篇文章的标题:一个普通的灵魂能够走多远。我在想,一个普通的地质人的灵魂,不,一个伟大的灵魂——杨老的灵魂,走了多远,76岁,按现在的生活水平,杨老是可以活得更久一些的,但他牺牲了许多,与儿女的天伦之乐,以及好的食物和享受,甚至他的健康,为了什么呢,为了那600万字的找矿文稿,为了他心中的那个信念,为了他的梦想……
走出杨老的家,央广网的记者,有些激动地跟我说,他跟杨老的孙女聊到爷爷,会带你去散步吧,孙女说,不会,你现在知道你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吧,孙女说,我知道,我的爷爷跟别人的爷爷不一样,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载着感动和思索,记者们开始返回英雄城南昌。曾是中央苏区的赣南这块红土地上,为了革命牺牲了许许多多的先烈,他们的红色基因遗留了下来,让坚实的脚步开始了新的长征,让无悔的生命有了新的交响,让飘动的党旗有了新鲜的血液!
窗外,金色的阳光下赣江静静流淌,青山巍峨,郁郁葱葱,只有苍劲的夏风吹拂沿路的树冠,它们摇曳的身姿像是在呼号在练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