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雀行
来源:作者:周春时间:2014-06-17热度:0次
去海雀朝圣去。很早就知道海雀这个名字的,在毕节,特别是赫章,不知道海雀的人不多,对于赫章人来说,海雀是每个人心底的圣地。
海雀很远,几乎可以说是赫章县最边远的地方,一路向北,在陡峭蜿蜒的山间公路上逶迤而行,尽管驾驶的师傅技术娴熟,路也是柏油路,汽车风驰电挚的一路飞跑着,但还是走了一两个小时,这时间,算起来可以从贵州的遵义到达毕节市。熟悉海雀的人说,没修通油路以前,到海雀,要四五个小时才能抵达,如果路上遇上堵车,那就是一天到黑的事情了。
据说海雀是个“苦甲天下”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海雀生态环境恶化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山光秃秃的,当地人把那样子的山叫做和尚山,海雀人家坐落的地方靠近山哑口,风大,当时整个村子到处是土墙房、杈杈房,屋顶用山里的茅草或滑竹覆盖,二、三月间的乌蒙山区,春风浩荡,没有深林覆盖,风大,风一吹,但见黄沙漫天,对于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区的贵州来说,由于气候适宜,映入眼帘的一般是葱郁秀绿的山川,向海雀那样荒漠的地方,反差实在是太大,这样的场景在西南云贵高原上真不容易看到。石漠化问题对海雀人形成了灾难,没有深林植被覆盖的山峦,狂风肆掠,经常掀去人家的屋顶,杈杈房随时可能被风吹倒;村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无意中踏入海雀村的新华社记者刘子富,用记者的良知记录下了当时极贫的海雀,“记者走进一户苗族人家,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交通不方便,连接山里山外全靠人背马驮。3年后的1988年6月,围绕海雀这样贫困的山区发展问题,中国第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成立,海雀于是成了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成了毕节人民特别是赫章人心底的圣地。
海雀还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下了毕威高速路一进赫章县城,一块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广告牌,以海雀为背景,“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几个大字十分醒目,文朝荣是赫章人的骄傲,一个平凡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几个月前因病去世。焦裕禄书记在北方盐碱地上战地斗天封沙、治水、改地,文朝荣在南方喀斯特山区愚公移山种树造林,从1986年开始,文朝荣带领着海雀人,用3年的时光将全村一万多亩荒山土丘全种上了树,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间,风雨无阻看护那片林子,全村深林覆盖率从不到5%上升到如今的70.4%。
天不作美,烟雨蒙蒙,汽车在起伏连绵的大山间约莫跑了两个小时,一片黛绿在云遮雾绕的山峦间若隐若现,走得近了,但见参差的人家依山而居,青色的屋瓦,白色的墙体,村子背后是葱郁的松林。村口,海雀村富有民族特色的寨门,和定格在人们记忆深处的贫穷不过的海雀,形成鲜明的反差。
怀着朝圣的心情走进海雀,我心潮澎湃,海雀,我来了。
进村子的道路不再是撒满牛粪马屎的泥土路,干净的混凝土村道,连接着村邻人家,犬吠鸡啼,一派田园人家景象。海雀村有几处地方是必须去看看的。一处是村里的生态公园,一处是村广场,一处是文朝荣事迹陈列室,再就是村后漫山的林场了。朝圣,我自然先去了在村委会的文朝荣事迹陈列室,望着文朝荣生前的生活用品,镰刀、斧头、犁具、弓弩还有遮风挡雨用的斗笠、蓑衣、批毡,我想象着老人在大山间种树造林护林风里来雨里去的场景,想象着山间生活的艰辛。在陈列室的一角,还放置着老人生前所获得的由市里县里颁发的荣誉,“造林绿化先进个人”、“试验区百名模范”……一个在乡间荒山野岭奔劳一生的老人,实在是不容易。陈列室里还陈列着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关心赫章,心系海雀的视察、批示情况等介绍,乌蒙山区扶贫攻坚二十多年,海雀,承载着这个国家太多的关爱。
村广场不大,有演出用的舞台、风雨廊,广场下方是个金黄色的耕牛雕塑,就叫金牛吧,金?;岣H溉舜春迷耍煤H阜绲饔晁?,让苗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风雨廊是村里人休闲纳凉的地方,踩月亮的年轻男女,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在廊下坐在一起诉说恩爱相思。舞台后边是群浮雕,生动地记录着苗族人民历史上大迁徙的场景和苗家人日常生活画面。广场边上还有一个大屏幕电视,播放着文朝荣事?;褂忻缂胰嗽馗柙匚璧慕谀?。
海雀生态公园策划得更是别具匠心,沿着村中间的一个小山坡,略作修葺,一个玲珑隽秀的乡村生态公园便呈现出来,公园不大,占地面积不到1亩,但生态公园里的植物,华山松、青冈树、姜子树等全是原生的,公园里有几棵姜子树特别值得提一提,姜子树生长极为缓慢,但海雀生态公园里的几棵姜子树,粗得要两个人牵手才能合围,据植物专家估计,其树龄至少在2600年以上。海雀人把那树称作神树,时常有人在树前焚香祈祷求福。一条精致的小道沿着小山坡蜿蜒爬行,半坡间,建有一个亭子,村民们可在亭子里休憩,打牌,享受不一样的乡村田园时光。
二十多年的时光若白驹过隙,匆匆而逝,但海雀人经历的却是天翻地覆的巨变。海雀人在村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根治了石漠化顽疾,记者刘子富眼里光秃秃的山村,如今林涛阵阵,山绿了,水也清了,村里人不再广种薄收,而是精耕细作用现代的科技种起了地膜覆盖的包谷,在进村里的路上,我还看见了一处航天党参种植园……因为“苦甲天下”,世人知道有那么一个地方叫海雀,海雀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是毕节试验区改革开放发展的一个缩影,看着莽莽苍苍的海雀林场,我不禁想起海雀的村支书文朝荣,一个让荒漠变绿洲,愚公移山样的执著改写海雀生态环境面膜的老人。难怪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在海雀调研时动情地说,老支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精神是全省人民学习的榜样。
去海雀朝圣,更希望贫穷落后的乌蒙大地,天空更蓝山川更秀丽,人民更幸福安康。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