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泰山
——有感于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三届创作研讨
刘昀
这是一次与中国文学大家零距离接触。来自全国各地国土资源战线的作家,怀揣着国土文学之梦,相聚泰山,倾心交谈,结下不解的文学情缘?;叵胩┥街茫潭痰氖奔?,匆忙的岁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诸多的感想——
一
三生有幸。受单位推荐,我申请加入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并有机会参加在泰安举办的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三届创作研讨班。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家级创作研讨,然而却差点与之失之交臂。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一种创作思维停滞的状态,也许是我的著作《崖边草》一书出版后,一直在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内心的纠结,意念的困扰,让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时常不经意深思于窗外茫然的风景,回味一个梦——
与文学的情结,应该说已有30多年,那时刚上高中,要分文理班,母亲说读文科没有出息,她认为相对于“文”就是“武”,男儿就要英姿威武,有男子汉的气概。母亲从小是个孤儿,没有上过学,受了不少苦,她期盼儿子的成长,对文理的理解自有一定的道理。父亲是一个慈爱的人,家里6个孩子,虽然穷,他却从不放弃孩子们读书,而且总是让着孩子们的选择。我选择了文科,高中毕业后又选择了当兵,从此文学之梦就在我人生的心路上坎坎坷坷 ,也伴随着我仕途的一次次变迁。从退伍回乡担任村支部书记,后来招聘为国家干部,到毅然放弃公务员,从事基层土管员工作,后又以宣传人才调入国土资源局。这一路的艰辛,汇聚成我一生的财富;一路的感恩之心,成就我不断追逐的梦。
接到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通知,我惊喜万分。单位的领导一直十分重视新闻与文学宣传工作,按照通知要求,我很快办理好相关手续,准备好参加创作研讨的文学作品,等待文学的征途。大约是很久没有走出家门,每天从家到单位、从单位到家忙忙碌碌来回,突然要打乱一下生存的节奏,似乎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以至我清晨匆匆赶往武汉高铁站,在匆匆的人群中,最后一人匆匆通过奔赴泰安的检票口,在动车关门的最后一霎那才寻找到自己的坐位,整个行程都是匆忙的。真可笑!这种心情中的来来去去,我在留恋什么?期待什么?
坐在舒适的座椅上,我可以随心所欲了,但感觉有所不同的是思考的多一些,城市和乡村,在这临近秋天的视野里,总是显得那么充实与丰厚,也许只有在这高速的动车上,我才能亲身感受到时代发展的速度。上世纪80年代参军时,也是从武汉出发到湛江,整整近30个小时,列车员之歌《一路顺风》还在耳边亲切回响,而归来时费翔那首《故乡的云》竟在我内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个山村的娃子,我的追梦之旅,饱含着汗滴和泪水,“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行囊”,这泰山之行,又会给我一种怎样的状况呢?
泰山是国人的骄傲。童年的记忆里泰山象征一种沉稳,那时在课本上就得知泰山的日出日落都很美,很向往;后来从诗词里感觉泰山象征一种伟大,印象最深的是诗人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诗句,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灌输了那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憧憬泰山,憧憬一个梦,大学梦,军官梦,文学梦……所有的梦都仿佛一盏灯闪烁在前行的远方。泰山之行无疑是一次文学梦的追寻,或者是这一路走来重负于心的释解,渴望一种孤独,一种容纳,一种怦然的心动和豪放的激情,象泰山日出,喷薄而出的朝阳照耀我难舍的追求之路——
合肥、徐州、曲阜,竟然在思维的目光里一闪而过,到达泰安,已是午后,此时天气有些阴霾,很想下雨。这座陌生的城市似乎没有给我太多的惊奇,却足能给我一种亲和力。感觉有风从泰山的方向吹来,仿佛刻意梳理一下我一路的风尘,而步入泰山帝苑酒店的大厅,迎面的笑容和问候,我突然感受了家的亲切感。
作协秘书组的朋友早已在这里等候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追梦者。最先招呼的是作协驻会作家刘将成老师、作协副秘书长徐峙,还有《大地文学》美女编辑陈琼枝,他们给我的那份热情与亲切,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还有作协的其他领导,还有授课的导师,各路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五十轮回。我已近50岁的年龄,与泰山若比,时间远在生命之外。在生命的长河中,时间给我的只是一个符号,我却要用一生的心血来注解人生的含义。而每一次历程,都会给我一个奋进的起点,这次也不例外。我用心倾听,用心感悟,用心思考,如饥似渴地吸取这个“文学盛宴”带给我丰富的营养——
研讨班第一课是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国土资源作协主席陈国栋主讲的,他以主线加辅线的1+1、1+2创作思路的描述,形象生动地传授了《国土资源典型人物的挖掘与创作》。我一边仔细聆听他的讲课,一边不时地用我的摄影机捕捉我心目中仰慕的这位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的风采。他阐述了国土资源行业这个领域特性和特定环境里人物特色,引导我们站在一个高度上立意,从细微处着笔,让我们耳目一新。他语气十分平和,显得十分和蔼,而从他的话语中,我感受到身于这个行业肩负的责任,平时我们说爱国土,奉献国土,作为国土的创作者,此时我更感受到这种责任和使命的光荣与神圣。陈主席一直是站立着讲课的,他给我的这种敬业精神远远不止这方讲台两个多小时的辛劳,我更多看到了国土人的信仰与执着。我迫切需要拜访一下陈主席,除了表达我的崇敬之心,还有表述我申请加入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愿望以及今后的目标。于是课时结束后,我鼓起勇气,将我出版的《崖边草》一书小心翼翼地双手捧上,并和导师留下珍贵的合影。
李炳银先生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讲课十分风趣而富有哲理,他从报告文学的起源与定义,列举了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史记》、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文章,带着我们借助文学的语言漫游于历史的长河。他说,报告文学寓于作者自身的认识、理解和立场,反映真实的人物事件, 真实性体现创作者的良知、责任和品德,也体现一种魅力。他在传授给我们创作报告文学的态度和方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们重新审度做人的根本。
“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就是信念,信念是精神,是力量,是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薄叭嘶钭?,意义在于不断挑战自我,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同时,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失败对于有志者来说是一种教育,失败了还勇敢面对,敢于思考,他仍然是成功的!”陈玉福老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把《报告文学作家的精神和使命》归纳为:个人梦想(信念)+勤奋+坚持 +创新=中国梦(成功)。他就是以这个成功公式,成功地创作了9本“1号系列”长篇小说、被媒体誉为“1号作家”、以《建军大业》摘取了中国优秀电视剧剧本最高奖——“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我很感动陈玉福老师的那种正义感,一个铮铮汉子,在汶川大地震采访中,用生命追求真实的历程,在那样艰难的环境里依然用真情创作完成《共和国之子》,而当讲述影响他创作的第一个女人——母亲为爱坚守的故事时,止不住恸哭而泪。其实他一直是面带笑容的,解答学员们的提问,签名赠书给学员,都洋溢着激情,从他的脸上,我体会到作为一个创作者,总是把疼痛埋在自己心中,而把幸福与微笑奉献给读者,这是一种境界和品德。
国家一级作家李春雷老师,追求文学的历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阅读他赠送的《木棉花开---任仲夷在广东》,我记忆中闪现出他讲述的从小向往泰山的情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推着一辆红旗牌自行车,车架上捆绑着一个大提包行李,从河北成安一个小山村向着泰山的方向,白天赶路,晚上睡在玉米地——而就是这个孩子,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还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他的力作《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的创作经历,以其对文学的执着与勤奋告诉我们:只要留心,再零乱的文字也是一幅美丽的图案,再嘈杂的声音也是一种美妙的音乐。
从研讨班第一天班会开始,我就初识了与我同龄的高洪雷老师,他一直没有发言,也很少只言片语,他和我们学员们一样只是在静静地听讲。当他走上讲台的一瞬间,“我是第一次在本系统讲课,我就讲我的《纪实文学之梦》”,给我第一个印象是一种低调、淡定的品质。研讨班回来,我一直手捧着他的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这本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入选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创新教材,据此改编的电影《冒顿》获世界文化遗产奖。书中优雅、风趣而富有许多哲理的语言,把少数民族沧桑漫长的历史,浓缩成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呈现给读者,让我们在愉悦中悲怜历史的再现。高洪雷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文学、经济理论研究和民族历史研究,足以表现出他对历史的责任感,以及他的刻苦勤奋,就象他读书的三个奢好“逛书店、多记录、随身带书”,他把这种简单的事情演化成一种胸怀大志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们。
《马家军调查》的作者是中国报告文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赵瑜,赵老师给我的是一个“山东大汉”的形象,把这个形象与他在创作中细致的描写、以及他授课时传递出的忧国忧民的大家风范联系在一起,我产生的是一种由衷地敬佩。他从国土资源当今的形势,以具体事例的分析,告诉我们:作为国土作家,不能仅仅停留在赞美和批评的范围,而应以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态度,真实地反映国土现状。他说:“赞美和批评是没有明显界线的,很多人不理解这个行业,主要是国土文学宣传不够”。他的话始终在唤醒我们忠于职守,创作国土的热情。
我一直处在一个固定的层面上,从2002年从行政进入国土,十多年来,我把笔端指向国土,以新闻、文学体裁宣传国土好人好事。2003年,单位实行轮岗制,我利用这个机会回老家承包了50亩地,我在劳作中体验农活的劳累,从劳作中感受农民的艰辛,许多时候劳作闲暇,我就坐在岗岭上,看着农田里劳作的人们,看着父亲犁地的情景,我就想到一辈子与牛的情结;看着村妇田间插秧的情景,就想到农村女人一生的命运。先后创作了《老农》,描述了老农“习惯了酥软的泥巴,在脚趾间过往”,还有《插秧的村妇》、《七月》、《双抢》、《犁地》等10多首土地诗作,并在《中国国土资源报》“行知”上发表。
我参加过“二调”,外业、内业都是十分细心和严谨的工作,这就需要一种责任心。亲身体验了“二调”工作的艰辛,还要去发现,去提炼?!岸鳌敝杏行矶嗟湫褪吕掖铀惺占氖吕?,认真思考,猜摸每一句语言,行为中的每一个细节,便有了张港所“乖女儿,跟着妈妈学‘画画’”的朱敏,石河所“蹚水过去,也要量准沟渠的宽度”的郑建军等人物形象。这些鲜活的事例组成他们“用汗水捍卫‘生命线’”的生动画面。
2012年4月上旬,我父亲因病住院,晚上我就守在父亲病床边,看着年迈的父亲病痛的样子,想到父亲养育我的过程,送我读书、参军,教我做一个好村支书,当一个好干部,正是这个培育过程,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培养了我的责任感。我开始构思《国土放歌》,直到父亲终于离开了我们,整整45天,我也终于完成了创作。
我感受到国土这个行业给了我太多的灵感与激情,而此次创作研讨班,导师们的教诲,学友们的交流,让我重新审度把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不能不说是创作生涯中的一次轮回。我希望思想的重组,角度的变迁,五十的年轮,我突然从迷茫的路口,找到新的出路,也是梦的升华。
三
望山而秋。今年立秋,在我们的记忆里呈现不同的色彩,文缘而聚,依依难离,晚霞总是在与白天分手时才灿烂无比。最后的时光,是我们相拥泰山的落日。
研讨班就要结束了,难忘的情绪因为谢幕而失落,整个上午泰安的细雨也在纠结中缠缠绵绵,窗外山峦的轮廓湿润而模糊,午后突然晴朗的天空显得格外纯净而清新。研讨班会务组特意组织了半天的登泰山活动,23人的登山团队,在导游小姐的引导下,奔赴泰山之颠。
车载着我们很快就到了天外村天地广场,这里是西路登山之始。它既是山城结合部,也是环山公路与西溪游览公路的交汇点和游客集散地。放眼望去,迎面应该是傲徕峰,苍穹之下,青黛色的山峦,云蒸雾绕;偌大的广场,由方形广场和圆形广场组成,古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 意“天人合一”。 两广场连接通道两侧,安置12根高7.2米、直径0.9米的龙柱,表示从秦始皇至乾隆皇帝曾有12位帝王祭告泰山。在连接通道中央安置长27米、宽3米的以唐玄宗封泰山为内容的浮雕。这些在资料上了解到的与亲眼目睹的,其感受大不相同的,后者的感观总是这么直接,尤其是一块嵌刻“厚德载物”的园石都让我沉吟了许久。可惜时间太过匆忙,导游小姐一会儿就办理好购票手续,催促我们赶快上车;更可惜的是一直到揽车处的停车场,沿途风景只能约略以观。我们在享受现代高科技的同时,也丢失了我们需要想象中哪些东西,或许泰山古道上的闲情漫步才最适宜李白、杜甫灵性的欲望,我们只能在揽车内惊呼赞叹,还能说些什么?
很幸运,四个摄影师和四个美女同坐一台揽车,准确地说是囿囚于一个快乐的笼子里??炖值目家词侨艘饽钪锌桃獯丛斓?,机遇才会是一种偶然,摄影师镜头里有了美女的画面,风景更加多姿多彩。我们一路高空摄影,一路欢欣笑语,不知道经过多长时间,揽车把我们送上南天门站,过飞云洞,回望山下,云雾追踪而来,又从南天门口那边漫过去。所有目所能及的山峰和景致时隐时现,上上下下络绎不绝的游人,仿佛在梦里穿梭。我们一边走马观花,一边按动快门留下瞬间的记忆,沿途太多的风景,天街、白云亭、西神门、圣水井,还有记不清名的,在我们眼里只能掠影而过;山石上那些名人名言、名诗名句,与身于此山的感受似曾相识,但也不容我们静心品味了。
从南天门站到玉皇顶,处处是人,除了匆忙的人流,还有亭中小憩的,松下交谈的,依石若思的,凭栏远眺的,还有,应该还有……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思想,无论你的远大抱负,还是你的虔诚祈祷,我们都不必考虑泰山的承受能力,正所谓稳如泰山,在这里,没有人会感到孤独,尽管身下是绝壁悬崖,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展开心的翅膀尽情飞翔——也许到了泰山极顶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所以我们只要一个劲地攀登;或者这种攀登并不需要太多的勇气,我们只要任意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很容易就能感受这种攀登的乐趣。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心态,只要坚守一种向上的姿势,人生才是完美的。
在紧闭的青帝宫门前停留半刻,再上一节台级就是玉皇顶。这个中国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的玉皇顶,是历代帝王登封,封禅泰山的祭天之处,而在我的意念里就是向往“神灵”之处,我不然而自然地放慢了兴致勃勃的脚步。果然,这里的气氛相对于一路行色匆匆,是迥然不同的,玉皇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1545米,周围一圈铁链上锁满了各式各样的系着红绸带的铜锁,它们招示怎样的寄托!玉皇殿、东西配殿门坎外,接踵而至跪拜的人们,他们又在许下怎样的心愿呢!
生命一旅,我不过是一个路人,心灵的寄托,我许下文学梦的心愿,注定了我顺从泰山的一石一松,也注定我守望生命的一情一理。
卸下一身的尘埃向你走来/我知道泰山不是净土/却有足够的视野让我仰望天空/以及天空下的云雾。 其实我还没有盛满/足可能容纳的汉江砾粒/也来不及拭去鬓角的汗渍/和鞋边的污垢/为你送去平原的清凉/还有南国的相思。这些都还不够/比如塞外草原驰骋的骏马/西域的风情 泰山的沉稳/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我们相约相聚在一起/那是五百年前缘分的初衷/我们聆听交谈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 世间的悲欢离合/追寻一个共同的梦。蓦然回眸/我看见山顶那棵屹立的松/是你的笑容我的挚诚/是我的缄默你的守望。
亲爱的朋友,再见吧!让心灵绽放在泰山之颠,让流云潮湿回归的旅途——
2014年8月5日至10日泰安行
2014年9月9日定稿
作者:湖北省天门市国土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