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痛并快乐着
来源:作者:李满喜时间:2012-08-25热度:0次
——在中国国土资源文学座谈会上的发言
对于文学,我是一个门外人,对于写作,我也是一个初学者。能够获得中华宝石文学奖(2008——2011)新人奖提名奖,我首先感谢评委老师的垂青,也感谢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各位领导与老师的关心与厚爱。
我是一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长期在一线工作,这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可能影响到我的写作视野的开阔,题材的选取多样、写作技法的丰富,但同时我也感到,正是由于深深扎根于乡间沃土,才使我写作灵感来得迅捷、写作激情更加充沛、生活阅历更加厚重。这是一笔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可复制的履历。
我写作的取向侧重于乡土文学,这可能与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现在又工作于农村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乡间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总是感到那样的亲切熟稔,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它们处在很显著的地方,使自己能够随时取用。在我写的散文作品中很大比例都是乡土方面的,但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作品中表现得总是沉淀于记忆深处的对乡村美妙的影像,而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多样化的生活面似乎在有意回避。我想一则是散文这样的体裁是以抒情性为主的,“散文是一种沉吟” ,它的抒情成分要浓烈一些;二则对于自己的故土作者肯定是有偏爱的。但我感到现在乡村正在发生着深刻得变革,这种变革是带有历史性的,可以说“几千年来所未有” 。从乡村的治理方式、社会构成,文化习俗、甚或家庭构成无一不在深刻影响着正处于这一社会环境中的主体——人的方方面面。那种乡村牧歌式的场景似乎正在模糊,逐渐正在成为作家笔下的作品。对于这一变化,我们是应当持怎样的态度,是欢呼还是伤感,是留恋还是割舍?作为写作者,总是得心应手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与事物,更擅长于表现在他记忆中所积淀的东西,那种经过“过滤”的更加清澈的东西。现实中这种嬗变总是有着“出生前的阵痛” ,甚或有污秽的东西夹杂其间,但这是孕育一个新事物所必经的阶段,作者应该用自己的笔来助产,尽快帮着洗涤掉“新生婴儿”身上的污渍。我想,作者应当更加的关注于现实题材的作品,描述当下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景象。既不能一味的指责这个“新生儿” 的污渍,也不能转身走开。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写作实际上是写作者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疤取?nbsp;是个广泛的概念,我只是借用于自己的表述中。写作者不应当是生活的评判者,我们既没有那样中立,也不会有那么客观。那么,写作者是生活的简单的描述者么?也不能那样无为,我们不可能不掺杂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其间,作品中寓褒寓贬是不自觉的行为。那么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怎样呢?徐峙老师在今年创作研讨班研讨曲丛俊小说时引述徐华的话,认为小说的创作是源于作家与生活之间“紧张的关系”。我想,他的话是有道理的,其实,这种生活中的紧张关系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丛俊仍在抗争着,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解决这种“紧张关系”,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对此“妥协了”,不再为此而内心挣扎,不想再用文学这种方式坚守自己内心的那份坚韧了。生活中,这种“紧张的关系” 是会一直使作者感到很不舒服的,他会为一个主题、一个人物、一篇作品的构思而苦恼不已。他会寻求一种自我解决的方式,那么写作中那种由写作者自己设计情节、把握命运、决定进程的快感是只有创作者本人所享有的。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已经不会再感到这种“紧张关系” 了。我们看到了太多类似的情况,我们已经不愿意再为此而付出精神的疲惫,我们也经历了太多类似的情况,我们已经不愿意再为此而经历内心的挣扎,哪怕是再一次道义上的批叛。那么,生活中的这种态度是写作的“软化剂” ,使作者不再有写作的冲动。我想,一个作者应当始终对生活保有一颗热忱的心,“敢爱敢恨方能成文” ,这就是一个写作者应当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要始终热烈的爱着这个生活,因为有爱方有恨,既使是作者的一种揭露、批叛、甚或指责痛骂,也是缘于内心的一种大爱之情。
这就是我的写作,痛并快乐着。如果单纯从写作角度来说,我的写作也是很痛苦的。由于基层工作的琐碎具体,往往造成我构思一篇作品时往往不是“三思” ,而是五思、十思,甚或更多。在写作中就会遇到刚要休息片刻准备动笔就要出去工作的情况,别说下笔千言,往往就是几十个字、百十个字就得中途搁笔,这也是一种比较痛苦的事情。但在写作中,我更多的是感到了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源于我对自己工作的这份热爱、源于对生活的一份感悟、源于对文学的执着与追求。
我是国土尖草坪区分局新城所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一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同志,2007年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后,我有幸成为国土系统的一员。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长年在国土战线奋斗的国土人的艰辛与不易,心中有一种想通过自己的笔描写他们,讴歌他们的想法,这我便有了写作《厚土》这部短篇小说的想法。
《厚土》中的人物在我脑海中活跃了数年,小说中他们所经历的生活场景、工作经历也是我的生活场景、工作经历??梢运邓堑南才Ю滞蚁⑾⑾喙?。我觉得作为一名国土人,我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视角,通过自己的笔触去刻画他们鲜明的形象,去展现他们无私奉献的风貌。文学是平面的,国土人那种火热的生活,艰辛的工作,奋斗的精神,这比文字中描述的要更加丰满、立体、深刻。在作品中,没有故设的悬念,没有惊心的情节,我试图用白描手法展现国土人的群体形象,他们是一个战斗的群体,他们同不法分子的斗争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在小说的结尾,邪恶终将受到了正义的审判,我想这是国土人持之以恒追求的结果。
对于一名在基层工作人员的业余之作,《厚土》是那样的稚嫩与青涩,但我勇于将他们展示出来是作品中这一群体给予我的勇气。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他们的工作虽然琐碎,但默默的奉献更见可贵。
作品在太原市局的《太原国土》上刊登后,引起了出乎我预想的关注,就这么一篇稚嫩的小东西竞然引发了系统内许多人的反响,我想这是由于基层国土人十分渴望有能够理解他们、关爱他们、表现他们的文字出现,他们在作品中找到了他们的身影,看到了正义的胜利。他们不会去讲究技法的是否高超、情节的是否巧妙、语言的是否悦耳,我想,他们更多的是感到了一份温暖。今年上半年我写了一部短篇小说《一线》,继续将目光投向于奋战于基层一线的同志。目前,正在构思写一部反映基层国土所的作品,要把更多的笔墨用于基层国土人身上。
最后,我想说,写作:痛并快乐着,写并快乐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