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读书——一个民工子女的呼声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5-24热度:0次
我曾为城里打工的民工写过好多文章和诗歌发表,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是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记得在2002年,我为公司办公室的电脑升级去青岛市辽宁路电子信息城采购配件,在一家“东方电脑公司找到了配件,这个公司位于电子信息城二楼的东南角,大约有15个平方左右,两个桌子,前面有个操作台,用于安装和维修客户的电脑,旁边堆满了电脑配件的箱子。这家老板姓张,四川人,年龄大约42岁,他和妻子一起来青岛开了这个2个人上班的公司。由于他的服务态度好,他经销的产品价格比别的公司销售的同类产品都低,因此,我特别喜欢到他这里进货和请教电脑技术问题。时间长了,我们就成了朋友。
同年夏天,我又去他的公司进货,只见屋里除了如山的货物,在桌子前面椅子上坐着大约10岁左右的两个女孩。听张经理讲,“孩子是双胞胎,本来在四川老家跟奶奶,在家乡村里的小学上二年纪,由于奶奶突然去世,家乡又没有别人可以托付,只有让孩子来青岛了。现在,孩子的读书问题是难题了。附近的小学接受学生都要赞助费,每个学生的赞助标准六千,两个就是一万两千元,当时,他们的小店一年也就挣利润一万元,孩子们要吃饭,租房子要房租,怎么让孩子能免费或者少交一点费用呢!您能帮忙吗?”
两个女孩听懂了他爸爸对我讲的讲话,两双眼睛可怜巴巴的望着我,好象说:“我要读书,叔叔,请帮忙?。 ?BR>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也是强国之道。在青岛打工的外来者没有城市户口,他们的子女受到了就近入学的限制,这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国家要富强,教育是根本,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不取决他有多少高楼大厦,只取决于建造高楼大厦人的人,取决于他所接受的教育!怎么能把这些孩子推在校外呢,但是,我们一介平民,又有什么力量去改变学校定的潜规则呢!我是1963年在这个小学毕业的,从小在这个学校旁边的平民大院长大。看来,我去找校长说话也许能比张经理好说些吧,谁让我们成了朋友呢!为了两个孩子,我只有去帮他们闯一次了。
在校长办公室,我以一个本校老毕业生的身份和他进行了对话,校长姓张,年龄也已经五十岁多了,看到我的名片,知道我现在在岛城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销售经理,听到我的来意,他很感到为难:说:“现在,需要转来的学生太多,这里离电子信息城太近,外地来青的人员的孩子太多,不加以限制那学?;崾懿涣?。”
“那这两个孩子的学业怎么办?孩子不能没有学上?。 ?,听到我的问话,校长看着我的名片,突然眼睛一亮,说:“可以给他帮忙,让他的两个孩子免费入学,但是,您必须帮我们一个忙,好吗?”
我一听,很高兴,急忙说:“需要帮忙您就说吧!”
我们达成了一个协议,两个孩子免费上学,我让我们公司的民工来给学校修理学校的几间漏雨的房屋。再加一个条件就是对该校的教师们买我们公司的商品房给予优惠。这样的条件,我还是能保证的,就这样,两个孩子如愿免掉赞助费上了这个学校。
校园的特困学生很多,很多,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叫“一支恸哭的金色钢笔”。述说的是一个乡村的、上五年级的、矮小、瘦弱、怯懦不堪的一个小女孩一直用铅笔写作业,作为老师的“我”,连续五次在女学生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而女学生依然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我”布置的作业,面对女生如此“倔强”的表现,“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在课堂上当众对她进行了点名批评。接下来,女生自然是象老鼠躲猫一样,时时、处处刻意地躲避着“我”。有一天,“我”居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女生的同桌——一位家境十分拮据的男生将自己破旧的钢笔借给女生使用,女生感激的笑容无比灿烂,“我”终于看到她的作业本上出现了与男生一样的笔色。故事的后来是,男生代表学校参加了市里举行的长跑比赛,本应毫无悬念拿第一名的他,却在比赛冲刺的关键时刻,出呼意料地主动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冠军,让众人大惑不解。为此,“我”还大怒痛批了他,他恸哭……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只是为了要一支钢笔,给他的同桌,那个矮小、瘦弱、怯懦不堪的小女生——为了让她不再为没有钢笔写作业而烦恼,为了让她不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再受到老师的批评……因为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
读过文章,我感到震撼了,我插队农村的时候当过民办教师,那时每天教满8节课,3个年级。学生是免费教育,而现在的学生上学各种教育收费五花八门。原来学生的书包很轻松,现在,小学生的书包也得十几斤。掩卷而思,思绪万千,感慨万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老师不光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肩负着塑造孩子的思想和品格、培养孩子能力的光荣使命,为国家培育人才。究其根源,由于功利化和不正之风的盛行,使得我们的教育界一样不能幸免,同样被铜嗅气所熏染。若不下决心及时修正教育的航向,恐怕未来社会主义的航船很难经受住狂风大浪的考验。
教育是什么?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扪心自问,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所以,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对教育多倾注一些心血,多给予一些关怀吧!
记得我在插队时期当教师期间,我的每月各种津贴是人民币4元,这4元钱让我们的同龄人,一起插队的知青眼热。那时,教师的地位很低,是“臭老九”。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对教师形象有不同的价值期待和认可,教师形象因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发展等而异,但作为“人类知识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无分中外几乎都是众口一词,教师形象的不断更新, 待遇不断提高。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反映出社会对知识的正确认识和更加重视。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次世界性的经济?;缤匦孪磁疲泄亟呱鲜澜绲那疤?。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因为中国德治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尽心尽力为百姓做事的作风正是要我们特别是为政之人学习和传承的,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外来的务工人员,而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也是必须的,急待解决的大问题。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