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童年的端午节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6-06热度:0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吉林路25大院就是家家插艾蒿,吃棕子,吃煮鸡蛋的日子,哪个年代我们的物资供应匮乏,我们大院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能让孩子们吃上棕子,吃煮鸡蛋那是很难得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BR>  我们青岛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呢?看我们市北区就有许多风俗:女人以各色丝布绣缝香袋荷包赠情郎,或是人们到商店掏钱购买香袋荷包赠亲朋好友。
  香袋荷包里,都装有防病拒毒虫的药草,清香四溢,香袋荷包上常绣有避除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的“五毒”图案。形状有虎形、鸡形、如意形、寿桃形、蝙蝠形等,意扣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人们都有佩戴五索(线)的节日风俗。一般习惯是在农历五月初一的早晨,一家之主都早早起床,拿出早已预备好的红线和五彩线,分给家人佩戴。一般是5岁以下的小孩佩戴红线,系在两手腕和两脚脖上,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5岁以上、15岁以下的男女孩子,则佩戴五彩线,五彩线系在两手中指上。20岁以上的成年人,有的也将五彩线系在中指上。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佩戴红线和五彩线,寓意都是驱邪避瘟。细细的、充满吉祥色彩的红线和五彩线,在小孩和少男少女的举手投足间,不断渲染着端午节的民俗魅力和流光溢彩。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这一天,岛城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到市内山岭上采摘艾蒿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我的童年时代经??绰杪璋兆?,有糯米的,黄米的,我很喜欢吃黄米粽子。黏度大,还格外香甜,妈妈经常讲:“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袄哼(扔)”,平常日,我们孩子们很难吃到鸡蛋,但是,这一天,我们每个孩子可以分到两个鸡蛋。记得在1963年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同学仵延国经常邀请我去他家学习功课做作业,他的姥姥把我也当成他的外孙一样疼爱,每到端午节,都要给我一份粽子和鸡蛋,我和仵延国六年的中学,他的姥姥从来也没有忘记每年给我一份粽子和鸡蛋,直到我插队到农村。当我回到青岛就业的时候我去看她老人家,恰恰逢上过端午节,老人又拿出给我留的粽子和鸡蛋,说:“孩子,我年年都给你留着粽子和鸡蛋,可是不知道你下乡了!”说着,眼泪流下来了,此情此景,至今难忘,多么好的姥姥??!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端午节的起源,普遍说法是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有的地区说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
  在童年时候,端午节前,我们兄弟们必须到门前的大庙山去拔艾蒿,在端午的前一天,插在各个门、窗上。自己家插好,还要给邻居家插。到第二天,看我们大院的家家户户都插满了艾蒿。妈妈是个讲故事的能手,她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至今难忘:“童年的端午节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吉林路25大院就是家家插艾蒿,吃棕子,吃煮鸡蛋的日子,哪个年代我们的物资供应匮乏,我们大院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能让孩子们吃上棕子,吃煮鸡蛋那是很难得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BR>  我们青岛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呢?看我们市北区就有许多风俗:女人以各色丝布绣缝香袋荷包赠情郎,或是人们到商店掏钱购买香袋荷包赠亲朋好友。
  香袋荷包里,都装有防病拒毒虫的药草,清香四溢,香袋荷包上常绣有避除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的“五毒”图案。形状有虎形、鸡形、如意形、寿桃形、蝙蝠形等,意扣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节人们都有佩戴五索(线)的节日风俗。一般习惯是在农历五月初一的早晨,一家之主都早早起床,拿出早已预备好的红线和五彩线,分给家人佩戴。一般是5岁以下的小孩佩戴红线,系在两手腕和两脚脖上,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5岁以上、15岁以下的男女孩子,则佩戴五彩线,五彩线系在两手中指上。20岁以上的成年人,有的也将五彩线系在中指上。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佩戴红线和五彩线,寓意都是驱邪避瘟。细细的、充满吉祥色彩的红线和五彩线,在小孩和少男少女的举手投足间,不断渲染着端午节的民俗魅力和流光溢彩。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这一天,岛城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到市内山岭上采摘艾蒿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我的童年时代经??绰杪璋兆樱信疵椎?,黄米的,我很喜欢吃黄米粽子。黏度大,还格外香甜,妈妈经常讲:“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袄哼(扔)”,平常日,我们孩子们很难吃到鸡蛋,但是,这一天,我们每个孩子可以分到两个鸡蛋。记得在1963年我刚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同学仵延国经常邀请我去他家学习功课做作业,他的姥姥把我也当成他的外孙一样疼爱,每到端午节,都要给我一份粽子和鸡蛋,我和仵延国六年的中学,他的姥姥从来也没有忘记每年给我一份粽子和鸡蛋,直到我插队到农村。当我回到青岛就业的时候我去看她老人家,恰恰逢上过端午节,老人又拿出给我留的粽子和鸡蛋,说:“孩子,我年年都给你留着粽子和鸡蛋,可是不知道你下乡了!”说着,眼泪流下来了,此情此景,至今难忘,多么好的姥姥?。?BR>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端午节的起源,普遍说法是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有的地区说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
  在童年时候,端午节前,我们兄弟们必须到门前的大庙山去拔艾蒿,在端午的前一天,插在各个门、窗上。自己家插好,还要给邻居家插。到第二天,看我们大院的家家户户都插满了艾蒿。妈妈是个讲故事的能手,她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至今难忘:“在很久很久以前,赵各庄有个赵土根,给地主做长工,一家老小五口难以养活,他听说跑码头能多赚些钱,于是就跟着人去了码头。赵土根一去就是三年,没有音信。妻子赵氏在家里带着孩子抚养老人,挖野菜、做零工,勉强度日。然而,有一天,年迈的婆婆却病倒了。老人家一连几日茶饭不思,清醒的时候看着饭菜说不饿,而在神志不清的时候却叨咕着要吃粽子。这一家子日常生活都十分艰难,哪有余钱买米裹粽子。媳妇赵氏除了偷偷抹泪,就是每天天刚蒙蒙亮去一座破庙里,给婆婆祈祷。端午节这天早上,赵氏从庙里回来,正在路上走着,突然有一条黑狗向她吠叫着扑了过来,赵氏连忙躲闪,不小心绊倒了,那狗见赵氏摔倒在路边草丛中,抖了抖毛摇摇尾巴。这时候,赵氏看到有许多米粒从狗身上掉下来,可不知为什么,那狗在地上的米粒上来回踏了三圈,然后摇摇尾巴远去了。赵氏待到那狗离开后,才站起来,走近一看,看见地上的米粒竟然是糯米。她的眼睛一亮,伸手就要去捡那米粒,又迟疑地停住了手,毕竟那米粒是从狗身上掉下来的,何况又被狗踩踏了那么多次。赵氏没有捡米粒就往回走,可是走了几步她又停下了,反反复复来去了好几回,最后她还是一粒一粒地把米粒捡起来,拿回了家里?;氐郊液螅允弦桓鋈饲那牡胤锤吹爻逑茨前衙?,糯米非常洁净了,然而赵氏还是觉得不干净。赵氏把淘洗好的糯米一口一口用嘴含了一遍,然后又继续清洗。时近中午,赵氏把亮晶晶的糯米用芦苇叶子包成了两个粽子,煮熟后剥好端到婆婆的床前,昏睡的婆婆闻到粽子的香味睁开了眼睛赵氏喂婆婆吃好粽子,不一会的时间,婆婆坐了起来,精神非常好。赵氏却有些害怕,怕婆婆是回光返照。就在这个时候,晴朗的天突然雷声大作,一个个炸雷围着茅草房炸个不停。赵氏的脸顿时变得煞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婆婆床前哭着说:“婆婆,对不起!儿媳再不能伺候您了,这雷公是来抓我的?!逼牌偶?,急忙下床搀扶儿媳起来说:“快别瞎说,雷公怎么会抓你这么贤惠又孝道的人呢,快起来!”赵氏的三个孩子也吓得大哭起来。赵氏哭着把粽子的来历向婆婆说了,婆婆听后非常感动,跪在地上对着屋外哀求着说:“雷公爷爷,我的媳妇非常孝敬老人,您千万别抓她走啊!”雷声还是不停,而且一声比一声响,大地都颤抖了。这时婆婆哭着说:“雷公爷爷,您一定要劈,就劈掉我儿媳一只手吧!”说着,老人攥住儿媳的胳膊,把赵氏的一只手从窗口伸到了外面。一个响雷刚过,婆婆赶紧拉回赵氏的胳膊。赵氏只觉得手心刷地一凉,以为是手被雷劈掉了。就在婆婆拉回赵氏的同时,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也随之进了屋子,天空顿时又晴朗了起来婆婆发现赵氏的手掌没有劈掉,只是她的手攥成了拳头伸不开。婆婆哭着帮赵氏把手掰开,过了好一阵子,赵氏的拳头终于掰开了,只见她的手中有一只金灿灿的元宝。这时,赵氏的三个孩子惊叫起来:“娘、奶奶,我们有很多的粽子!婆婆与赵氏一看,地上果真有一大袋粽子。赵氏一家每人吃了只粽子,然后把剩下的粽子分给了左邻右舍的穷苦人家。说来也怪,赵氏的三个骨瘦如柴的孩子,吃了粽子后,身体强壮了很多,有好几个正在生病的人吃了这粽子,竟然都神奇地痊愈了。乡亲们都认为,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治病,因此,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要包上几个粽子吃。就这样,渐渐形成了一个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BR>  多少年过去,妈妈虽然不在了。她的故事却仍然那样动人,可见人民对于孝顺和敬仰忠臣的心没有改变,粽子年年包,艾蒿年年插。这是我们青岛人的风俗,也是我们国家几千年来沿袭的风俗,至今,还在起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鞭策人们不断前进。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水上听歌

下一篇: 端午节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