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生活
来源:作者:闫永定时间:2013-06-19热度:0次
我这个人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的事,也没有什么大的、过多的成就业绩,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略识点方块字的一介庶民,是一个在野外地质队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仍然居住在野外地质队驻地的地质工作者。由于个人秉性、兴趣及生活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我这个人养成了喜欢大自然、爱外出活动,喜欢田野小径、爱攀坡穿林的习惯。另外还有喜欢读书看报,爱伏案作文的嗜好和习惯。这样的嗜好和习惯既有祖父遗风的继承,也有个人秉性兴趣的驱使,还有毕生从事地质事业的必然。
回忆我的读书生活,确有一番滋味。
我的祖父虽然没有上过学,但通过自学,不但识文断字,而且还具有相当的文学和历史知识。祖父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也有不少藏书。我出生后不久,我们家已经走向破产,家人整天为果腹而发愁,祖父遭受破产的巨大打击,加之年事已高,也无心读书,所藏图书逐渐散落、 损坏。我记得祖父书籍放在我家厅房的一个大木柜内,皆为发了黄的、单面印字的线装书。不懂文墨如我一样的一帮孙子们看不懂这些书,不知它们的宝贵,陆陆续续地把这些书一本一本地拆开,用未印字的一面当作业本使用。等我们懂事以后,都感到后悔、可惜!
祖父对大堂兄教诲多多,待我这个排行老六的孙子渐醒人事时,祖父的心力、体力已难以为继,未能对我进行教诲。但可能是自然遗传原因吧,祖父寡言内向、勤奋喜读、不擅社交的性格和爱好却在我的身上得到了遗传。记得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位同学拿了本《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故事》,我借到后废寝忘食地读了起来,父亲看到后警告我不要学毛那种不听大人话的样子。当时,我们小镇有个小书店,我常到那里去翻看一些小书。有一次书店特价处理书籍,我花了二分钱买了一本有文有图的小书,书名是《洛杉矶幼稚园》,这是我今生买的第一本书。
我是在陕西省蒲城县尧山中学上的初中,因尧山中学是杨虎城所办,环境等各方面条件较好,还有一座有不少藏书的图书楼。尧山中学不但环境条件较好,而且学风良好,读书的气氛很浓。在尧山中学期间,我经常跑图书馆,读了不少课外书,如《新儿女英雄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卓娅与舒拉的故事》《青年近卫军》……在这里,养成和加深了我的读书习惯。
1956年初中毕业,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允,放弃了保送上高中的机会而改上了地质学校。地校的课程极其繁重,很多内容都是大学里才应安排的,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了,我只能以学业为主,基本放弃了读课外书的爱好。
学生时代的假期是我读书的大好时机,暑假时我在舅舅家与我的表弟们玩耍期间,我躺在舅舅家城门外槐荫下的石板上一边乘凉一边读书;寒假时我在城墙根下的阳光里一边晒太阳一边读书,感觉特别的惬意。晚上,如豆的煤油灯下也是我读书的快乐时光,煤油灯的油烟常常熏黑了我的鼻孔,也曽发生过煤油灯的火苗烧焦头发的事情……
1959年参加了工作,经济独立了,也从紧张的学校生活中被“解放”出来,喜欢读书的天性又显露了出来。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外,我一方面结合实际需要及时学习一些专业技术书籍外,还考取了长春地质学院的本科函授生和呼和浩特夜校中文班,系统学习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专业知识和中文基础知识。另外,还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订了《人民文学》《草原》《新港》《北京文艺》等杂志,阅读了不少以小说散文为主的杂书。地质工作流动性大,我每到一地,只要有相对长的时间,条件允许的话,我都会在当地寻找可以读书看报的地方,乌兰浩特图书馆、武川县图书馆、呼和浩特工人俱乐部阅览室、内蒙古图书馆等地方,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在这几个地方工作时间相对较长,每到假日或晚上,只要没事,我就一个人或约上一二同事步行半个小时去借书还书、去读书看报。那时候,地质单位的住宿条件很差,常常七八人、十几人、几十人同居一室,在这样的条件下要看书确实是不易的,昏黄暗淡的灯光、吵杂的环境、不同人的不同习惯和脾气……都是不利条件,为了克服这些不利条件,为了看书学习,我自己买来电线、插头、开关、灯头、灯泡;为了看书学习时的灯光不致影响他人,我采取了用报纸遮挡、木板隔离等措施,尽量为自己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条件。1962—1963年,国家进行调整,地质队的很多人无事可干,大家都出了野外,但出去后闲着聊天。我不愿虚度光阴,就看书学习,这样却受到个别人的非议,说我不联系群众,只专不红;同居一室的个别人自己不喜欢看书学习,对于我的看书学习颇有微词,抱怨我影响了他的休息……有了家和孩子以后,读书的“积习”依然难改,因此难免出现一些生活失误和家庭矛盾,烧水时因看书学习、以致忘记而把壶烧干,照看孩子时因看书、以致使孩子尿湿裤子或屎拉炕上,因专心看书、以致听不见来人的敲门声而误了事,家人没完没了的埋怨唠叨,甚至抢书、撕书、藏匿书……但本性不改,依然故我。
人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各人各脾气,美女爱上了丑女婿”,世界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嘛!作为各成个体的人,不可能是相同的,从外貌到性格,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对于已经退休的人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家庭环境、条件,以及自己的习惯和爱好,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有的人从新找了一份工作,发挥自己的余热;有的人与老伴闲居在家,充分享受夕阳般的温馨;有的人与儿孙们在一起,体会那天伦之乐;有的人走出家门,欣赏各地的美景风情;有的人喜欢散步,有的人爱静坐;有的人喜欢看电视,有的人爱摸麻将;有的人喜欢繁华闹市,有的人爱幽林田野;有的人喜欢早睡早起,有的人爱熬夜赖床;有的人喜欢胡谝乱侃,有的人爱读书看报;有的人喜欢吟诗作画,有的人爱习字作文;有的人喜欢吹拉弹唱,有的人爱舞场旋转;有的人喜欢厨艺烹调,有的人爱女红刺绣……作为退休者来说,不要从什么高层次上的理想呀,追求呀,奋斗呀,情操呀……去说,单就消磨时间而言,这些“喜欢”和“爱”都是可以理解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我的退休生活,当然是按照我的习惯和爱好安排了。我也会、也能摸麻将、打牌,但无瘾,时间一长就会头昏脑胀。然而读书对我来说,却是另一回事了。读书,我承袭了一辈子的衣钵,依然故我。不过,由于年龄的关系,以及社会经历和角色的转换,退休后的读书生活跟退休前、年轻时是有差别的。退休前,尤其是年轻时,读书多是为了适应生存、增长知识、满足工作之需、追求更高的目标。而退休后的读书则多半是个人爱好和习惯的使然。读书可以医愚、增智、解惑、怡情、乐志。
通过读书,可以让我与时俱进、与世界同炎凉,从而感受时代脉搏而不致落伍,可以饱览世间万象,领略异地诸方的万千风情,可以细品百味人生,可以使人忘却生活中的磨难、不快、不幸而得到慰藉和启迪,从而达观和笑逐颜开,可以丰富生活内容、给单调的生活增添色彩和乐趣,在体验审美愉悦的同时,情满意溢而乐不思蜀。我的读书爱好和习惯,却受到了个别人的诟病,个别人讽刺挖苦,说什么读书不能当吃、不能当喝、不能当钱花;说什么老了老了,读书还能读出啥名堂来;说什么整天钻在书里,不打麻将不玩牌有啥意思;说什么读了一辈子书,没有升官发财,还要读,有啥意思……这些人自己不喜欢读书,以其心态想象于我,真是有点莫名其妙, 自己的情况自己最清楚,“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喜欢读书的人,心态都是一样的。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的一位老师因为眼疾,几天来用纱布蒙着眼睛,不能看书读报,使他特别的烦躁苦闷,简直无法活下去。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他们永恒的课目,他们的人生离不开读书,没有书籍的滋润,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枯萎,他们的生活色彩就会黯淡。
岁月如歌,红颜易老,青春岁月已蹉跎。几十年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书永远是我的一个知心朋友,它陪同我一起成长,它伴我享受着每一天的快乐 ,它丰富了我的各种知识,它使我递进到人生的一定层面,它陶冶我的情操,它教我学会许多做人和处世的道理,读书已陪我走完从初春到暮秋的段段行程,陪我走过人生的花季、雨季和干季,我对书的热情仍然依然如故。
我离不开书,读书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活到老学到老,活着就不能不读书。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回到家里,只要没事,我的眼睛总要有东西看。这并非说明我是多么的好学,只是说这纯粹是个人的习惯罢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实在没有办法!看来,只要我的生命不息、眼睛不瞎,书是一直会读下去的。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