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谷雨,春的演出还没来得及谢幕,夏就拽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尾巴,悄然而至。天,还是灰蒙蒙的,地,还是湿漉漉的,人们懒散地打着哈欠,不肯从昨日的春梦里走出来。然而,毕竟是夏天了,在男人们赤裸的臂膀上,在女人们摇曳的裙裾上,在孩子们吃冰棍的笑脸上,在大街小巷穿梭不停的花布伞上,处处都散发着夏的气息。不过城市里的夏终归是单调了一些,走在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感觉只有一个字:热! 即使是躲在凉风习习的空调间里,一举首,一抬眼,毒花花的阳光也会像蛇一样吐着信子,从窗外直扑过来。绿树池塘,青草水田,早已被钢筋水泥吞噬了,炎热的夏夜,充盈耳际的是彻夜的喧嚣,是机器和汽车的肆意轰鸣。这样的情形,很容易叫人怀念起野寨的夏天,怀念盘桓在心头的夏之韵。
野寨的夏啊,我有多久没有亲近过你了呢?你还是原来的样子吧?这样想着的时候,就隐隐感觉到那怡人的清凉,像甘洌的山泉一样从十里开外的谷口流淌过来,一直淌进我的心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深邃的意境搁在野寨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野寨有山,山在云雾缥缈间;野寨有寺,寺在翠竹掩映中;野寨有水,水在山间敲钟罄;野寨当然还有桃花,何止是桃花呢?初夏时节,触目的尽是漫山的映山红,水粉的,鹅黄的,绛红的,还有白的,紫的,一朵朵簇拥成缤纷的海洋。蜿蜒崎岖的山道两旁,沿路都是叫不上名的野花,随手摘下一朵,放在鼻尖轻轻一嗅,整个身心都醉了。最令人想念的,是寺庙中那棵素净淡雅的栀子花,在明晃晃的阳光里,绽放出圣洁的光辉。三十多年前,还在野寨中学读书的我,节假日常和同学一道翻过学校的围墙去石牛古洞,游洞登塔观景赏花 ,兴致之时常常乐不思蜀。
野寨景观首推九井西风夜半吹了,由于地势的错综复杂,气候变化多端,空气流动剧激,加之整个天柱山区特别是九井河一带,山峰西高东低,逐渐形成一股独特的西风。一年四季,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雨、晴、雾,每天半夜都有风自西北吹来,至次日卯时方息。九井河的西风吹进谷口风势更大,盛夏,不管白天如何炎热,入夜,西风一来,酷暑顿消,所以人们都誉野寨为避暑胜地。白昼愈热,西风愈烈。如在夏天晴夜,约二三知己或在汉武帝拜岳台遗址上仰观星斗,漫步月下;或入碧波荡漾的吴塘边林中喝啤酒、吃烧烤;或至翠岭连绵、溪谷环绕的凤凰山麓纳凉,观夜景;或絮谈于碧坞烟霞、曲径通幽的石牛古洞,听泉尝风,趣味无穷。
倘在某个薄雾的清晨,或某个静谧的黄昏,不用刻意拾掇心情,只需缓步在曲径通幽的石牛古洞里,就能品味那清幽淡远的夏日韵致。彼时,霞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像揉碎了的金子一样撒下来,混合了草木和雨露,弥散出清新而独特的气息。山路上,常常遇见野兔惊觉地竖着耳朵,没等你走近,便“刺溜”一下钻进了草窠,松鼠也警惕地抖动着尾巴,“唰”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惊起了几只机警的宿鸟,“扑棱棱”地擦着密密匝匝的树叶,飞了出去,于是山就沸腾了。曲曲折折地走过上千个石阶,爬上凤凰山岭,眼前豁然开朗起来,一座高耸的古塔矗立在僧院中间。踏进院门,氤氲的雾气在脚下徘徊,灰墙青瓦隐约在葱葱郁郁的树荫和竹影里,独有一角飞檐伸向天空,寺院内的空地上,一只石雕的香炉青烟缭绕。抬望眼,天蓝蓝的,云淡淡的,山青青的,远处的山腰上,几疏人影穿行在绿荫丛里,那是往来的香客吧。此时,如果不是庙里的钟声提醒你,你一定会忘记此处是何处,今夕是何夕呢。
从山脚到山顶,一路所见的夏日风景,似乎在别的地方见过呢。在哪里见过呢?在唐诗里见过,在宋词里见过,在中国的水墨画里见过。
然而,最好的品味方式,是听。听杜鹃啼血吗?不!听蝉儿没完没了的倾诉吗?也不!那该听什么呢?听黄鹂和画眉鸟在枝头谈情,听蝈蝈和纺织娘在草丛里唱歌,听潺潺溪水在山涧里奏着袅袅的琴音,更要听那佛教三祖在“解缚石”前为四祖解缚。。。。。。听着听着,盎然的夏意就在不经意间将你的身心包裹了,你便会从心底发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夏啊!恍惚间,白花花的雨线忽然从天柱山上撵了下来,不过那也不打紧,不妨泰然走进肃穆沉寂的寺庙里,虔诚地站在诸佛脚下,瞻仰佛祖千年不变的尊容,聆听住持超然物外地诵经。屋檐下,骤雨打芭蕉,似珍珠洒落银盘,佛龛前,缓缓响起的铜磬声,清脆幽然。此刻,时光已经静止,一切羁绊与自得,世俗与清高,悲与喜,得与失,全都归于一片淡泊的宁静和空明。
每次从野寨回来,你都会觉得这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行走啊,这样的光阴,是用金子镶起来的,这样的夏,是用翡翠缀起来的,怎么舍得浪费一丁点儿呢?
野寨的夏啊,叫我如何不想你呢?
(作者单位:安徽潜山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