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台东新华里大院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06-26热度:0次
从小就经常听妈妈谈起台东的新华里大院,因为那里住着许多妈妈在染织厂时代的同事,虽然妈妈早就离开了她们到外贸工作了,但是,还经常提起她们在一起当童工时候的辛酸,和她们在新华里大院发生的故事。
“新华里”大院的东面是威海路、西面是和兴路、南面是长春路、,北面是洮南路。院子内的房屋大部分是平房,威海路和长春路临街有部分二层楼,院内通道大约三四米宽,没有下水道,雨天院里泥泞不堪。全院1300多户仅仅使用两个公用厕所,两个公用水龙头。
每到早晨,厕所排队的人都自觉的站在院子了,因为蹲位比较少,住户太多,早晨上厕所的多,满足不了使用。
水龙头每天定时开放,开水龙的时候,也是自觉排队,铁皮水桶叮叮铛铛,有提水的,有挑水的,异常繁忙,一般是1分钱两大桶。
“新华里”初建时为市场之用,名为“新兴市场”,汇集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繁华一时,与大陆市场、东兴市场并称为台东镇三大市场。后随居住人员的不断增多而逐渐演化为平民大院。 二战时日军侵占青岛时期,将之改名为“东亚里”。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政府于1951年正式将之命名为“新华里”。
“新华里”,虽然也叫“里”,但它和一般“里”不同,实际上相当于西镇的平民院,是一个大杂院,里面主要是平房,与“里”的格局完全不同。
新华里靠近长春路是一排门头房,有茶炉,商店,还有个小理发铺,靠近和兴路的拐角是一个修理自行车的小铺,靠近威海路的拐角是铝制品总厂,旁边是几家贸易公司的门头,院内也有小商店,还有一家说书场,本市优秀评书演员王宝亨等在这里说“蔓字活”———长篇大书,如《三侠剑》、《大八义》等,每晚最后留一个大的“扣”———悬念,吸引观众第二天再来听。
解放前,和兴路、洮南路延伸至南口路有一个集市,每逢赶集的日子,这里就显得特别热闹。解放后南口路的集市取消。
我进入 “新华里”大院是1969年的正月,因为我插队潍坊农村的村革命委员会郭焕功主任有个亲戚在“新华里”大院住,姓王,据说还是街道主任,村革命委员会郭主任让我在回青岛探家的时候给他亲戚带了好多土特产品(花生,萝卜),我抗着20多斤的口袋走进“新华里”,穿过长春路大门口,打听了好多胡同才找到,当时因为节前下雪地上好泥泞,好不容易找到他家。后来我在插队期间,几乎年年都给他们捎带东西。
还有一个故事是七十年代的故事,那时我已经从农村返回青岛就业,由于家中老屋的狭窄,准备结婚的我到处找房子,借房子。我有一个舅舅过去曾经在长春路住,他推荐:在新华里有一间12个平方的房子出500元就可以买下来,我急忙跟着舅舅去看,原来是在最北边的胡同有一间低矮破旧的平房,阴暗潮湿,窗户向北,很少见太阳,就在我们找到房主准备购买的时候,他涨价到了1000元,我大舅很生气,拉着我就走了。后来,我在公司同事张春晖的帮助下借住了阳谷路的一间11个平方米的小屋。现在想起来,当时1000元买下,现在也赚了大便宜。
1979年,位于台东一路口至归化路口的威海路棚户区旧房拆迁工作启动,此次拆迁主要结合道路拓宽工程进行。
1980年1月,《红旗》杂志发表苏星《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一文,指出住宅是个人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走商品化道路。
最先进行改造的是新华里棚户区,原来也被称为“东亚里”,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开始第一阶段改造,6年后的1984年改造完成;又6年后的1990年,房管部门对剩余的棚户进行了系统改造。
根据统计: “新华里”先于1964年、1978年、1980年、1990年经历了四次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变成了如今占地3万余平方米、共19个楼座、居民近1300户的楼院,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其“新华里”。
转眼间,20多年又过去了,政府不断的投资对新华里进行改造,现在又一次针对大院楼房建设年代久,污水管道渗漏严重,粪便冒溢,地势不平等问题,他们已经将破损的50余米污水管道全部更新,新砌筑污水井10座,并准备在适当位置加设雨水箅子,敷设雨水管道,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与此同时,该居民楼院还完成了集中供暖和天然气主管道铺设。目前,已经有600户居民安装了暖气,800户居民用上了天然气。改造工程还为该居民大院的8个出入口安装了8个大铁门,并设立保安人员对出入大院人员、车辆进行管控,同时还为55个单元全部安装电子对讲门,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
如今,“新华里”大院已随着城市的改造建设渐渐消失,而“新华里”大院留下的许多故事,却依然存在,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