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须“立此存照”
来源:作者:南国伊豆时间:2013-07-11热度:0次
每个女子似乎都对拍照情有独钟。我也不例外。
吃了晚饭,我走进书房,打开电脑上传手机里的照片。先生推门而入,见我正在上传照片,就探头来看,忽然惊讶地说,“亲爱的,这照片是谁给你照的呀?”我以为他会往常那样拍个顺风马屁。没想到他竟然说:“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难看的照片了”。仿佛当年的小爱迪生做的那条小板凳被老师痛斥为“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真是“奇耻大辱”!我一把将先生赶出门去。
仔细端详这几张照片,的确有损于我的“光辉形象”。要说照片的来历还得从余华的《第七天》开始。
最近网上热炒余华的《第七天》,出于好奇,我也加入了粉丝的行列。为了对照着读,我先读了他的《活着》,然后再读《第七天》。
“余华的作品近乎于一种残忍的阅读?!闭饣安恢朗撬档摹N也桓颐橙黄缆垡晃幌碛澜缥奶车拇笫?,也无法说出他的作品有多么好,或者多么不好。说来惭愧,之前,我从没有读过我的这位浙江老乡的作品。也许,喜欢一个人的作品,也是一种缘分吧?也许,我与余华的缘分还不够深。我只是佩服我的这位老乡的写作才能?!痘钭拧分兴梢圆灰庞嗔Φ厝弥魅斯9蟮乃星兹艘桓龈鱿人ィǚ钦K劳觯?,最后陪伴他的只有一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牛。读着,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而读《第七天》,他又可以使主人公杨飞以及他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那些死去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复活”在另一个世界。正如书的封面中所介绍的,《第七天》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
读《第七天》真的需要勇气,这本书我不敢晚上读,即使白天也不敢一个人读。
那天下了班,先生另有应酬,我不想一个人的晚餐,将车泊在滨江路上,紧挨着公园有家“何记”面馆,这地方我经常光顾。
推门而入,里面已是食客盈盈,我请服务员搬张小桌子到门口的人行道上,雨过初霁,空气氤氲而湿润,梧桐叶上还不时的有水珠落下,偶尔会有一二滴落进我的颈项,凉凉的,甜丝丝的感觉。我的举动赢得了更多的追随者。人们纷纷效仿着将桌子搬到梧桐树下。乘着人多,我大着胆子从包包里取出《第七天》来读。正好读到两个骷髅下棋这一节,他们竟然像阳间的人一样悔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吹梦一肷碇泵袄浜?。
要的河虾面来了,我连忙推开书,全神贯注地享受我的美食。尽管,手掌似的梧桐叶为我摇来了丝丝凉意。却无法驱散心头的那一抹余悸。
也许天气热,来小面馆的人越来越多,我用完晚餐不敢占着位置。又不敢一个人回自家200多平方的大房子?;故侨ヅ员叩墓鞍?,那边的人气肯定旺一点。
公园里,除了偶尔有几位老人牵着几只狗经过,小路上空空荡荡,我满脑子却是游荡的魂魄,“小说都是作家编出来的”我不断安抚着自己,心里才稍稍平静些。
漫无目的地闲逛,一圈下来,暮色渐起,又来到了那个熟悉的水池边,芦苇正绿。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我曾在芦苇前留了影,并写了篇《蝶舞。夏韵》的小文。忽然又有拍几张照片的冲动。我从包包里取出手机,还是四顾无人。又走了一圈,发现水池边坐着位三、四十岁的男子,旁边是一辆半新不旧的摩托。那大概是他的坐骑吧。那男子上身穿一件天蓝色的T恤,下着一条牛仔款,脚上一双运动鞋?;肷砀删谎艄狻?床怀鍪峭獾厝嘶故潜镜厝?。凭直觉,我一眼看出他绝对不是坏人-----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坏人?!
目标锁定。我上前提出了我的请求。他点点头算是答应了。我想也没想就将新买的苹果机递了过去。“这个手机,我,我还不会使”。他涨红着脸看了一眼手机,很为难的样子。我想打破他的尴尬,随口问了一句:“听口音不是本地的,你是哪里的?”“江西”。他简短地回答我。我打开照相功能,指了指按钮说:“摁这个就行?!?BR> “ 咔嚓”于是,便有了这两张珍贵的照片。
也许好的摄影作品属于艺术的范畴,讲究拍摄技巧,诸如光线、角度、焦距、背景、主题等,我不懂拍摄技术,只知道有个词叫做摄人心魄。也许好的摄影师给人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东西。而浮光掠影未必能成就一位好的摄影师。但是,我还是感激那位陌生的男子,
人生该是一把多棱镜,以鉴昨天,知今天,测明天,照前世今生,照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一位好的作家更应该是一位好的“摄影家”。他摄录的必定是人类灵魂深处的东西,以及生活的沉淀与生命的真谛。社会不安定因素,人心的浮躁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暴力、凶杀、抢劫、跳楼等等。就如余华的《第七天》里描绘的故事,都是我们平时在媒体上耳熟能详的??炊嗔颂嗔苏庑└好娴男畔?,留给我们的除了绝望、颓废、荒诞,还能有什么?
生与死是个沉重的话题,我还没有见证过的太多的生,也没有见证过太多的死。只知道活着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在我们生命的天空里,有宁静,有温暖,有小鸟的翅膀?;褂心敲炊喟颐呛臀颐前诺娜?!我想,如果我们的心能多点阳光,也就活得不那么沉重。
有人总喜将一潭清水搅得混浊不堪,然后大声嚷嚷:看呀,这水,这水里…… 盛夏,这树叶,长得真欢,它们大概不知,会有人目送它们一片片落下。花开花落,缘生缘灭,悲也好,喜也罢,愿持一壶清茶,细细斟。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