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的娘惹文化
来源:作者:吕华青时间:2013-07-11热度:0次
从新山关口离开新加坡,汽车越过跨海大桥,便到了马来西亚的马六甲。这是一个海边城市,因地处马六甲海峡而得名。
马六甲地方虽小,但是这里到处展现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古迹和浓郁的南洋风情。临近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炎热潮湿,滋润着植物生长。一片片棕榈树和芭蕉林,遮掩着一座座窗台铺满鲜花的小楼,绿绿的青草地中,不时能见到一座座昔日残留的小钢炮。
马六甲河的东岸是一个整洁的广场,广场周围都是荷兰式的红色建筑物,基督教堂、钟塔和维多利亚时代所建的喷水池……建于1650年前后的教堂,被认为是荷兰人在东方所保留的最古老的建筑物,300多年来,它一直是政府机关所在地,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改为马六甲博物馆。
离红屋几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圣地亚哥城堡。城门是西欧式的古代建筑,上面雕刻着粗犷的图案,顶端还有长形的小拱门。这座葡萄牙人于16世纪中期建造的葡式建筑物,存在不到一百年就被荷兰人炮轰而毁,只有城门不倒,屹立至今,被当地人视为马六甲的精神象征。
马六甲交通方便的地理位置,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也吸引着早期华人来此经商和求生的欲望。在中国东南沿海,一些老百姓还记得“下南洋”的传说。
马六甲市的郊外,有一座占地160公顷的小丘, 山坡不高,地势毓秀,山上共有一万两千五百多座坟墓,据说这里是中国本土以外的最大华人坟山。明代以来,开始有华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时至今日,“巴巴娘惹”依旧在当地华人中口口相传。巴巴娘惹或称土生华人,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伽即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即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商人与当地马来人通婚生下的子女。由于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子女中男性则称为“巴巴”,女性称为“娘惹”,通称为“巴巴娘惹”。
马六甲一条狭窄的小路边,有一座外形普通的两层楼房,这座传统的本土华人住宅,装饰得像一个典型的19世纪巴巴娘惹民宅,现为马六甲娘惹博物馆。这座类似中国近代大户人家的居室与宅院,陈列着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原籍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还有广东和客家籍的华人与马来人通婚生活的照片、图片以及生活的场景,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前来参观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使得身穿娘惹服饰扮相优雅的女工作人员不得不忙着分批安排游客进馆。
博物馆的前厅方正整洁,青砖铺地,木樑隔层。山墙两边男左女右悬挂着几幅历代宅主人的画像。迈入室内,宽敞的房间里全部是镶嵌着珠母贝,雕刻着混合中式、维多利亚式和荷兰式风格图案的中国硬木家具。各式摆件、饰品精致典雅,尽显生活的奢华。
娘惹在马来半岛拥有较高的地位,通常是家境富足。他们的穿着打扮遗留了中国的古风,十分讲究。娘惹装便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娘惹服饰多为轻纱制作,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当地人热衷采用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颜色,加上马来人的吉祥色彩土耳其绿,用针线巧妙融合绘制,在衣襟或衣服的边角点缀出中国传统的花鸟鱼虫或龙凤呈祥的图案。娘惹的饰珠鞋也是独特的文化产物。饰珠鞋是用极小的彩色珠珠在鞋面绣成图案而成,手工复杂且耗费时间。娘惹女孩自小学习刺绣、串珠等手工艺,她们往往会给自己准备一些饰珠鞋,在婚礼上当作礼物送给公婆,以展示自己的乖巧贤惠与聪明能干。
其实,娘惹生活也并非没有坎坷与波折。前几年,新加坡拍摄的电视剧《小娘惹》,讲述的就是三十年代马六甲当地有名气的巴巴娘惹商人家族,在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艰难生存的复杂经历以及悲欢离合的历史故事。
朋友告诉我,娘惹也是一种饮食文化。在马六甲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上,我们走进一家福建籍华人后裔开设的娘惹餐厅。餐厅经营的娘惹菜主要是中国菜与东南亚菜式风味的混合体,如甜酱猪蹄、香辣炒鱼片、竹笋炖猪肉等,由香蕉叶、椰浆、糯米制成的娘惹糕点,也很受客人称道。老板娘是一位热情的中年女人,见到中国客人如同遇到知己,每道菜上桌,她都会做出详细介绍,讲授娘惹饮食文化。
娘惹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娘惹文化在衣饰膳食等方面受到马来族文化影响,在种族认同等方面又凸显出华人传统,多元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综合存在。来马六甲旅行的人们,对娘惹文化都有着一种既遥远又亲近,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作者:吕华青
地址:上海市海伦路306弄8号楼(邮编200086) 上海市土地学会
手机:18201820001
邮箱:lv5288@163.com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