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来源:作者:吕华青时间:2013-08-28热度:0次
人的一生,会结识很多的人,有些人在一起相处很久,一旦分别则疏远,不会再惦念。而有些人,彼此接触并不多,却成了永远的朋友,甚至在一个人身后另一个人还会常常想起他,怀念他。
巴根汝先生就是我常?;衬畹呐笥?。
根汝生前是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不但对书法有着精深的研究,在文学、哲学等方面也颇有造诣。
我与根汝私交甚好,但细想起来,相识的二十多年中,除了偶尔的电话问候外,彼此也只是见过三次面。
1979年的冬天,全国那场闻名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我们几个部队的宣传干部从各地汇聚到天津塘沽。我与根汝同住一间房间。我们初识,早上一起散步时,无意间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播他写的文章,我很欣赏他的才气。在一起相处的日子里,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状态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习惯用手握住钢笔的上半部分,长时间的阅读,抄写,整理学习卡片,尽管咳嗽很厉害,香烟还是一支接着一支地抽。闲暇的时候,别人聊天、散步,他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停地练着毛笔字,偶尔也为朋友治一两枚藏书印章。我觉得,他像一个在激流险滩中行进的人,一刻也不敢怠慢。那些日子里,大家见得最多的就是他身披大衣,端坐写字桌前的背影。有一次,他在纸上写了两句话:“方甘休,又尽一池紫;叹无及,心追岳将军”,我见了,立即想起岳飞《满江红》中“壮怀激烈”的句子来。根汝正是这样,对生活充满追求。
我们第二次见面大约是在十二年之后的1992年秋天。那年,海军领导机关在秦皇岛召开直属师团单位领导干部会议。晚上,会议承办单位邀请书法家来现场表演,没想到,来人是多年不见的老友巴根汝。那时根汝已经离开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他的书法已颇有名气了,现场围观者甚多。时间有限,我们没有机会深谈,只是彼此握手互致问候。
1996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根汝携家人回江苏老家泰兴,途径上海。他把自己新近出版的个人书法作品集送给我。当得知我正在办转业手续时,他提笔写下了陆放翁的诗句“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送给我。与根汝相交,使我感受到朋友之间那种“淡如水”的真情。
根汝曾经对我说过“我的生活中,有两个人给我印象最深,其中一个就是你”。我一直很想知道,我留给他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印象。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得到答案。
2002年底,我在学林出版社出散文集《走过春秋》,我欣赏根汝的为人和文笔,致电请他作序,他欣然接受了。不久,他寄来了用毛笔书写的序文。我事后得知,那一年,他的身体很不好,已经三次住院治疗。2003年1月中旬,中央电视台要为根汝拍一个专题片,他便由秦皇岛赶往石家庄等地,不幸原来就十分严重的肺心病再次发作,回到家里就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
手捧他为我的散文集写的序言《拥抱生活 燃烧才情》,我仿佛看出了一点他对我的印象。他这样写道:
……最先领教的是他的“舌簧”。平日里,华青语言不多,确切地说,他没有那些言不及义之言语。他说话向不先声夺人,总是让对方先讲,目光隐伏于深度镜片之后。对方一旦出现哪怕半秒钟的间隙,他迅即切入:“你听我讲……”,于是便一、二、三,如何如何,宛如机枪连射。即或你感觉到他话语中的一点什么,想反唇驳击,可是待他讲完,你那一点感觉也就毫无意义,因为你已经被他说服……。
研讨班闲暇时,别人外出吃“起士林”,买“劝业场”,我腿懒,猫在房间写字、刻印。书法在那年头尚属玩物丧志之类,为骛远者不屑?;嗳慈挠行巳ぃ3E踝乓槐臼?,默默伴着我。
……
华青后来在部队担任领导工作。不少人包括他的下级在内,都夸他思考问题的视角、切入问题的方法自有分教。相识久了,我也发现他的思辨卓于言表。……他转业回上海工作,很快适应新任,优游于斯,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根汝对我的印象,可能就是比较爱学习,愿意追求进取的一种感觉吧,而这不也是他自己生活的写照吗?我想,朋友相交一定会有连接彼此内在的契合点的东西的,正是这样的共同点,成就了我们深厚的友谊。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