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在北京晨曦里的目光
来源:作者:龙立霞时间:2013-09-29热度:0次
不经意转身,发现窗外飘洒着丝丝细雨。像一个个惊叹号,映入我的视野,叩击我的心灵。
每到这个季节,都会从记忆深处紧闭的暗房里闪出一张渐渐清晰的影像——小雨,寒风,静夜,拥挤的人群,卷曲的身躯,杂乱的睡姿。一副凌乱的图像冲击着你的视野,让你无法用审美的眼光去打量、审视。仿佛置身于春节前夕拥堵的火车站候车广场,让你无地立足,心生厌恶。然而,当你不再落入俗套地焦虑,让思绪安静得如一泓秋水。悠然间,还有会发现不同的风景——一个个安静的岗哨,庄严肃穆的表情。那是北京国庆前夕的夜晚,安静而明亮。在过去整整十二年的时间里,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象都会在脑海里反复播放,像是一个隐喻,一个指引。
北京,让多少人梦寐以求,心驰神往。它像一个神圣的符号,从我记事那天起,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所谓情到深处,欲罢不能。追逐的梦,像一个神秘的真实又虚幻的光影,在某处闪亮登场,吸引着人们艳羡的目光。然后又突然隐秘,丝毫不见踪影,留给自己无限的思念和想象。而内心那份期待,依然炽热。
十八岁那年,我跨过火车那扇熟悉又陌生的门,站在北京西站站台上。一座壮伟的城市就这样涌入我的眼帘,仿佛有着挤爆眼球的力量,全部挤压融入在我细小的眼眸里,也让我融入了这座城市。
北京的秋,有着郁达夫笔下的秋味。柿子红了,橙黄色,又给人一丝暖意。但这样的暖,只留存在北理这座大学的墙垣以内。出了墙院,你就会听见那北京人字正腔圆的叹息,“唉,天可真凉了——!”然而,不管你愿意相信与否,国庆前夜,人们依然成群结队地出门,涌向一个响彻祖国大地的开阔地——天安门广场。我也好奇地挤入这股涌动的人潮,随着拥挤的车流在灯火迷离的城市游走。北京的夜,像一个梦境,朦胧而美丽。彻夜通明的灯火,又像融入了时钟的节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流动。然而,这一分一秒,又让人莫名的兴奋。
密不透风的拥挤,对于深秋下着小雨的北京,是一种温暖。相对于公交上的人流,国庆前夜的天安门广场是人海。那一望无际的人海,有瞬间掩埋一切的力量。像是一种吸引,像是一种熔合。进入到人海中,就迷失了方向。同行的伙伴,只要一个转身,就会淹没在这人为的拥挤的海洋里。试着想象一个置身车站涌动人流中的自己,发疯似的逃避,远离人群,那是与神俱来的本能。但在此时此刻,在这里,人们却背离本能,选择被淹没,被迷失,被拥挤。然后安静坐下,躺下,静静地等待。于是,小雨,寒风,静夜,拥挤的人群,卷曲的身躯,杂乱的睡姿,那副凌乱的图像摆在你的面前。透过拥挤,人们仿佛熟识了几十年。熟识,不熟识的人们,都小心翼翼地聊着同样的话题——等待升国旗。仿佛一群南飞过冬的候鸟,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又害怕稍大的声响,会惊扰了难得的宁静肃穆,让等待变得遥不可及。
升国旗,就像固定的闹钟,在北京这座城市每天都会上演。我有幸在这之前见过一次。是踏足这座城市不久,和重庆的同窗一起。初秋的北京格外透着一丝清凉,自行车户外骑行正好。买了一辆六成新二手自行车,趁着流动的夜色和通明的灯火,两个人兴奋地向目的地进发。北京的夜很安静,能听到自己沉静的呼吸。这样的夜,两个人,一辆车,在十里长街上漫游。如果把它想象成爱情,会是多么甜蜜。即便是友情,已足够一生去追忆。天安门广场亦很静。除了卫兵,就剩我俩。仿佛一只虫子细小的爬动,都能把人吵醒。岗哨上卫兵像一尊尊雕像,炯炯有神的眼光透着一丝威严。静静地等待,等待。像入夜睁眼安躺在床,默默地等待天明。期待越甚,兴致越浓。天刚拭去一夜的睡意,睁开朦胧透亮的眼。只见一支整齐划一,步履坚定有力的仪仗队,撑着张开的光滑平整的五星红旗,跨过天安门城楼下的拱桥,越过华表,踏过广场上大小相仿整洁光滑的石板,停在旗杆处。固定,正位,挥掷,拉升。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有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在升华。对于观者,透过那仰视的目光,仿佛经过一场洗礼,有一种莫名的震撼和感动,能察觉到血液在自己的身体和祖国的心脏间流淌。短短的八分钟,用了两个小时的骑行,一个小时的等待。
如果不亲历,就不会有感悟,就不能理解此时此刻淹没在人海中的人们。一夜的等待,只为那镶嵌在北京晨曦里的目光,伴随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