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房子由小变大人却由多变少

来源:作者:聂孝明时间:2013-10-07热度:0


   10岁那年我家从长白山麓搬到小兴安岭,来到了只有弹丸之地的穷乡僻壤的小山村白林居住。初来乍到一家10口,经济拮据生活窘困,开始租房生涯。晚上,睡觉时,一排齐刷刷的小脑袋在炕沿上,拥挤不堪,因为没钱买房,只有租房,等有了积蓄,在买一座自己的房子。
   我小的时候,别的什么都不记得,只记得我们家和张家住对面屋。三间房两家住,共用一个厨房,地中间有一口钢丝绳缠绕的手摇轱辘小井。那个年代,很多人家都要室外挑水吃,嘎巴嘎巴冷的大东北,人人戴着一顶狗皮帽子,棉手闷子,叮啷咣当上井沿挑水吃,非常辛苦。我家能有那样的吃水环境,倒不是我们家的能耐,而是借了房东的光。
   张家也是地质队职工,也是无房一族,也是租房子。记得那是一九七0年。
   1972年,我们家省吃俭用积攒了些钱又借了点钱,买了一个三间草房,结束了租房生活。当年花了560元。那已经觉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那年,大哥要结婚,苦于没房,再说租的房子里也搁不下。家里买下了这座三间草房,不但家人有了自己的房子。大哥哥结婚也有了地方。大哥总算解决了一件人生中的大事,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当   年,大哥没有正式工作。他没有工作,买不起房子,借父亲的光,才有房住。
   1974年,大哥有了孩子,我们家的人,共12口人。
   记得那时,挑水吃。我家往西一拐,有一口“大井”。这口有井台的大井是室外手摇辘轳井。没有力气的小孩和有病的老人,挑不了这口井里的水。辘轳井不是那么好摇的。尤其失手能打碎人的下巴,冬天滴水成冰井沿光滑,挑此井的水更不容易。
   1975年,我念初中,我大哥搬出去了,又在外边买了两间草房,他当年,借了不少钱,也是在那年,我们家分到了一处公房,把一头,把一头公房比中间的大四平方,而且,自留地小园相对大许多。住房仍然拥挤,但稍有自豪感,因为住进了公房,那时,住公房论资排辈,不是谁想住就能住进去的。谁家要是能住进公房,是一种荣耀。但和原来的三间房比还是小了点。不过,大哥已经分出去过,我们一家住还可以。
   后来,大姐结婚,房子很紧张,在单位住了一个宿舍。此宿舍是板房,结果有一年失火烧了。他们两口将就搬到我家房西头盖的偏厦子里住,在那里住两年,后买房搬出去了。
   再后来二哥结婚没房,也在偏厦子里住了两年,我们家那时房子盖得很乱。门前一个仓房,房西一个偏厦子。又在窗前盖个养鸡房。当然,都是些矮趴趴的不像样子的草房,现在看跟马圈狗窝差不多。盖养鸡房,梦想靠养鸡发家致富。由于饲养不当等多种原因半途而废,房子左一个、右一个、没一个值钱的。
那年,也是挑水吃。门前,前趟房隔几家十几米远的一个空地上,有一个压井。地质队十八家,大部分人家都吃这口井里的水。有时得排队。冬天,还有冻井现象,解冻很难,要用大柈子烤。
   后来,我家自己也打了一口压水井。
   1984年,二哥搬出去过,在神树我们单位大队部家属区要了一个公房。
   1985年,我结婚在神树也要了一座公房,搬出去住。1986年,我和二哥都有了孩子。此时,家里人口达到了顶峰,共计20口人!
   人口,虽然达到了顶峰。(是指父母全在的情况下)但是,都分出去过。家人开始继续分流,大家变小家。
   大哥大姐二哥结婚,家里都办置了酒席。父母也想给我办置酒席,我没用。因为,他们结婚耗去了家中所有家资。我为了给家省钱,也因为母亲久病。同时,也想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看,我结婚,没花家里的什么钱,就把媳妇取回来了。当年的大公无私,并没有换来什么好处。事后,后悔了,白手起家,日子何其难也……
   爹考虑我结婚为家里省钱省力,决心要帮助我打一口压井。那时,吃水是生活中的大问题。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名老党员,先进工作者,局“标兵”利用职务之便,为他的三儿子,弄了一套井具。我因此在自己房里打了一口压井。那个时候,个人能有一口压井,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邻居李哥家还借我家光有了吃水的地方,结束了他家在外头挑水的岁月。为此,他心怀感激,我家的井皮碗(井芯)他总给换。有的还挺好,我说不用换的那么勤。他不听,还总是不忘在压水时,把我家的缸里压的满满的……
   1995年,由于工作关系,我搬到绥化,先租白家的房子,后租刘大家子的房子;城里租房就更不容易,上厕所早晨都得排队,有时急的直跺脚,那也得咬牙挺着,不就是因为穷吗。
   1998年我才买了一套二手房,一楼。搬进自己的楼房,孩子失眠了,媳妇眼里含着激动的泪,直往我怀里钻,租房子的岁月结束了,那租房子的日子,真难熬啊!
   2003年,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两口有了点积蓄,又从兄弟姐妹们借了一些。我又从40平方一楼,搬到70平方新五楼。终于住上了属于自己的较称心宽敞的住房。又把一楼卖了,把所有的饥荒,都如数还清。这个时候,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大器晚成”,走在路上,我的腰杆子也能挺直了。觉睡得格外的香甜。
   这时,母亲父亲大哥,都已经乘鹤西去,长眠于九泉之下。
   我们儿女个奔前程,分别在绥化、佳木斯、牡丹江、伊春定居。兄弟姐妹都有了自己的住房,并且,都是楼房。有的还住进了120多平方的大房子。几十年来,我们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也有了长足的提高。
   房子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好,人口却越来越少。再想一家拥有十几口人的现象,恐怕今生今世也不会出现了!
              (计空格;2229)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