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一路有你
来源:作者:谢兴友时间:2013-10-17热度:0次
——写在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建队60周年之际
谢兴友
2005年盛夏,我带着儿行千里的忐忑不安,怀着从象牙塔走进社会的憧憬,毅然辞了父母乡亲,告别生我的水乡村庄,一路辗转北上,以一个游子的身份,叩开“滕小国”这座古城的门,寻觅到我梦中未曾来过的第二故乡。而你,以一个英雄的番号,驰骋大江南北数十载,最终扎根在鲁西南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了几十个春秋。
和许多人一样,在这个属于我们的第二故乡里,我慕名来到了你的身边,通过入职培训和领导同事们的细心解读,我很快勾勒出了有关你的辉煌璀璨的历史画卷,还想象出了我和你的美好未来的发展蓝图。年轻的心,就这样被你打动、俘获,在你无法抗拒的诱惑面前,我向你,郑重地许下要与你厮守青春的誓言。这年,我23岁,你已过半百。
随后,苏鲁交界处韩台煤田高楼井田钻探项目,我师从年近七旬的老地质工作者翁守志,开始我的入职实习之旅,为期三个月。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了课本上才有的钻探机械三大件:钻机、泥浆泵、柴油机,以及各式各样的钻铤、钻杆、钻头。平生第一次接触到了地勘单位最平凡也最伟大的勘探工人们,以及他们用坚强脊梁、双手老茧、满身泥汗,换取来的劳动成果——成箱成排的岩(煤)芯实物和一眼眼钻孔所查明的煤炭资源量和地质构造。从此,我拥有了一个特别荣耀的身份——地质工作者,还获得了工友们一个特别的“尊称”——谢工。以后每一次钻机立起的地方、钻头钻进的时候,我的梦——朴实的地质梦,便随着塔尖升腾起来的日月,开始扬帆起航。
2005年10月1日开始,我追随你每一声召唤,先后与十多台钻机、数百名钻工兄弟,惜别自己的温馨小家和妻儿老小,在“山东煤田地质一队”的大旗之下,一次次集结、出征。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并肩战斗在鲁西南主要矿区、河南荥巩煤田小里河区、新密煤田李粮店区、禹州煤田王庄区以及焦作、濮阳一带煤田勘探项目中。在这里,我们四海为家,头枕大地、星月相伴,栉风沐雨、餐风露宿。每一次出发,我们犹如钢铁战士,踌躇满志,为荣誉而战,夜以继日、春夏秋冬,再苦再累,无功则不返。每一次合作,我们情同手足,同吃住、共荣辱,用集体的智慧与毅力,画出一条条曲线、一幅幅地质图件,绘就一座座矿山无限美好的明天。
2006年12月1日,组织安排我到办公室任秘书,无论当时,还是当下,无法权衡这次调动于我的利弊。但是岗位的调整,让我拥有了另一片发展的空间,这无疑是适合我这个有着某种文艺细胞的青年,所以,我应该感激大家给我的这次机会。特别是在办公室这个具有着综合协调与服务职能的部门工作,特定的工作环境与职责,遇到的大小事务,接触的各种人物,都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翌年7月3日,承蒙领导同事们的厚爱,我从一个普通的地质技术人员,提拔为副科级干部。那时起,在荣誉的面前,我感到了更多的责任、担当,我也学会了认真、坦荡,因为,唯有加倍的付出与努力,才能报答组织的信任和大家的关心,也才能使自己年轻的步伐迈得日渐坚定。后来的几次机会,我又先后在凿井公司、总工办、政工科、团委等部门担任管理职务,从事过地质技术管理、井下项目施工组织、党建政研、宣传报道、文化建设、文明创建及共青团等工作。短时间内经过如此多岗位的交流历练,我的生活阅历不断丰富,工作经验慢慢累积,业务技能也逐渐有了提升。
这期间,在一队这个温馨、和谐、奋进的大家庭里,我还经历了结婚、生子、置房等人生中一桩又一桩大事,完成了由技术员过渡到助理工程师,进而晋升到工程师、政工师,获得了“市级文明市民标兵”、“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等等荣誉称号??烧媸且宦贩缬昙娉?,却也一帆风顺,成家、立业双丰收。
诚然,这几年里,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给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2006年在河南项目部,由于技术人员紧缺,我一人负责3台钻机的现场地质技术工作,这3台钻机有2台分立在两个山头,隔山相望,直线距离不到三里地,实际路程大概在五里左右,我们的宿舍就住在这两台钻机所在村庄的半山腰里的一户窑洞里,另1台则在十余里开外的另一个村庄的山脚下。山路蜿蜒崎岖,如果随山区简易公路绕行,路程会增加许多,为了节省时间,也降低非生产性成本,钻机工人都是步行往返于宿舍和钻场。而我,基本上每天都会步行在这3台钻机之间,进行地质编录、岩煤芯样采取、瓦斯样解析等工作,早上出发,下午返回,晚上整理当天现场编录及班报表资料,风雨无阻,从来没有延误过工作。这样的野外工作也许相对枯燥乏味,工作环境也比较艰苦,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更加懂得了地质工作者的坚强与坚持,扎根深山终无悔,始终不变找矿心。谁都留恋花前月下的缠绵,谁都向往灯红酒绿的喧沸,谁都期盼天伦之乐的簇拥,然而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寻找矿藏的光荣使命,我们立志把壮美的青春献给八千里江河,十万顷荒陲,让国家功勋地勘单位的传统薪火相传,让地质人的本色弘扬不褪。
2011年6月13日,一次绝对偶然的机会,我被借调到局政治工作处,协助筹建山东煤田地质博物馆,主要缘由是我在一队具体从事过地质成果展厅的建设工作,对展馆建设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实话,当时心里还存有一些矛盾。一来留念一队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与氛围中所蕴藏的事业发展与素质提升的良好机会,二来担心去到新的工作岗位与环境,自己有限的能力无法胜任工作,从而辜负单位和领导的期望。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决定:趁着年轻,就该勇敢地多闯一闯。历时近一年,我们到北京、山东、辽宁、福建、江苏、陕西各地参观考察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展览厅的设计、建设和布展思路方案,考察了解各类地质标本、实物的产地和市场价格,完成了博物馆筹建及展品陈列初步方案,有计划地推进筹建工作。
2012年3月,为庆祝建局六十周年,局党委决定编撰《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发展史》。由于自己对文学的爱好,以及多年来从事文字工作的经历,我很荣幸地被抽调参加了此次编史工作。这期间,在局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和局属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编委会广泛搜集、认真查阅整理大量史实资料、档案材料,依照篇、章、节、目体编写,历时五个月,数易其稿,最终成书,近60万字。现在每次拿起这册书,随意翻读几页,总会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与感悟在心里沉淀下来。毕竟,编史,于年轻的我们是何等的荣耀。同年8月20日,编史工作结束后,我被安排到现在的工作单位——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任职。
应该说,离开一队的这两年,我成熟了一些,也成长了许多。和花草树木一样,我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都与在一队学习工作那几年储存的生长养分、学到的处事为人方法、养成的工作态度等等,有着密切关系。是你给了我平台和机会,才使我得以脱颖而出,是你给了我历练与鼓励,才使我人生的每一步如此顺利。
因此,在您60岁生日的时候,请接受我对您最真挚的感谢,感谢一路上有你的谆谆教诲、耐心培养与细心照顾,请允许我向您送出孩子对家长般的祝愿,祝您的事业百尺竿头、扶摇而上,愿您的每一位家庭成员事业有成、幸福安康,祝福我们“富民强队”的共同梦想伴随您的跨越发展早日实现,地勘事业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