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至今忆秋千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3-10-30热度:0次
清明前夕,回乡祭罢先人。从老坟回家的半道,不经意间,路边打麦场上高架的秋千,如磁石般吸引了我的目光。明媚的春阳下,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年,你方荡罢我登场,轮番荡起秋千,伴着充满童稚的欢呼,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薄暮何人吹觱篥,新晴几处缚秋千。彩绳芳树长如旧,唯是年年换少年。”默念着白乐天的诗句,鬓发如雪的我不由感慨系之,顿觉心热眼湿。那春风和童心一起鼓荡的秋千,霎时在我心里激起几多幸福的回忆。我直想高喊一声:久违了,故乡的秋千,儿时的伙伴!
儿时的秋千架,远不及今天钢制的气派。多是就地取材,一根榆木横杆,绑在相近的两棵大树上,横杆上系两个铁环,其上挽上结实的麻绳,下端再固定一块木板,便算大功告成。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秋千之上,每年春节前后乃至清明,我和小伙伴们形影不离,于两根麻绳之间荡高飞远,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及至长大方知,荡秋千由来久矣。一说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山戎引入;又说为汉武帝时后宫之戏,本作“千秋”,为祝寿之词,后世语倒为秋千。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娥戏笑以为宴乐。玄宗呼为半仙戏,都中市井相与仿之。由此可见,古时荡秋千盛况空前。王维寒食诗状曰:“秋千竟出垂杨里”,陈子龙诗亦有“禁苑起山名万岁,祯宫新戏号千秋”诸句。宋欧阳修词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狈泊说鹊?,不一而足。
秋千,古时出自宫廷,逐步受到宫女青睐并专为游戏主角。明清以降,方才逐渐风靡,成为大众游戏。尤其在农村,更是以少男少女参与为主。特别是秋千与杂技的融合,更让人们叹为观止。那惊险的空中腾翻,以至空中飞人,简直让人看得惊心动魄。大有“翻身倒垂猿挂树,半寸脚尖钩索住。旋空忽作辘轳转,乱卷烟云目为?!敝?。
还记得,古代有首诗词和数学密切相关,其曰:“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离地,送行二步与人齐,五尺人高曾记;仕女佳人争蹴,终朝笑语欢嬉,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出索长有几? ”那时初学方程式,老师曾拿此题考过我们,结果答案纷纭,亦颇妙趣横生。
今日秋千,城中公园常见,城市少年亦乐此不疲。但在我看来,其虽已改头换面,钢骨铁架,华丽包装,却全非少时乡村之物,了无当年天然之趣。四十年白驹过隙,弹指间物是人非,即便时至今日,我还是倍加怀念儿时乡村依树而建的简易秋千:黄土场地,土生土长,杨槐浓荫,两根麻绳,一块木板,翩翩少年,满场欢呼,原汁原味……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