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土地情结
来源:作者:熊志忠时间:2013-11-14热度:0次
父亲穷苦出身,爷爷过世得早。旧社会,穷苦人家那来的土地,父亲十多岁就帮人种田,过着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
受饥挨饿、担惊受怕的日子,让父亲过怕了?!爸痔锶嗣挥凶约旱耐恋?,就像没有自己的孩子,往后的日子也就没有寄托?!备盖锥酝恋赜凶派钋械奶寤幔释苡凶约旱耐恋?。
解放后开展了土改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贫苦农民终于有了土地,父亲觉得生活有了盼头,因此脸上也有了灿烂的笑容,对新生活更是充满着希望。
穷苦出身的父亲,打小就特能吃苦,懂事也早。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16岁时便能扶犁掌耙,农活是样样在行。但集体经济年代,讲的是“一大二公”,挣的是集体工分,种什么?怎么种?农民没有自主权,田那能种好。种田人有了田还得饿饭,父亲是一万个想不通。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乡村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土地实行承包,让父亲看到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他相信人勤地生宝,凭着自己的勤劳,承包的三亩二分地定会带给他收获。一冬早,二季好。节气到了,父亲从不耽搁农事,寒冷的冬天就开始犁田过冬。过了“惊蛰”节,春耕无停歇?!熬荨苯谝还?,父亲便开始忙整理秧田、播种、插秧;等禾苗长起来了,又忙着施肥、锄草、杀虫......庄稼熟了,父亲要抓紧时间收割、晾晒、入仓。父亲用辛勤来呵护、用汗水来浇灌这得之不易的土地,侍弄土地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父亲虽然没文化,但种田却有自己的一套,选种、施肥、除草、杀虫有着自己的经验。如什么时候该打药,喷药用多大剂量,什么时候该排水干田,什么时候该浇水灌溉……父亲拿捏得是恰到好处,所以父亲种的田,产量总比别人的高。父亲常说,没有种不好的地,只有不好好种田的人。他还说,人要是哄了地皮,地皮可就要哄人的肚皮。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民开始涌向城市,经商的、务工的,村里只留下一些老人和小孩。父亲想到自己小时候没地种,现在有地种却没人种,心里就不是滋味。村里的大片地都荒了,父亲觉得很心痛,顾不得自己年岁已大,把一些撂荒的地,收了过来耕种,想尽其所能不让田荒芜。父亲的这一举动,让我们兄妹几个都跟着吃了不少苦头。节假日,我和弟妹几个就得轮着回家帮忙,尤其是农忙季节,大家都得回家帮着收割、栽禾。
父亲把种田视为人生的乐趣,从不觉得有什么苦。随着党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他觉得种田人越来越有盼头。尤其是农业税取消后,农民种田不但不承担税费,而且每年每亩还有三、四百元的种粮补贴,父亲觉得有这样的好政策,种田人没有理由不把田种好。
父亲一辈子在面朝黄土,从没有奢望过自己能离开土地去过城市生活,也从没有自怨是个种田人,是个农民,更没有认为种田人没出息。他时常跟村里人开玩笑,说城里人吃的粮食都是我们种的,种田人有啥不好,他总是把种田引以自豪。
随着年岁的增大,父亲觉得体力一年不如一年,一些重活也干不动了。在我和弟妹反复劝说下,父亲才很不情愿地慢慢把一些地转给别人种。种不了田,父亲?;岚ι酒?,说自己没用了,田也作不了啦。
我和弟弟都在城里安了家,经济条件也好起来了,住房也宽敞,我们都希望父母能进城安享晚年,但父亲说虽然不种田,还是离不开土地。每天到田里转转,闻闻土地的味道,心情舒畅、心里踏实。
我理解父亲对土地的痴情,理解他对土地这种执拗的“本性”。父亲这一辈子都没有离不开过土地,他种了一辈子的地,为土地倾洒了一辈子的汗水,父亲的快乐与土地紧密相连,土地是他的命根子。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