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捞婺柴

来源:作者:蔡光云时间:2013-11-17热度:0

捞婺柴
蔡光云

   一夜暴雨,将心情淋透,将思绪冲回到三十多年以前。
   记忆中,每至端午时节,每及夜间,总是电闪雷鸣,暴雨连天。
   雨打芭蕉,也打醒无数梦中之人,直打得人心慌恐,彻夜难眠。
   “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不用睁开眼睛,不用凭藉窗口的亮光,只要听着风声小了,雨点稀了,便可知晓:夜已去,天已明。而此时,这些彻夜未眠之人,一个个便都打起了精神,他们赶趟儿似的,早早起床,匆匆外出……
   姑娘家一般都去了山坡草地。她们要将那些山坡草地上的鲜嫩的蘑菇采回,煲成幸福的笑容,在全家人的味蕾上绽放。
   小伙子一般都去了田畈。一夜暴雨,那些全身溜光的鲶鱼,都一个劲的溯流而上;那些肚皮滚圆的鲤鱼,也都跳了整整一夜的龙门。小伙子们要趁着水流渐小、鲶鱼鲤鱼正陷困境的当儿,从田畈上的沟沟坎坎里,将它们统统抓捕。然后,他们满载而归,趾高气扬。
   那些做了父亲或是当了爷爷的汉子们,大都去了浊流湍急、波涛汹涌的乐安河边。他们要将一夜暴雨山洪冲下的柴草树木打捞上岸,用以延续自家亘古不熄的袅袅炊烟……
   说来见笑,对这种被村里人称之为“捞Wù柴”的活计,自己一直弄不明白到底是“捞鹜柴”还是“捞婺柴”。细想起来,理解成“鹜柴”可以,因为“鹜”即鸭子,“鹜柴”即为“似鸭子那样在水上漂流的可做柴火之物”;理解成“婺柴”也同样可以,因为乐安河上游便是“婺源”,“婺柴”即为“自婺源山区漂流而下的可做柴火之物”。但笔者更愿意理解成“婺柴”。
   如此一来,“捞婺柴”便是乐安河边人家之专利。我们村庄原本也住乐安河边,解放初期才迁至千米之遥的小山坡上。多少年来,我们村庄一直保留着“捞婺柴”的习惯——严格地讲,并非刻意“弘扬传统”,实属缺柴少薪,无可奈何。
  捞婺柴是个颇费力气且潜藏危险的活计,瘦弱之人一般不敢为之。仅使唤捞婺柴的工具便不容易。一根长长的竹竿,尖头扎上一把三齿或是五齿的铁耙。总量不重,但要悬空伸出老远,则甚为费力。每当钩住了目标,还要同湍急的波涛奋力争夺??銮业潭傅鼗?,河水湍急。一不小心,便有性命之忧。
   但这世间,向来都是人穷命贱。在那些斗米难得、担薪难求的蛮荒岁月,村里人哪里还能顾忌到这种万次难逢一回的生命之危!
   于是,每次一夜暴雨过后,蒙蒙亮光之中,泥泞小路之上,都有许多肩荷竹竿的壮实汉子,一个个神情肃穆,行色匆匆……
   一般情况,他们初到河边,都会小心谨慎,从容劳作。但每当眼前出现一个较大的目标,他们便难免情绪激动,操之失当,甚至滑入水里,卷入涡流。
   眼前出现的较大目标,给他们带来的大多皆是惊喜,但偶尔也有惊吓。例如那分明是冲毁了的房屋的门板、栋柱,甚至是膨胀得快要爆炸的牲畜的尸体……
   每当此时,即便再粗犷的汉子,也会立刻忧虑、沉重起来。他们停止了打捞。他们默然地站立着。他们目光盯着“婺柴”,思绪却已逆流而上,直至河水之源的远方——他们知道,那些被暴雨山洪冲毁的家园,住着的也都是同自己一样的穷苦之人;他们自言自语:房屋冲毁了,牲畜遭殃了,人且安好?他们甚至愧疚起来,自认已经犯下了一种罪孽,认定自己若不在下游打捞“婺柴”,上游的同胞便不会发生如此的不幸。
   许多时日过去了,这些目睹了当天惊人一幕的汉子们,依然不愿意再去河边打捞婺柴,甚至不忍心再朝河面看上一眼。他们还会时不时扯起“捞婺柴”的话题,但谁都听得明白,他们哪里是在谈论“捞婺柴”,他们分明是在惦记那些曾遭山洪冲毁的婺源人家……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