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妈妈、您还记得我吗?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3-11-14热度:0

 

——写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

妈妈、您还记得我吗?
儿子从来没有见过您——我的妈妈,
是您让爷爷和奶奶把我养大。
四十年过去,
我一直想见我的亲生妈妈。

奶奶离开人世前交给我一封信,
让我拿着信去寻找——
只有当年的青岛知青,
他们会帮助我找到亲爱的妈妈!

    从2002年和青岛老三届一起管理青岛知青网,各地许许多多的知青的回忆故事发表在青岛知青网,也有许多知青子女的来信让我们伤感和引发我们深思!
    上面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青岛老知青留下的孩子给我发来的求助信,他现在是潍坊市的一位机关的干部,他是1972年出生,出生后就被送到两位没有孩子相依为命的老人抚养,在他长大成人结婚工作以后,爷爷奶奶相继离世,他很想知道他妈妈的现在状况,根据妈妈留下的一封信,知道她是当年的青岛知青,便找到了知青网,找到了身为网站管理员之一的我,我没有推辞,根据他提供的线索,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路。
    曾经有一部反应知青生活的小说《孽债》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改变后的同名电视剧,更是赚足了人们的眼泪?!爸肚嗄甑脚┐迦?,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贝サ氖抢寺?,经历的是脱胎换骨的生活,最后收获了什么?而这样的事情在青岛知青网,我就收到了3个这样的求助信,有的孩子还邮寄了自己现在的照片,看到这些帅哥靓女,我不由的感到羡慕与嫉妒起那些丢失他们的爸爸妈妈,心想:如果是我,决不会放弃这样的好孩子!
    收留他的爷爷奶奶在潍坊市的坊子区,我调查过了,当时在坊子区只有3个青岛的知青组,因为我们插队潍坊市的知青曾经印制了通讯录,我有全部老知青的电话,而我的同学孙伯森也在坊子宁家沟村插队,通过电话了解情况可以确认,这个孩子肯定不属于坊子区3个知青组的孩子,那线索应该如何延伸?
    江培科(青岛老三届)是知青网的管理员,他也在四处帮助寻访这个孩子的妈妈,有个曾经插队昌邑的青岛女知青听到消息后对他说:她知道这个孩子的秘密,他的妈妈现在在青岛的四方居住。但是回青岛后又结婚生了孩子,她没有把过去的一切告诉丈夫,也不想再让那段历史撩起破坏她现在的宁静生活。她央求那位昌邑的青岛女知青不要告诉孩子找到她的消息。
    这个结局对哪个潍坊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很残忍的。但是我经过仔细了解分析,感到这个感到恐惧的母亲不会是他的妈妈,因为这种事情在当时的女知青当中每个公社都有多起这样的事件。象我插队的圩河镇,在1971年我参加了公社的落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工作组到全公社15个知青点调查的时候就发现有多起女知青被坏人强奸侮辱的事件,虽然坏人被逮捕严惩,但是女知青也由此无法在村中继续接受再教育,由县里出证明,返回城里。
    昌邑的青岛女知青说的那位母亲虽然害怕见到自己的儿子,但是她的儿子只是送到昌邑那一带的地区,现在在哪里她也不知道。而那位昌邑女知青也只是知道有个母亲把孩子送给了老乡,而哪个母亲隐瞒了自己的丈夫,又怕自己的儿子找来破坏了自己家庭的平静生活,因此,不敢相认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继续寻找着潍坊的孩子的父母,还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我在论坛收到一个纸条,是日照的一个女孩发来信息,到青岛知青网打听她的妈妈,我们互相添加了QQ,在对话中,女孩诉说了她被妈妈送出的情景,现在的养母对她很好,她只想悄悄地找找生身母亲,并且在找到后让我为她保密,她不想伤养母养父的心。我问:为什么您给我发信息?她竟然回答:“在您们的知青聚会时,和您一起照相的一个女知青是我妈妈,是老乡看到告诉我的。”
    我让她把下载的照片发来我看,果然她是我们论坛的一个令人尊敬的网友,在我们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庆典的时候,由于我分赠给大家我出版的新书,许多网友都和我合影留念。可是,这个网友已经有孙子了,她有温馨的令人羡慕的家庭,可能是她吗?我说:“您把您的照片发来我看,”
    姑娘发来了两张照片,我惊呆了,那脸型、摸样、身材竟然和那位令人尊敬的网友特别相似??蠢创聿涣?,但是单凭长相就能判断是母女吗?我拨响了论坛一位和这位网友关系最密切的大哥的电话,“大哥、请问大姐是知青吗?哪里的知青?”“好象是日照!”得到的回答是客观的。但是、我也不能去问这位网友、因为他的对象是一个退役军官,她虽然已经60多岁,但是看来只有五十岁上下,皮肤白皙,高个,是青岛某老年模特队的台柱子。
    我不知道如何将这个信息发给这位可爱的姑娘,幸亏她告诉我、他不想让她的养父母知道她在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要我对她的行动保密。不然,我茫然的去问那位知青大姐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在今年我们筹办青岛知青网十周年的时候,有一位曾经在潍坊市就业工作的青岛女知青带来了她刚写好的一篇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章让我帮助修改,准备发表。她的网名叫雨中春树,是在潍坊市望留镇插队的知青,从1972年就业潍坊市粮食局工作退休后就回到青岛,平时很喜欢写作,现在是山东散文学会会员。当她听完潍坊市这位机关的干部的年龄,养父母的居住位置竟然一口说出他母亲的名字和养他、送他的故事。我打开了知青名录,看到了那位女知青青春美丽的面容,又看到了她退休的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突然意识到,潍坊的孩子的母亲找到了,当年的母亲怀了身孕,她的恋人却被招工回城,两人分手了,回城的恋人又结婚了,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送给了老乡。但是、这位母亲没有回青岛就业,她就悄悄地守侯在他的儿子身边,在潍坊市的一家汽车修理厂就业,在潍坊市与人结婚成立家庭,她工作的位置离儿子很近、很近,似乎就在儿子身边,每天都可以得到儿子的消息。但是,她为什么不认儿子呢?肯定有她的苦衷。知青们都知道她的故事,她现在生活的很快乐!
    我在与哪个潍坊的孩子交谈中讲述了他妈妈的故事,他表示理解,但是,他还是想和妈妈会面,哪怕是喊一声“妈妈!”也能满足心愿。听到孩子的谈话,我流泪了!
    这些孩子哪曾想到他们父母的艰难,居住的窘迫,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再婚时的隐瞒……那些带着幻想找妈妈的孩子,带给妈妈的是种种难言的境况和家庭不睦的种子。作家叶辛形象地称之为《孽债》。这一笔笔孽债,却又是必须偿还的债务!痛苦茅盾纠结由此产生,用一辈子来偿还够不够?这是当年文革和知青运动给社会留下的许多后遗症之一。
但是,按照伦理,是债就要偿还,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都有选择想念和寻找的权力,可是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来圆满展示这个过程,却是最艰难的。
    在七十年代,大家都看过日本影片《人证》,那一家获得最高设计荣誉的母亲为什么选择杀死自己的儿子?儿子又为什么不远千里寻找母亲?只有当那顶草帽在空中飘到河里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人世的凄凉与人性的悲哀!
   妈妈、您过得还好吗?
   儿子在远方默默地看这您、
   期待您拉我的手,
   让我叫您一声妈妈——

妈妈、我知道您的处境,
只是想告诉您、您永远是我的妈妈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布袋,布袋

下一篇: 捞婺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