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喜欢莱芜梆子大戏

来源:作者:朱玉富时间:2013-12-25热度:0

“拉大锯,扯大锛,屋门口里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今儿搭棚,明儿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每当听到这些背诵的滚瓜烂熟的童谣时,我就会想到童年时光老家唱大戏的情景。
  我的老家鲁中钢城艾山是个拥有两千七百多人的自然村,打老辈就有唱戏的传统,而且在方圆几十里很有名,演出的剧种叫“莱芜梆子”,也叫莱芜偶。演出的剧目是《窦娥冤》、《铡美案》、《喝叶面》、《墙头记》等等;关于“莱芜梆子戏”,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经常与小伙伴们唱着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嘎油嘎油车,老娘来家接;接我干嘛去,看戏去;看的什么戏,莱芜腔;吃的什么饭,干面汤……”,所以,在儿时的心里十分盼望着唱大戏。
  唱大戏有时是在秋后庄家人忙完了一年的收成之后,也可在春节或正月的农闲时候,当深秋村头的老槐树叶子落尽、一阵阵的北风刮过来、走乡串村做生意的吆喝声不绝于耳的时候,村子里就会搭起高高的戏台;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在过年时,留在心灵深处的就是过年时的听大戏。
  过新年,唱大戏,是老百姓一年紧张劳累的释放,当然也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更是庄户人家经过一年到头的艰苦劳动取得农业丰收后喜悦心情的表达。这个时候,收获的粮食已进仓入库,外出打工的人也已回家,学生们放了假,庄户人家得了闲,在村里的高处搭上台,胡响戏扬,锣鼓喧天,欢欢喜喜,热闹非凡。
  对于正处于顽皮的孩子来说,从搭戏台的那天起,心里就像灌了蜜那么甜,天天盼着戏台搭好,急切地等待大戏马上开场。三四天后,戏台就搭好了,卖各种小吃的蜂拥而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各种小吃散发出诱惑的味道,像是着了魔法,磁铁般吸引着我们的眼,吸引着我们的心。这个时候,有的人家会把七大姑八大姨、姥爷、老娘大妗子都接了来,而孩子们早早地在戏台底下“占”上了地方,画上线,砌上石块、砖头和马扎,不许任何人“侵犯”。待到真正开戏的时候,舞台上的演员“咿咿呀呀”唱得很是卖力,但孩子们很少有坐在那里聚精会神看戏的,或呼朋引伴,或起哄调笑,或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或在小吃摊前讨价还价,对于他们,演的什么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演戏的这种氛围。
  戏从年前一直演到过了年的“破五”,正月十五还要连演三天,剧目就那么几种,翻来覆去地演,有时一出戏要演好几回,但戏名却是不一样的,如,今天是《秦香莲告状》,明天是《铡美案》《白毛女》,后天《王汉喜借年》《娄阿鼠》,转过天又是《墙头记》,但即使这样,人们仍看得津津有味,似乎百看不厌。唱戏的时候,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不仅能品尝到美味佳肴,还有“偶腔”那苍劲挺拔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那时我跟小伙伴们,因为听不懂戏里唱的什么,看戏是假,玩耍是真;最留恋的是戏台子旁边的好吃的,有炸油条的,卖火烧的,冰糖葫芦的,价格不贵,一毛、两毛钱能吃个遍。现在村子里很难看到搭台唱戏的戏班子了。因为电视、网路的普及,鼠标一点,电影、电视、大戏应有尽有,不再遭受那份等待和寒冷。
  30多年过去了,我虽然远离故乡,不论走到那里,我身边总忘不了带上一叠厚厚的莱芜梆子戏蝶片。夜深人静的时候,泡上一杯浓茶,然后打开蝶放机,让自己沉浸在莱芜偶戏那令人销魂的乐曲中,让自己走入莱芜梆子那让人缠绵的情境里。此时此刻,我与戏中人亦悲亦喜,亦苦亦乐,真真切切地感受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真是感受。
  乡音难改,故土难离。也许正是莱芜梆子戏的这种神奇魅力,它总让我魂牵梦绕,日思夜想。有很多时候,我把看莱芜梆子戏作为心中疗伤的药方,作为排缱烦恼的食粮,好久没看莱芜梆子戏了,真想美美地回到老家听一场淋漓酣畅的家乡梆子调。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