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盼
来源:作者:李维康时间:2014-01-02热度:0次
国庆节放假回老家看母亲,母亲反复叮嘱:“去看看你刘老师吧,小盼走了,撇下他们老两口,怪可怜的……”看我一脸的平静,母亲嗔怪道:“你这孩子,怎么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亏你刘老师对你那么好?!痹谖颐魅返拇鹩Φ诙烊タ戳趵鲜χ螅盖淄V沽诉脒?。
母亲哪里知道,小盼的走早在我的意料之中,只是没有想到他会走得那么匆忙、那么决绝!
毕竟,二十九岁是个多么花季的年龄。
小盼是我高中的英语老师刘老师的独子。刘老师三十多岁得子,欣喜之至,对这个孩子也是倍加的宠爱,更是寄予了厚望。
刘老师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境贫寒,他是那个小山村第一个凭着天资聪慧加刻苦用功才跳出的农门、而后又在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我们县城教书的大学生。能吃上公家饭、住上公家房(虽然只有两间砖瓦房)是他所在的乡邻们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渴望。对刘老师,他们不只是敬重,更是仰慕。因此,刘老师每次回乡,都有一种类似衣锦还乡的荣耀感。这种饱胀的虚荣心也让他更加坚定自己那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人生信条,也促成了他在教学中“只要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教育理念。在他眼里,只要各门功课能考一百分,就是超级好学生,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拥有快乐的人生。至于这个超级好学生是否自私、是否孤僻、是否有责任感、是否有孝心、人格是否健全,那又另当别论了。 也因如此,尽管他待我不薄,我却始终对他敬而远之,喜欢不起来。因为这,不知挨了母亲多少骂。
对学生如此,对小盼,刘老师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是看着小盼长大的(刘老师是我舅舅的同事),这孩子秉成了其父的聪慧好学,从小学到高中,小盼的学习成绩一直在校名列前茅,但他性格孤僻、自私狭隘、嫉妒心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除了学习就是念书,小小年纪就老气横秋的,看着真让人揪心。对此,我舅舅曾经暗示过刘老师几次,刘老师都未置可否,舅舅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常常教育我多接触同学,多关心社会和他人,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别像小盼只知道学习,那样早晚都会出事的。
高中毕业时小盼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轰动,刘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成果更是欣喜难禁。
光阴荏苒,我在生活的浪涛里沉浮,也在油盐酱醋的琐碎中淡忘了很多事,比如小盼。三年前,舅舅生病住院,我回乡探望,在舅舅的病床前,我见到了久违的刘老师。他已是两鬓斑白、背有些驼、神情黯然的老人,眉宇间再也找不到往昔那个自信满满、神采飞扬的教育精英了。见到我,他一如往日般亲切,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难得的羡慕。我们稍事寒暄,他便借故告辞了。看他离去的背影,我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但又不知是哪里。舅舅看出了我的疑惑,先是叹了口气,然后不无惋惜的告诉我,小盼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在家呆着哪。
原来,小盼顺利地以优异成绩从重点大学毕业后,又顺利地签约了一家实力雄厚的外企公司,负责企划。但由于他刚愎自用、自私冷漠、缺乏团队意识又优越感极强,在工作中处处碰壁,最终,由于一项重大项目的运作失误使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他自觉对不起公司上下,自动请辞了。从此,他一蹶不振,抑郁成疾,在大病了一场后,他再也不愿出去找工作。刘老师见状,只好动用自己的关系,为小盼在县城一中学谋得一教计算机的职位。按理说,这份工作很适合他,但他又觉这样的工作太乏味,过不惯这种平庸的生活。于是原来的抑郁症便在烦闷中渐渐加剧,直至没法教学,歇业在家。
如今,他倒是爽快,夜半避过看守的师母,投河自尽了。
我能想象得出刘老师两口是怎样的一种呼天抢地、悲痛欲绝,可这,又怪谁呢?
也许刘老师本身也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的社会太过功利、太过浮躁,我们的教育太过极端。我们一直宣扬着“出人头地”“不甘平庸”,美化着成功的花是多么娇艳,却极少关注我们的孩子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是否有跌倒了重新再爬起来的决心和勇气?是否关注过我们的孩子是否真的快乐、真的幸福,是否教会了他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种种的不测,让他们知道“意料之外”才是真生活?更有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居于什么位置都能拥有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的气度与从容?如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父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小盼!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