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
来源:作者:王德亭时间:2014-01-22热度:0次
年的味道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五个日夜转下来,就是“年”了。过春节,在我们临淄叫“过年”?!澳辍笨擅挥惺评?,富人过年,穷人也过年。但俗语又说“富人过年,穷人过关”,为什么呢?一年里欠人的债账,都要在年底有个“说法”。年是一个团圆喜庆的节日,人们忙碌一年,总要借年节松松神经,改善一下生活。不论穷富,亲友家是一定要去走走的。就是自己平时勒紧腰带,也不能在过节慢待了亲友。办年货就成了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所谓年货,不同的年代,大概有不同的概念。三四十年前主要还是乡村社会,乡村的年货,不外乎人来客去的招待用品,鱼、肉、鸡蛋、蔬菜,海带、竹笋,烟、酒等;走亲访友用的点心、饼干;眼里看的,墙上挂的中堂和年画;耳朵听的,大人孩子燃放的鞭炮。这些年货赶上几个集,大概就能买全。那个年代冬天还像冬天,天地间该白的时候白,进了腊月门儿冷得伸不出手。手头宽裕的人家总要赶早,怕东西越卖越贵,趁早买下。猪肉、鱼买回家,可不舍得下锅煎煮,挂到背阴的墙上,放在天然的冰箱里,放心着咧!到时候来了亲友就有的撑门面了。但也总有日子窘迫的人,一分钱攥出水来,总巴望还能便宜一些,一蹭二蹭,就到了穷汉子集。所谓“穷汉子集”,就是年三十那天的大集,这一天的集,人聚得快,散得也快,赶着回家贴贴春联,上坟祭祖,清扫天井。东西要么一股脑涌到集上来,便宜着卖;要么“卖缺货”,贵得上尖。贱了卖不掉,贵了舍不得买,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所以便宜也好,贵也好,来赶集的人不能再挑眼了。记得父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村里有户人家日子过得凄惶,好不容易借了一笔钱,当家人到了穷汉子集上,已是日过中午,赶集的人都散了,还有两个爆竹摊子摆在那里。他一气之下,买了半口袋爆竹背回家。大年夜,四邻八舍听他家鞭炮响了一夜,煞是奇怪:家有黄金外有秤,这家人家日子穷得提不上裤,还有钱买这样多的响货,真是云彩里没处估雨。父亲说,那一年,这家人家翻了身,发了家。至于怎么发的,没有下文。不过,“响亮响亮,人财两旺”的理论根据也够直观的。
曾经有一段岁月,人们不大把年当年过。不是老百姓不耐烦,而是政策不让过安生?!案傻嚼霸露?,吃了包子就下手”,你看这口号多豪迈!农业学大寨的年月,冬天里是整地的季节,工地上红旗猎猎,标语排排,公社把几个大队的青壮劳力聚在一起热火朝天搞会战。如果谁去走亲戚,被民兵堵住,有你好看的!你就是能走成亲戚,亲友也未必有工夫有条件伺候你。亲情被工地的海洋稀释了。年味淡了,那样的大干,却也改善了耕作和水浇条件,为以后土地一家一户耕种创造了条件。
听老人叹息年味儿淡了,清汤寡水一般。年味是什么呢?是家家门上张贴的春联和门神钱,是空中炸开的爆竹,是一声“过年好”的亲切问候,是亲友喜聚的觥筹交错。人们盼年,不单是一年里有个歇口气的时候,更盼望在这年节你来我往,使亲情得到升华。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年却过得越来越寡淡了。不论是吃饭,还是穿衣,从前只有在春节才有可能指望上的,完全随了人们的心性,故有“天天过年”的说法。天天过,有什么好稀罕的!论出行,小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人们各得其便,好像金贵的只有时间!往常亲戚一天一家地走,现在几家亲戚一个上午就走完,仿佛就是走个过场,见上一面,总是草率了一些。亲朋故旧,不能坐下来,浅斟慢饮,借酒谈心,掏心掏肺的交流感情,总是一种缺憾。是不是急躁、浮躁和急功近利这种社会病在过年累积的总和呢?我想:年可不是一列动车,它是需要慢下来的。慢下来,才能品出年的滋味,才能体会到“天增岁月人增收,春满乾坤福满门”,总会让人为这份祝福生出美好的向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