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线
来源:作者:熊志忠时间:2014-02-20热度:0次
“跑线”,是地质找矿过程中的基础性工作,地质人员在图纸上标出所要走的路线,沿着图纸上的路线(也叫坐标)去采集样品(石头)及收集地质资料。
1978年我入伍来到了基建工程兵的一支地质部队,成了一名地质兵,被分配到了一个普查连队,每年有10个月的时间出野外“跑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找矿的手段还相对落后,地质工作者靠罗盘、地质锤和自己的双腿在大山深处为国家寻找宝藏。我曾在绵延数百里的大巴山区,栉风沐雨五载,靠两条腿踏遍了大半个大巴山区。
大巴山,横亘于川陕之间,山势雄奇,岩悬壁绝,素有“秦川锁钥”之称,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源于此。当年在这里找矿,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可想而知。
入伍时,总认为自己在农村长大,什么苦都吃过,到部队当了地质兵之后,才知道什么叫苦。我们工作过的万源、城口、通江、巫山、巴中是穷得出了名的革命老区,大多乡不通公路,不通电。我们出野外都要带上帆布床(像一个担架)和铺盖,住的是农家废弃的场院棚或牛棚。记得有一年我和五名刚军校毕业的战友下到连队时,就住在牛棚里。一间不足100平米的草房,一分为二,东面住人,西面关牛,中间没有任何隔断,牛粪就堆积在床边。炎热的夏天,臭味、蚊子让人无法入睡,长长的夜晚让人备受煎熬。白天“跑线”更是辛苦,每天带着馒头上山,背着石头下山?!芭芟摺碧鹄椿挂晕桥?,其实每天都是手脚并用地在爬山。山高上到顶,沟深下到底,只要图纸上的线标到哪,找矿员就得爬到那,哪怕是再高的山,再深的沟。早上天刚亮就得起床,吃过早饭,背起地质包,戴上有些发黄的草帽,带好馒头、水、背着找矿仪,按照技术员在地图上布好的线,汽车把每个人送到离起点最近的地方,找矿员要按照地图上的布线,从起点开始往山上爬。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条条沟、穿过一片片丛林,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炎炎的夏日,山野被太阳一照,像个大蒸笼,在丛林中钻来钻去,很快衣服就会被汗水浸湿。中午在山上吃点馒头,喝山沟里的水甚至田里的水,一路还要敲标本、测方位、量产状、记录好测量数据。为了不漏点,确保采集数据的准确,有时放着路不走,而选择爬悬崖。跑线不仅辛苦,而且寂寞,一个人在荒山野外,一天工作下来十几个小时,连个说话的都没有。野外工作,生活上的艰苦只是一个方面,最难熬的是寂寞。大巴山区除交通不发达,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用上电,每天晚上都是在煤油灯下度过,文化生活极其单调。有一年我们一个小组窝在一个大山沟里,一呆就是六个月,几乎与外面没有联系。那时通讯还很落后,平常与家人及亲朋好友联系都是书信,而地质工作流动性大,居无定所,所以信不知往哪投?发出的信总要转来转去,时间长的要半年。大多老兵二十七、八岁还未找到对象,每年回家探亲只有二十天假期,好不容易谈个对象,回队后出野外几个月又无法与对方保持联系,最终还是不成。野外工作最怕的还是生病,记得第一次出野外,由于水土不服,我连续拉了三天肚子,到第四天开始腹胀,大便排不出。当时住在一个乡里,没有医院,只有一个医疗所,两名医生,一名是刚中专毕业的工农兵学员,一名是当地的赤脚医生。晚上11点肚子胀得厉害,大便又无法排泄,那名刚毕业的医生感觉情况严重,要求送往县医院,但住地到县医院要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再要坐一个多小时的汽车,晚上黑灯瞎火的,若要送县医院最快也得四个多小时,连队首长十分犯难,正准备组织人员往县医院送时,那名赤脚医生正好回到了单位,查了病情决定当即注水灌肠,并用手伸入肛门扣粪便,经过一个多小时紧急处理终于化险为夷。至今想起这事还觉得后怕,对救我一命的那位大恩人赵医生我一生都心存感激。在野外,由于医疗条件差,由小病酿成大病,甚至危及生命的事常有发生,我们连队就有一名战友患急性阑尾炎,因未能及时得到救治而导致一个年青的生命走了。
长年工作在大山沟里,工作的艰辛的确非常人所能承受,但为了找好矿、找大矿,大家怀着“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朴素思想,苦中寻乐。为了看一场电影,我们打着火把来回走五个多小时的山路;山区没有篮球场,也找不到一块建篮球场的平地,我们就自己动手把一块缓坡铲平,建起了半个简易篮球场。星期天还经常到二十多里外的乡中学开展篮球友谊比赛。山区不通电,文化生活单调,连队就组织大家一起学文化、学业务、唱歌,大家抱着积极的心态,谱写着美好的人生。连队有好几名战士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通过自学考起了军校,我就是其中之一?;褂械恼绞客ü匝В晌思际豕歉?,后转为了志愿兵。当年的野外生活,我们这群地质兵苦并快乐着,郑金兰在《地矿手记》里有这么一句话:“地矿人挖的是有形的矿,而他们本身就是一座精神富矿。”我想这句话是对地矿人的最好表达。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