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本乡本土的缕缕情

来源:作者:刘永玲时间:2014-02-22热度:0

    每年的大年初一,我家小院就会响起长久的爆竹声,那定是来自老家的本村乡亲们放的。我们家乡兴给长辈放爆竹拜年,那是规矩也是一种尊敬。在声声爆竹响中,一拥而入一张张春风满面的笑脸。“给爷爷奶奶拜年啦!”充满乡音的亲切,双握手心传递着的温暖,在小院里弥漫。这番的热闹,这番的欢愉,都萦系在院内那挂着金黄柚子的果树上。
   平时话语不多的父亲精神抖擞地在大门口一一接“福”,嘴上一个劲地说:“好,好,都好!”听着晚辈们奶声奶气的叫着“老爷爷”时,心情有些激动了,忙拿着糖果左抱抱右亲亲地回应着。热情的母亲早已在厨房里忙碌起来了。二十多人的本村乡亲们一一被我们招乎着坐下喝着新年茶。父亲参加工作后就举家在县城居住。因爷爷的辈份在本村是最高的,理所当然的父亲承继了这份德高望重的尊敬。我也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父亲一直不愿搬离独家小院去住高楼商品房了。今年的冬天异常的温暖,院内支起了两张大圆桌。桌上摆的全是火红碧绿、艳紫鲜黄的各种糖果,垂涎欲滴的“酱果里”(方言一种晒的家乡特产),还有经久不衰的老家标志-“兰花根”,那是年前二老熬夜煎制出来的。大伙吃着,聊着,调皮的小孩子零落地点响爆竹玩,厨房内的菜香味窜入鼻孔,呈现在眼前的新年是如此的温馨而又贴心。
   “奶奶,你晒的糖姜真好吃!”几年前从老家出来开家具店的明子家的媳妇走到母亲跟前?!芭?,那是老家种的姜,当然好吃了!”母亲笑着回答。生姜哪也有得买呀!从县城到老家要坐三个小时的车才到,来回几趟的油钱远远超过了姜的价值了。我不禁理解了为什么二老一直坚持在老家种生姜的心思。我们的小村庄很适合种生姜,温暖湿润的气候,深厚、疏松、肥沃的阴面坡地产量高。一到收获的季节,父母就带着我们兴高采烈地回到村子里拔生姜,挖芋头。那些吸收了大自然的本土气息,见证了这座小村庄的每一场欢欣乐事、每一场苦风凄雨的劳作果实,云澹澹、路转转地一路颠簸来到了离家游子的手里。
   饭桌上,亲朋至友齐聚一堂,在相逢聚饮下推杯换盏,,互道马年的祝福。大伙都敞开心扉,话语多了起来,喝酒的气氛浓厚了。不知谁说起我们老家的小村庄今年只剩两户人家在那过年时,话题转到这,有些沉重了,有些忧伤了。近年来,老家的人都陆陆续续地走出大山,在县城创业及安家。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都是我们赶着去老家拜年,那份急切那份路途的跋涉,返回时拎着乡亲们送的丰盛的老家自制特产,那份满足那份年味的嚼劲。时光流转,反向迁移,老老少少都往城里住,忙着赚钱,忙着在外创造自己幸福的生活,没空往回看了。家家都有不回村子过年的借口,于是在我们有意无意的搁置下,小村庄沉默了,变冷了。这时父亲站了起来,声音宏亮地说道:“明年,我们回老家过年去,全部都去。我带头。不要让我们的小村庄再冷下去了!”安静了片刻,突然大伙都站起来鼓掌叫好,一致商议:明年一起回村子过年去!于是都在激动万分地憧憬着明年热闹的“村晚”来。
   马年的第一天,天气很燥热,可我的双眼却感觉到了潮湿。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