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慢慢理解的家乡话
来源:作者:刘玉福时间:2014-03-03热度:0次
好多家乡话,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表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琢磨,大部分已明白其中的表达含义,回到老家就跟着习惯说。像是表达昨天的夜来、表达种花生的压果子、管父亲叫“爷”、管比较稀的食物叫薄么,夸赞相当好叫相好来等等。
从参军离开家乡那一天起,说家乡话也闹过许多笑话。记忆犹新的一例是,我的老家管马扎叫绞车子,到了部队以后才知道绞车子比较广泛的称谓叫马扎。我刚参军时部队的条件还不好,上课学习要自带马扎,看露天电影要带马扎,就是射击训练也要把马扎当支撑点。有一天上政治课,通知要带马扎,可临近集合时我找不到自己的马扎了,一急慌就赶紧找班长“班长班长,我的绞车子找不到了”。班长一愣“什么轿车”?我急慌地想不起马扎这个称谓来,指了指战友手里拿的马扎“这个、这个绞车子”。班长噗呲一下笑了“我还以为你有桑塔纳呢”。后来想想,“马扎”一词虽然有文化来历,但“绞车子”一词更加形象:由八根木棍做成,本身就是铰接而成;坐面由皮绳或其它绳子规律连接,怎么看都是“绞车子”。
一直没有自己琢磨透的一句家乡话——识字班。这是我临沂老家对未婚女青年的称呼,我一直不知道是哪三个字、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从十八岁参军离家,对识字班的称谓听的少了,也没追问过。直到去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之际,我局聘请山东省委党校王立新教授,讲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刻意义。王教授提到了临沂“识字班”,并详细讲了“识字班”称谓的来历,我终于知道“识字班”这三个字的深刻含义。
“识字班”是沂蒙山老区,乃至山东革命老根据地很大范围内对未婚女孩的特殊称谓。据王教授介绍,抗日战争中期,解放区根据地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进行了大规模的按年龄、性别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识字班教育。其中,未婚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为革命根据地的妇女解放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受到当时根据地党政军领导的一致好评和革命根据地群众的认可?!笆蹲职唷币簿统闪松蕉锨锩莸囟耘嗄甑墓惴撼莆搅恕?br> 前段时间回家,在门口碰到邻绅家婶子和妹妹,和婶子拉了几句,看看妹妹,我向婶子抬奖妹妹“你看我妹妹,都长成大识字班了”。婶子眼睛一亮“你看她三哥,出去这么多年了,就是不撇腔儿”。
对家乡话的理解:
爷(平声):管父亲的父亲叫爷爷,管父亲叫爷也是既好理解、又顺承的关系,为了降低身份,把扬声改成了平声。
急慌:心里着急,慌慌张张。
邻绅家:就是邻居,可能是为了尊称而加上“绅”字,意指好邻居。
抬奖:抬举和夸奖两词的组合。
她(他)三哥:就是自己的孩子该叫三哥的人。
出去:离开家乡一段时间。
撇腔:离开家乡一段时间后,说话的用词和语调都变了。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