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大邑白岩寺
来源:作者:李道华时间:2014-03-27热度:0次
川西平原多佛教寺庙,世人皆知。早在唐代,川西平原就有佛教寺庙万间,僧人数万名。在邛崃天台山上,至今还留有一座为宋代蜀州通判陆游所建“和尚衙门”牌坊,专断寺庙之间矛盾纠纷,可见那时的寺庙和尚就不在少数。佛教分为三大派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在中国大多数地方,都以汉传佛教为主,如成都的文殊院、苏州的寒山寺等。藏传佛教主要集中在印度北部、中国西藏、四川甘孜、阿坝等地,以拉萨的布达拉宫为代表。南传佛教则遍布东南亚各国和我国云南省边境地区。
在汉传佛教盛行的川西平原西北部边缘大山深处,却藏有一座唐代始建的川西平原的唯一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为世人少知,这就是坐落在成都市大邑县金星乡境内的白岩寺。
当初冬的银杏把蓉城渐渐染成一片金色之时,我随阳光户外徒步群去探访了这个同时号称成都市最佳最美银杏观赏地的白岩寺,一个神秘寺庙的古老历史。
那日周末,随100多名驴友,在温暖阳光陪伴下,我们浩浩荡荡地出成都,到崇州,过怀远,直奔白云寺。来到这座藏传佛教的金刚道场,亲身体验它和西藏、甘孜、阿坝藏传佛教寺庙的不同风采。
车停红岩村,沿一条3.5公里长的水泥路进山,远远地,就瞧见远处一座大山山顶上裸露出一片灰白色的悬崖峭壁,同伴告诉我,那就是白岩山。白岩山海拔966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因一块高约100余米,长300余米,宽约数丈,四面悬崖绝壁的巨大岩石而得名。此刻,白岩山正用他那宽广的胸怀把我们悄悄揽进怀中??戳脚裕咚嗜朐频娜荷?,古木参天的大树,遮盖着整个白岩山,白岩寺就坐落在山腰上。据闻明朝的如坚禅师曾在寺庙周围亲手栽下九十余株银杏,为它遮风挡雨。
山门外,一棵传说夏商时代的古老银杏被雷击死去,从它的树根处却萌发出九棵新树,现已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著名的“九子银杏”。曾被称为绝代佳木,活的化石,是全世界现存的珍稀树种中的佼佼者。
听着动人的传说,迈着愉快的步伐,走了近一个小时山路,汗水早已湿透脊背,一路快速向前。渐渐地,山道两旁出现迎风飞舞五颜六色的经幡,洁白的塔林和黄色的庙顶在层林中若隐若现。爬上5、6个呈S型的山路急弯后,我站在了白岩寺面前。
——没有大门的白岩寺
我有些奇怪,明明站在白岩寺里,却找不见寺庙大门,也不见写有白岩寺的门匾与对联,只有一道窄窄的石梯和小门连接着寺庙的各个殿堂。在我的记忆里,汉传佛教寺庙都有大门、门匾和对联,而且,一般都修建的较为气派。离这里几十公里远的街子古寺光严禅院大门就修建的雄伟壮观。难道这就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不同之处?
——释迦牟尼的遗愿
白岩寺为何在此修建?据史料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前,告诉弟子娑伽:“我入灭后,尔等往震旦(即中国)雾中光明山(即今大邑境内的雾中山主峰),山脉发源于昆仑,有七十二峰,为我授继之处,应严密护持,嗣后有圣者来居。”正如佛所授记,白岩寺地灵人杰,高僧辈出。东汉永平16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尊者驾临雾中山创建白岩寺。在印度发掘的《伏藏经》记载:“峨嵯二峰(雾中山主峰侧二峰)居七十二峰之尾,宛如惊龙,首尾相顾,峨嵯峰峦浑厚,气势祥和圆满,为佛陀修行示迹所到之处”。经藏传佛教各派诸多大德反复印证,地处雾中山峨嵯二峰下的白岩寺便是佛陀修行示迹所到之处。历史渊源如此深远而且厚重,似是其它寺庙所不及的。
——独特的地理景观与传说
观赏银杏的游人早已把白云寺前的平台堆满,满山遍野是黄绿相交的色彩。寺前的九子银杏树叶已经变成金黄,格外醒目壮观。
从山上向下俯视,白云山两旁的两座山峰如同座椅两边扶手,紧紧环抱着白岩寺,金碧辉煌的寺庙,依山势一层层稳稳地坐落于这神奇的座椅之中,地理位置堪称一绝。从一道小门直接向上,就是建在二层楼上的大雄宝殿、左侧是弥勒殿、右侧是文书殿。再沿一条垂直的石梯路登上山顶绝壁下,就可以见到一座小庙和一条长约450米的万泉石板小径。小庙紧贴峭壁,为白岩寺最高点,站在庙前平台上可观赏到白岩寺全景,是为纪念寺庙大活佛惟印上师所建。此时,惟印上师塑像正端坐在庙前,身披大红袈裟,俯瞰着山下,表情既庄严又慈祥,脚下的石壁上,刻着他的生平事迹,昭示着他为寺庙作出的巨大贡献。
万泉小径为内江人徐万泉筹资历时一年所建。许多干枯小枝条,立在崖下靠壁处,据说表示人的虔诚与祈福,特别是借此可以为支起树枝的成功者立起可能软弱的腰骨。一长串的大小石碑立在小径边,上面的佛教经文向人们传播着深厚的佛理思想,独特的碑林,显示着寺庙悠久的历史和荣耀。
而崖下的白岩洞(人称“龙洞”),传说每到冬季都从蛤蟆形的嘴里吐出热气,洞内清泉汨汨,夏凉秋爽,主洞高约3米,宽约7米,既有平地,也有窄道,3个岔洞,皆可通行。相传为清朝雍正皇帝之师海量禅师,在大成寺研习大成千佛经时,一次路过此地遭遇大雨,偶见洞出云气,随及水出,龙现身,忙用贝叶经板镇之,龙欲回,从后山破壁飞去,故后山西侧有龙拖漕之称,久而久之,乡人就称之为龙打沟(今称龙沟),将白岩洞改称为“龙洞”。人从洞口进去必须弯腰才行,洞内较黑,没有灯光照明。我去时,正碰上一个老外从洞内走出,不知其知其然否……;在孔雀明王殿之侧的半山岩下,还有一奇特小洞,长约2尺,宽约1尺,叫“漏米洞”。相传曾终日漏米,足够庙内僧人食用。人增亦足,人减也够,随人数增减而增减,一时传为神洞?;顾涤幸惶靶暮蜕?,妄想多得米钱,私凿漏米洞,洞从此不灵,停止漏米,现只是痕迹尚存。
悠久的历史传说让人着迷,再走到崖下斜坡上向四处眺望,阳光下的白岩寺显得神秘而多彩。左侧的罗汉洞如一条正在向上爬行的大蜈蚣,坡下的大白塔那高高的尖顶就像针尖刺向蓝天,正前方向山外飘逸着一条长长的绸带,那是我们进山的路。我和同行的驴友兼摄影师“小鬼”被这迷人的美景所倾倒,奔走着把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装进心里。一棵银杏树下,徘徊着3个年轻姑娘,一个身穿红衣的美眉站在树前,举着相机细细地拍摄着银杏树,美女加美景,构成一幅多么浪漫的画面,让人心旌荡漾。
万泉小径一直向上延伸到山脊上的一座小亭前才停下弯曲的脚步,而我的脚步则随着登山的人群继续向上攀登。一个太婆带着一条小狗从我身边走过,小狗欢快地在石板小路上奔跑着,全不顾两旁都是悬崖峭壁。一个年轻小伙子走在窄窄的山脊上,不时选拍着眼中的美景。小路延伸到山顶上一座小庙前,许多游人正在此休息。已是中午时分,6个青年男女围坐在一起,各自拿出一个红色的自加热方便饭盒开始午餐。同行的2个年轻女驴友则拿出自己带的保温桶,津津有味地吃起家里带来的稀饭。
穿过小庙,再往前行,就出了白岩寺的范围。只见在小路的左前方,静静地矗立着10多个大大小小呈正方形的活佛墓塔,尖尖的圆形塔顶直刺苍穹,塔身上覆盖着一层青苔,岁月已经久远,好像在述说着墓主人的荣辱一生。
而矗立在白岩峰顶上的莹华殿,还在向我们招手??上奔溆邢蓿怪屑〕冻?,我和其他驴友只好向莹华殿挥手作别。
——白岩寺“三绝”
白岩寺最值得看的,其实是寺内“三绝”:大白塔、罗汉洞、九子银杏。大白塔建在寺庙右侧,正方形,塔的顶部建有大小不一12个圆形塔尖,和泰国寺庙里的白塔基本相似,雄伟且壮观。罗汉洞建在一条长石梯两侧,500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彩色罗汉,各呈喜怒哀乐状,分别站立在250级石梯两旁长长的红色玻璃箱中。九棵高大的银杏兄弟,手拉着手,站在寺庙前的斜坡上,如同一排威武的勇士,紧紧守护着自己的主人。母树中已空,原树径围处可以摆下一张方,九棵银杏则像树母的九个儿子,牢牢地围护着自己的母亲。
灿烂的阳光透过它们身上披着的片片黄金甲,把无数金色祝福洒在游人身上,山风阵阵拂来,金叶飞舞,好一幅绝妙的山野画卷!
——未来的银杏之乡
白岩寺东邻崇州市街子、怀远镇,西接悦来镇,寺外 5个自然村在乡政府的指导下,如今已遍植银杏12000余亩。此时县里正在此地举办第二届银杏观赏节,力争在几年之内把金星乡打造成以银杏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小镇。
路过一间佛堂,堂中传来阵阵念经声,抬头寻去,只见一个年轻和尚正坐在窗下专心念藏经。也许我们的出现和话声影响了他的诵读,他抬头朝我们看了一眼,突然提高了诵读之声,那抑扬顿挫之声越过窗户,跨过房顶、飞上树梢,在山野间回荡着,久久萦绕在人们的耳畔。
围着白塔旁边的转经筒,我十分虔诚地转了三圈。转动着一个个经筒,也把自己美好的心愿融进了里边。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