瞠目结舌看王家大院
来源:作者:wubin时间:2014-04-02热度:0次
从平遥古城出来,我们有驱车去王家大院。大家还饶有兴趣谈论我们在平遥睡的土炕,还沉浸在平遥所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
本来是没有计划去王家大院的,大在平遥他们乔家大院这几日旅游的人很多,我们可不愿意往人堆里扎;再者我的朋友王谦谦本来就是来山西寻祖的,我也不能扫了他的兴,还是陪他到王家大院走走,包不准他的家族就来自这里。
于是乎,我们就这样站在王家大院前。平遥古城到王家大院35公里,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
瞬间,我们所有的人变得瞠目结舌。这是王家大院吗?这分明是一个城堡。这是王家大院吗?这分明是一个宫殿。这是王家大院吗?这分明是一个故宫,一个紫禁城。我也不相信,我是站在一个古代建起的家族大院前。虽然在此之前,我已经去了李家大院,到过几个古城,但我还是不敢相信这是存在现实中的一个家族院落。
王家大院,显足了几千年中国农民的广阔理想!
王家大院,号称“华夏民居第一宅”。就是一个地主,一个黄土高原上地主,能实现着样的鸿篇巨制。地盘二十五万平方米,九沟八堡十八巷,经历了多少代人,经过了多少年,才形成这样的场面。
惊叹总归于是惊叹,还是看看这个王家大院吧!
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所感叹说: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静升王氏祖籍琅琊,后西迁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族人王实由太原南迁至灵石县沟峪滩村。那个从太原来的王实,老实本分,耕种着田地卖着豆腐。公元1313年,王诚斋又率家族迁至静升村。繁衍子孙,成就了这样的王家大院。经过了680多年,经历了27代人的奋斗,形成了二十五万平方米的宏伟建筑。
在这里并没有看到家谱,并没有看到王家的详细介绍,王谦谦也没有归根认祖,这还是令他比较遗憾的。
王家大院的选址合理。一是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占据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背阴可以阻挡来自北面的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
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独到的眼光!来独到理解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
静升村九沟八堡十八巷,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座堡。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整个大院,隐藏着许多“王”字在里面。
这是黄土地上一个个农民朴实的愿望,并没有希望子孙做官!
房屋为梁柱式木结构,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如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雀替、坊头等处的木刻件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件,形式多样,做工极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其院落布局,虽大都为多进式院落,但样式多变,组合得体。
这完全适应黄土高原的建筑特点,只是在整体美感上增加润色了不少。
王家大院的匾额,也独具特色。在整个大院里,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其质料大多数为木材质,少数是砖石刻成。它们诗书气华,无一雷同,字数寥寥,意境悠远。不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气,还赋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韵。驻足品味,令人叫绝。其书写,有行书,有隶书,有篆体,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联、秋叶额、书卷额、折扇额;其内容,或颂德,或言志,或垂教。如“映奎”、“桂馨”,期盼科考顺利,出类拔萃;“观我”、“视履”,警示个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日瞻云”夸示谒见帝王之荣耀等等。这些形制不大的装饰品,仿佛无处不在的精灵,多少年来,默默地以不同的形态点缀在这古朴而堂皇的大院。
就是王家大院,有着严密的防卫功能,因为静升村的八座堡院本来就是抵御兵匪乱寇而修建的。典型的如高居台塬顶端的朝阳堡,堡院四周有近乎垂直的陡崖围绕,内部仅靠一条小路上下,防御特征十分突出。大院东西二堡更以高耸的城堡而显得气势恢宏,在村中如鹤立鸡群一般,将前面的里巷和背后的靠崖窑淹没殆尽。堡院四周的围墙高达十余米,宽阔的墙顶设有垛口和马面,可供往来巡查。厚重的堡门一旦关闭,整座堡子就成了一个森严的壁垒。我带着女儿在城墙上奔跑,尽情呼吸来自黄土高原故乡的气息。
我们四家人都玩得很尽兴,几个朋友都说这次对山西有了深刻的认识,都说下次还一起来。
还真是,王家归来不看院!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