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天堂(随笔五章)
齐凤池
一
画家刘全忠从家里拿来一盘DVD光盘,光盘里全是小提琴大师盛中国的小提琴独奏曲。我把它放在单放机里,从A面听到B面。
A面第一首曲子就是何占豪和陈刚谱写的《梁?!?,下面是《红太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接着是《海边诗音》、《苗岭的早晨》和《夏夜》。
我喜欢小提琴,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事。真正开始学习演奏小提琴,是和一位二把刀老师学习的。他没有教我爬,就教我跑了。我和他学习演奏的第一首曲,就是盛中国演奏的《红太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之后我又练习学了音乐小品《夏夜》。
我的小提琴演奏水平,用我父亲当年说过的一句话可以准确的概括:“拉屎嚼甜杆的味道”。老师说我不是拉小提琴的材料。从此,我就不学小提琴了,开始学习写诗歌。
虽然手是放下了小提琴,但我对小提琴发出的音质,总有一种藕断丝连的感觉。尤其是对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乐的痴迷程度,不但没减,反而增减了我的阅读量。西方音乐史话的阅读,使我对西方音乐的鉴赏和音乐理论掌握,有了明显的提升。
听中国小提琴大师的演奏的曲子,我也能听出个四五六,说出个六七八。
俞丽拿演奏的《梁祝》缠缠绵绵;
李传韵演奏的《梁?!菲嗔拱瘢?br/> 吕思清演奏的《梁?!犯咏榈谋局剩?br/> 盛中国演奏的《梁?!繁普媪舜岛蜕裨?。
我第一次听盛中国的演奏的《梁?!分?,我感觉听盛中国演奏的小提琴曲子,好像他的音乐是立体的。他的音质,好像有一根金属棍立着。
听吕思清演奏的《思乡曲》,我感觉马思聪谱写《思乡曲》真有一股叫人听了站不起来的感觉。心里好像有很多的苦水要诉说,但就是诉说不完的滋味。
听李传韵演奏这首曲子,就是哭得死去活来,也不会倒下。这也许就是小提琴家的演奏风格和音乐的魅力。
画家刘全忠从骨子里就喜欢音乐,《梁祝》,《江河水》,《二泉映月》,每个曲子他都能准确的哼哼下来。但他对音乐的内涵及如何鉴赏音乐还不够专业。
有一天,我们聆听完《梁祝》之后,谈了很多关于音乐的话题。我把《梁祝》的两个作曲家何占豪和陈刚创作的经过,以及上海女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演奏第一次演奏《梁祝》的传奇轶事讲给了他听,使他对《梁?!酚辛烁畹睦斫夂腿鲜?。
重温《梁祝》,我的眼前好像有两只蝴蝶在飞。于是,我拿起笔,一口气写下了一百多行的长诗,题目叫《听梁祝我的眼前有两只蝴蝶在飞》。画家刘全忠看了几遍,然后激情亢奋朗诵起来。
脆弱的花朵
比生命更容易摧残,
稚嫩的爱情,
提前脱落了花瓣,
枯黄了岁月的笑脸。
生命的回归,
飞入花的蕊房,
一朵花凋谢了,
疼痛了一个少年和一个春天!”
《梁?!废旅娴那?,就是音乐小品《夏夜》,听《夏夜》我的大脑里出现了许多恬静妩媚的画面。
《夏夜》的前奏,首先是悠悠长笛吹散天边一层薄薄的白云,盛中国操琴的手指,似乎捧出明晃晃的月亮一轮.一缕月光穿过眉眼般的柳叶,光的手指,弹响银质的琴弦。弯弯的小河边,站着一排婷婷玉立的绿柳,有一双如酥的小手,轻轻牵着柳树的小辫。
曲中的画面,出现一位用柳叶巧遮娇羞的姑娘。一对恋人,在柳树下谈论着盛夏的炎热和爱情的温暖。
皎洁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在琴弦上淌过,一对恋人的心情,在演奏家的弓上跳跃和弦。
抚琴的手指,终于揉出一缕夏夜的凉爽。
音乐画面开始更替,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的手里摇着一把夏天的蒲扇,同时,摇动出一个稚嫩天真的小小童年。
老奶奶蒲扇里的故事,比我的童年还大。夏虫伴着奶奶哼唱的歌谣传的遥远遥远......
演奏家的手指,忽然在弦上泛音,拔弦,一下波动了我情感的脉搏,我的心仿佛也在拨弦,泛音中回到了童年。
《夏夜》曲子的结尾部分,是一张巨大的竖琴弹奏出小河涓涓的水声。之后,是金属的小号,晃动着树梢,发出阵阵哗哗的风声。
圆号伴着宏亮的大鼓,带来一块乌云。月牙儿弯弯的笑眼,被飘来的一朵云遮在了幕后。
七八颗星,仍在天外眨动着眼神;两三点雨,滴落在奶奶的扇上。奶奶的故事,被雨点打湿了,柳树下的爱情,却依然很美很甜。
悠扬的小提琴,再次把月光从云缝移进窗花,走出窗花的语言很轻轻很甜,悠扬舒缓的旋律,重新拽出一弯新月。弯弯的月牙儿,定格在柳梢,定格在窗棂,定个在梦的边缘。
笑眯眯的月牙,看着树下的恋人,明亮的月光似乎惊动了山雀的眼睛。一只山雀起飞又落下,山雀叫醒山雀,山雀的小嘴轻易的啄响A弦。
一曲小提琴小品《夏夜》不知包含了多少恬静的画面和真实的情感。聆听《夏夜》,我情感律动,仿佛脉管里的血液也琴弦上流淌潺涓。
听盛中国演奏小品《夏夜》,我对音乐的语境,好像一下就丰满了诗歌的羽毛。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大师演奏出的神韵。大师在演奏中,不知不觉的就挑逗了诗人的情愫和情怀。
二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广东音乐作曲家,胡琴、扬琴演奏家吕文成,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他欣赏了西湖美丽的景色之后,触景生情,偶来灵感,音符的手指,弹拨心灵的琴弦,他即兴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好风光,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的曲调以清新、明快、悠扬、华美的旋律,描写了杭州西湖的胜景之一“平湖秋月”。一轮皎洁秋月,朗润着西湖迷人的幽静,秋夜西湖显得格外的平和静谧,晚风习习,素月幽静。一潭平静的湖水,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万里碧空,波光粼粼。青山、绿树、亭榭、楼阁,一切都朗润的月光享受洁净的洗礼和沐浴,月下的平湖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就像“烟笼寒水月笼纱”飘渺朦胧的意境。整个西湖就像是一个童话世界。
乐曲奏出诗一般的意境,呈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高胡、横笛、秦琴、扬琴、中阮和箫合奏出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曲家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乐曲开始,首先,由扬琴奏出清脆叮咚的水声,然后,横笛奏出朗月高照的恬静,接着秦琴的弦上有一缕清风温柔的走动,随后,优美高昂清澈明亮的高胡在平静的平湖上流动。高胡圆润舒适的滑音,从天空飘到湖面,之后再从湖面袅上树梢和朗朗月空。
甜美、宁静、安逸、平和的《平湖秋月》,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听着这首乐曲,我马上就想到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按航彼F剑I厦髟鹿渤鄙?。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优美宜人恬淡的月色美景,就在一首乐曲中呈现完美浮现童话和仙境。
吕文成不仅是高胡大师,还是扬琴高手。他首创演奏高胡,采用两腿夹琴筒的演奏方法,这种创新的演奏方法不但丰富了高胡的艺术翅膀,丰满了广东音乐的漂亮的艺术羽毛。
吕文成在借鉴吸收各种民族音乐的技巧的同时,还将它们融入广东音乐中。
吕文成还是一位出色的演唱家,他唱的粤剧行腔自如,吐字清晰,圆润悠扬,饮誉艺坛,深受好评。
吕文成一生创作了两百多首音乐作品,其中不少广东音乐曲调成为百听不厌、脍炙人口、流传不衰的佳作。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其中有写景抒情的《平湖秋月》、《渔歌晚唱》等等。他的创作,结构严谨,曲调清新,旋律优美流畅,委婉动听,节奏生动活泼,热情奔放,富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凭临湖水,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感西湖的浩淼,洗涤烦躁的心境,是她的神韵所在。西湖是个广大的立体山水景色,有景在城中立,人在画里游的美誉,游客不论站在那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副素雅的水墨江南图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古今皆有赞叹平湖秋月的诗词传世,也有平湖秋月的相关乐曲。
作为西湖十景中的一景,从南宋时起,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所描写的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平湖秋月》是一曲旋律委婉、节奏多变的乐章,既饱含江南音乐华丽明亮的韵致,又采用岭南音乐行云流水的走指及圆润的长弓和弹性的短弓,形象地绘出他在杭州西湖所感受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幽美境界。
1932年,吕文成到香港定居,为的是远离日本人??拐街?,吕文成写了《泣长城》、《恨东皇》、《樱花落》一批抗敌乐曲,同时还演唱《送征人》、《台儿庄之战》等抗日粤曲,表现出他爱国的情怀。但过了十年,香港也沦陷了。吕文成便去香港、广州、澳门及一些小地方表演粤曲与广东音乐,那时他常奏一些感情深烈的乐曲,如《齐破阵》、《凯旋》、《岐山凤》等,哪怕奏《饿马摇铃》,也以快节奏含蓄地激励人们的抗敌情绪。
爱国、爱乡的情怀一直支持着吕文成,1944年,他第一次回到广东中山石岐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被人称为“精神音乐”。
1947年,吕文成带着女儿吕红再回石岐,与当地“白虹”音乐社在“洪园茶厅”共演5天。最后一次回石岐是1951年,也是与“白虹”合演,然后再转到小榄、大冲、港口、三乡等地演出。在三乡,他还留下一段感人的事:那儿有一个群众乐社叫“小雅山房”,建于清道光年间,规模相当大,曾在1935年应邀赴港参加英皇银禧大典的巡游。那200多人的队伍中人人各显身手,结果获了冠军奖。那次吕文成跟着小雅山房的锣鼓柜走了两天,十分感动。与尹自重等人送了一个大铜锣以及一面绣着“一聆雅奏”四字的大旗给“小雅山房”。所以当吕文成到三乡,“小雅山房”在龙门茶楼负责接待,还向吕文成赠锦旗。吕文成则向他们赠线装琴谱,勉励他们不要让艺术失传。
1973年,正是文革之中,吕文成曾随香港文艺界访问团到过广州。那年75岁的吕文成还提出要为中国写几首曲。虽然这个任务后来未见完成,但他关心祖国之心是人人可以感受到的。1981年,吕文成以83岁的高龄在香港去世。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特别是1964年他在一篇文章中的话:“希望他们(指青年一代)记得自己是中华儿女,对中国各地方性的乐曲艺术多注意、多欣赏、多发掘其中的优点,这是吕文成对国乐前途的一个期望。”
1981年8月22日,我国著名作曲家演奏家吕文成因年高体弱,积劳成疾,在香港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三
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我最喜欢二胡。因为二胡的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厚实,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效果。我把二胡的两根弦比作,里弦是黄河,外弦是长江。一根是民族精神,一根是民族文化。二胡是弦乐中最普遍,最富中国气质和韵味的抒情圣手。
二胡最早叫奚琴。奚琴因出自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自明末以后,拉弦乐器的崛起,二胡也就成为音乐活动中的主奏乐器了。
如今,二胡演奏的技巧已相当高超,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如弓法有快弓、跳弓、顿弓。指法有揉弦、泛音、滑音、拔弦等等。但在传统的音乐体系中,二胡的地位还是很低的,它主要用来伴奏,很少作正规的独奏。原因是我国专为二胡写的独奏曲的音乐家很少。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蒋风之,阿炳,黄?;澈团葑嗉毅苫莘抑铝τ诿褡迤骼侄难芯?、改进和创造,他们吸收了小提琴的一些技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独奏的地位,并进入大雅之堂。
我学的二胡揉弦法就是学的闵式揉弦法。闵式揉弦法和一般演奏家是不一样的。她是用腕子带动手指揉弦的,揉出的声音是滚动的,就像手里滚动着一个玻璃球。但这种揉弦法是不好学的,手指上必须要有功夫。我练习闵式揉弦法时,经常在自己的手臂上练习,这种练习方法已经成了习惯,不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只要是没事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在手臂上练习揉弦,时间久了这种揉弦法就掌握娴熟了。拉起二胡揉出的音色就特别美,听起来也特别舒服。尤其是拉《江河水》的悲调,听起来更加悲壮凄凉。学会了闵式揉弦我能揉出了《江河水》的大悲,《汉宫秋月》的凄婉,《病中吟》的内心疼痛,《空山鸟语》的幽静空灵和《二泉映月》的灵性。我的四个手指在二胡的音域三个八度之间灵动。低音区揉出浑厚扎实、沉着有力;中音区揉出明亮饱满,富有华彩。这两个音区是二胡最常用的音域,其演奏的强弱幅度大,风格性强,表情最为丰富,尤其适合于演奏优美如歌的旋律。像《赛马》曲子的欢畅,其效果极为动人。
我是上个世纪70年代学习二胡的,当时家里没钱给我买二胡,我是借了邻居张大爷家的一把二胡练习的。我借的那把二胡音色非常优美、柔和、圆润、厚实,独奏《赛马》和《江河水》具有温婉细腻缠绵的抒情效果。那把二胡在当时的价格是50块钱。当时我父亲每月的工资才63元。我家七口人吃饭还不够,哪有钱给我买二胡呀。所以,我借了张大爷家的二胡之后就一直不想再还。再说张大爷家也没人玩,老两口就将它挂在墙上。我听张大爷说,那把二胡是他的儿子活着时候买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天津南开大学教书,后来突发心脏病死在了学校的宿舍里。老人把儿子的骨灰从天津抱回来就放在了厢房里,那把二胡就挂在骨灰盒的上面。再后来,老两口把儿子的骨灰埋在了公墓,他们也不想再看到儿子的那把二胡了。听说我喜欢二胡,家里又买不起,所以张大爷就不要了??上前讯?,在唐山大地震中砸坏了。从此,我也就没有摸过二胡了。虽然几十年不拉二胡了,但我对二胡的喜爱,一直没有削弱。由于我学的是闵惠芬揉弦法,所以对闵惠芬大师有了很深的了解和认识。
闵惠芬是江苏宜兴人,8岁就和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2岁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直至1969年上海音乐学院毕业。闵惠芬在王乙、陆修棠等教授精心培育下,1963年获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后随中国艺术团赴美、法、加拿大等国演出,在国际乐坛上获一致好评,有“世界伟大弦乐演奏家之一”的盛誉。闵惠芬的演奏充满激情,音容兼备,对乐曲深入开掘内涵,加以细腻的艺术处理,琴声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逗楹魈馑嫦肭肥倾苫莘掖醋鞯?,她的琴声时而细如游丝,时而清亮激越,她与青年扬琴演奏家王珑女士的配合天衣无缝,出神入化地表现了二胡这一国乐精粹的无比魅力。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评价说:“拉出了人间的悲伤,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闵惠芬就是让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伏案恸哭的人。当《江河水》的最后一个音符飘出琴弓时,鸦雀无声的现场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一把二胡,把听众带进了千年前的场景,让人得到文学和音乐上的双重享受。
《江河水》是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黄海怀根据东北民歌《江河水》改编为二胡独奏曲。它从另一个侧面演绎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新婚刚过,丈夫就被抓去做劳役,一去几年不归??闪呐泳龆ㄈデЮ镅胺颍稍诼飞嫌龅交乩吹娜?,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她悲痛欲绝,来到数里相送,与丈夫分别的河边失声痛哭……知道故事的人相对少些,但并不影响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领会和感受。
《江河水》凄婉的旋律与独特的节奏,生动地刻画出悲剧性的音乐形象,带给人悲剧美的情感体验。所不同的是,在一代一代后人的心灵期待中,孟姜女的故事有了一个相对满意的结局——孟姜女哭倒了长城八百里,还留下了让后人凭吊不已的望夫石。而《江河水》,则只是一个弱女子望着逝去的江河水无助而凄惨的哭泣,似乎那淘淘的江河水就是她倾泄不止的眼泪。
《江河水》不是《高山流水》那样带有描述性的音乐,也不是《二泉映月》那样带有叙述特点的音乐,而它完全是宣泄性的。一般而言,人心里有了痛苦情绪,宣泄了、倾诉了,心情就会好些,老百姓的话说:“哭完了,心里就好受点儿?!钡督铀返男梗切构蟾跗嗔刮拗?。这是一个未经后人加工的故事,还没有赋予这弱女子的哭声以任何“回报”。孟姜女的故事,让后人一提到她,就会想到她哭倒了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于是人们心中的某种“空虚”得到了弥补或安慰。而《江河水》中的弱女子,在失去丈夫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后,呈现给人们的只有掩抑不住的悲愤和绝望。
《江河水》乐曲的结尾,不是女主人公哭过之后精神得到片刻的解脱,是哭累了,是泪水哭干了。乐曲结束了,故事无法完结,给人们留下的是对她以后生活的担忧。这就是《江河水》震撼人心的地方。
1981年年末,闵惠芬不幸患了癌症??杉崆康乃晔质鹾?,摇摇晃晃地走入民间,听城隍庙九曲桥茶楼上江南丝竹高手的演奏,从中吸取营养。她还去上海音乐学院听教授讲《现代音乐史》、《欧洲古典音乐史》。她躺在病床上,与瞿春泉一起创作了讴歌美丽生命的二胡曲《音诗──心曲》,并荣获第12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创作二等奖。那时,闵惠芬还曾在四川重庆嘉陵江畔住了半年。川江号子的声音渗进她的心里,融入她对民乐的思索之中?!拔叶呙刻於蓟匦藕缆醯拇ń抛?,我产生了一个愿望,要把充满豪情的川江号子用二胡演奏出来?!彼男脑缸钪帐迪?,与成都作曲家杨宝智合作的二胡协奏曲《川江》诞生。
?。保梗福改赉苫莘一裰泄牧浞⒌摹暗乱账啊币帐跫夜馊俪坪?,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她不仅凭借精湛的技艺打动观众,更以超群的奉献精神赢得广泛的尊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她在音乐会谢幕后说:“古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我虽比不上俞伯牙,却能迈开双脚去遇天下知音!”
如今,闵惠芬已经退休,可她“退而不休”。即退休之后,她用二胡独奏的一技之长,让中国民族音乐飞出国门,飞向世界。
二胡已经伴随着闵惠芬大师走过了近七十年的岁月。她所有的快乐与悲伤,辉煌与坎坷系在了弓弦之上,在她演奏的每一首经典曲目背后,都埋藏着一段深深的往事。
两根弦上有文化,两根弦上有灵魂。
四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最重要的不是一生创作多少部歌剧,写出多少部交响乐,关键是能让听众记住多少个音符,这是最重要的。
尽管法国作曲家马思奈一生写了很多部歌剧,但人们能记住的,只有歌剧《泰伊斯》中的一段间奏曲《沉思》。其实,有了这一段间奏乐,就已经奠定了马思奈在世界乐坛的地位。
台湾诗人余光中写了很多思乡的诗歌,但世界华人能记住,会背诵的只有他的《乡愁》。一首《乡愁》揪得华人心痛一辈子。
流落到美国的中国著名作曲家马思聪,他把一生的泪水和思念,都揉进在疼痛的思乡音符里,一首《思乡曲》就是他疼痛病根。
马思聪生前说过:“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
1987年3月,马思聪感冒住院,转为肺炎并引发心脏病。5月20日,手术失败,在美国费城宾州医院冰冷的手术床上,中国一代音乐巨子马思聪,与世长辞。终年76岁。
周总理生前曾说过一句话:“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
1967年1月15日夜晚,马思聪携带着他那把至爱的小提琴,与妻子、子女离开了他的祖国。
马思聪说道:我个人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
在《思乡曲》完成了整整30年之后,马思聪也成为了思乡之人。
乡愁哀怨,使得马思聪在异国的日子里,谱就了《李白诗六首》、《唐诗八首》等作品。其中一首就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甭硭即辖约河屑夷压榈谋剐那?,借用古诗名句演绎得分外真切。
1980年6月,马思聪胞弟夫妇应中国文化部邀请,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独奏音乐会。
1985年是中央音乐学院建校35周年纪念日,马思聪写下“礼能节众,乐能和众”的题词,送递北京。他没有回来。
在费城家居的客厅,马思聪和夫人王慕理共同聆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即《命运交响乐》,马思聪失声痛哭起来。
身在美国的马思聪深居简出。两房一厅的家居,墙上挂着齐白石、张大千的字画,阳台上摆着的花草盆景,使用的台布、沙发巾、床单和被面,都是从唐人街买回来的中国货。
前几年的春节晚会上,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演奏《思乡曲》,听着吕思清的演奏,使我情不自禁的想到已故三十多年的中国著名作曲家马思聪。
听着《思乡曲》我的心里开始酸楚起来,眼睛湿润起来。马思聪这首小提琴曲,好像把音符写在了世界华人的心上。而吕思清的手指,在琴弦上行走,一下又踩痛了世界华人的脉管和神经。
马思聪,曲子的主题直刺海峡两岸人们疼痛的根部??梢运怠端枷缜钒讶嗣撬枷绲那楦斜泶锏昧芾炀≈?,让人听了就心酸,泪水就泉水般地往外涌。
《思乡曲》悠扬凄婉,缠绵舒缓,听它总感觉不解渴。听了使人啜泣,不能放声痛哭。这就是《思乡曲》的美妙之处。其实,一首好的音乐不在长短,只要它已经接近了天籁就足够了。因为音乐不属于歌词,它只属于旋律。我说,全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播放贝多芬的作品。而《思乡曲》每时每刻都在黄皮肤的华夏儿女心灵里萦绕著。
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坐窗前,将音乐的音量放低点,放到一个人听到为止。然后我仰望天空,看着那轮圆圆的月亮遐想。于是,音乐的意境和画面就浮在眼前……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是中南海???。国家领导人宴请国宾,常请马思聪即席演奏。一次,周恩来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打趣道: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而我们俩就没学到。意气风发的年代,意气风发的马思聪,为中央音乐学院校报题词:诚心诚意做一条孺子的好牛。
1950年,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儿童歌曲传唱全国,经团中央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亿万中国少年儿童唱着这首歌长大。
1952年,马思聪“隔墙听音”,录取15岁的林耀基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学习。两年后,录取13岁的盛中国进校,并亲自点派两人赴苏联深造。
1955年,马思聪赴波兰,担任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委。中国派出的选手傅聪同行。十多天相处,马思聪给予傅聪“改进意见”。国际比赛众星璀璨,傅聪脱颖而出,夺得最高的“马茹卡舞曲奖”。
1958年,马思聪任柴可夫斯基钢琴和小提琴国际比赛评委,携弟子刘诗昆到莫斯科。赛前,马思聪对刘诗昆说:手指触键要更短促、更有力,“锤子击钟后不立刻离开就把音捂死了,音会发闷”。在比赛中,刘诗昆获得第二名。
然而,马思聪也渐感困惑和沉重。上海音乐学院的年轻学子,撰文对某交响作品进行探讨,被打成“反党右派小集团”,押送至北大荒劳改;并号召对贺绿汀展开“深刻揭发和尖锐批判”。随着一个又一个的运动,音乐界宽松自由的氛围,渐被横扫殆尽。马思聪自己也受到批判:引导学生只专不红,要把中央音乐学院办成巴黎音乐学院。“拔白旗”的文字中甚至出现了这样字眼:马思聪演奏舒伯特的《圣母颂》,是将听众引入教堂,引到神像脚下。
1966年5月,一个星期天,一学生神色慌张地来到马思聪院长家中,他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习小提琴是迷恋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他不能再跟老师学琴了。
6月,马思聪受到急进学生高呼着口号的狂暴围攻: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马思聪,打倒吸血鬼马思聪。学生们给马思聪一大捆书写好的大字报,命令他张贴在家中,认真阅读,触及灵魂。
马思聪目瞪口呆,一动不动,一切似在恶梦之中。
马思聪被关进“社会主义学院”,那里有学院党委书记、各系主任,还有北京艺术院校、电影院校、文艺界权威和知名人士,计500多人。在军管人员的监督下,他们读报、讨论,书写批判自己和揭发同榻朋友的“反党言行”。
鲁大铮为筹建马思聪艺术博物馆,曾与马氏后人多次接触,对于那个年代,他笔下这样记录:
8月一天,马思聪被押上卡车,回到音乐学院。下车的马思聪脚跟尚未站稳,一桶浆糊倒在他的头上,一些人往他的身上贴大字报,把一顶写着“牛鬼蛇神”的高帽子戴到他的头上。马思聪脖子上挂着两块硬纸板,一块上写着“资产阶级音乐权威马思聪”,另一块上写着“吸血鬼”。学生们让马思聪手拿一只破搪瓷盆作为“丧钟”,边敲边走,说这是“敲响了资产阶级的丧钟”。
在任何时候,只要红卫兵“高兴”,就可以命令马思聪他们低头,叫他们在地上爬行。
一次,一个红卫兵拿着一把尖刀,对着马思聪吼叫:你要老实交代问题,要不然就拿刀子捅了你。
一日,马思聪在草地上拔草,一造反派走过来,粗暴地指着马思聪呵斥:你还配拔草,你姓马,只配吃草。
马思聪的家,红卫兵把写有打倒马思聪的大标语,贴满门窗和围墙,大门口只留下一个一米高的洞口。并且责令马思聪夫人王慕理,每天打扫街道,每天写一份揭发马思聪的罪行材料,“如不老实,死路一条”。
当妻子王慕理无法承受这等威胁和惊吓,与儿子、女儿逃离北京,开始流浪生涯的时候,马思聪在偷偷地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沨:“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马思聪的心“头”是有个底的,那就是:只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的节目开始曲还是《思乡曲》,他马思聪就还没有被坚决打倒、没有被彻底否定,就还有希望,还有盼头,他就还是“人民内部矛盾”,还能演奏自己心爱的小提琴;理由明确而简单:因为“中央”还在使用他的“声音”。
1966年11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开始曲,停止播放《思乡曲》,改为陕北信天游民歌《东方红》。马思聪顿时陷入万念俱灰的境地。
1966年年末,马思聪小女儿马瑞雪“潜回”北京,见到满头灰发的憔悴父亲。女儿把“准备”到香港避风养病的计划和盘托出,马思聪即刻拒绝。马思聪回答:他一生坦荡,无愧于世,不走此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争执,女儿改换说法,先回广州市,再到南海县,休息养病,观望形势。身心处于极度疲惫和失望中的马思聪,终于同意了,“走吧”。
这一走,就成了马思聪一生思念家乡疼痛根源。
2007年12月14日,马思聪异国辞世20年后,骨灰归葬广州。
马思聪的尸骨安葬祖国,使我想到波兰作曲家肖邦临终时说的一句话,我可以把身体葬在法国,头一定安葬在我的祖国。马思聪的骨灰回到祖国,从此,他一生的思念和疼痛,终于有了归宿和解脱。
五
我读过一首诗歌《缠绵往事》,作者是谁已不重要,但我读懂了诗歌的内容?!挂丫了?柔柔的琴弦在缓缓地诉说/勾起我悠悠的曾经时光/那是一份珍藏心底/总想回忆又生怕触及的/暖暖的隐隐的疼/思绪如烟似雾乘风而来随风而逝/其实我也知道很多的开始/在它的开始就注定了结局/但我不明白/我用丝丝柔肠编织的梦幻/留下的却是无尽的忧伤/岁月在我额头无情地流淌/你依稀的身影/如同天边的星星/在我的脑海里飘移/清晰了又模糊模糊了再清晰/每个昼夜不知道有多少个轮回/往事缱绻缠绵/好似没有伴侣的咖啡/在那淡淡的苦涩的尽头/燃烧的是烈烈的甘醇/原以为短暂的缠绵早已被尘封/哪知道她经不起丝毫的触碰?!?br/> 这首诗如泣如诉缠缠绵绵地解读了大提琴曲《缠绵往事》的内涵。然而,我始终认为,再好的诗歌也解释不清音乐的本质和内涵。
我一直认为,音乐她只属于旋律,永远也不属于歌词。歌词再好也解释不清音乐的真谛。尽管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的诗歌。诗歌是有字的音乐,而音乐是无字的诗歌。因此,我认为诗歌和歌词与音乐总有一段神秘看的见又挨得很近距离和尺度。而诗歌与歌词又总有一种想贴近音符的感觉。
《缠绵往事》这首的大提琴曲是谁作的我也不清楚。据说这首大提琴曲就隐藏在神秘园的第四辑中,它的别名叫《静默之声》。这首大提琴曲我听了无数次,每次听,心里总有一种神秘的幻觉和深邃的意境。那舒缓而绵长的琴音一直在耳畔萦绕,听着这种缠绵的旋律,我的眼前仿佛出现蔚蓝的大海,在海风温柔的吹动下,波浪缓慢而悠长地推向岸边,向人们的心灵深处涌动。
我坐在沙发上,在暗淡紫红的灯光下,头靠沙发闭着双眼,静静聆听着杰奎琳的手指在弦上行走的声音和神韵。那种舒缓缠绵的旋律,仿佛就我在的心底荡起微波涟漪。我的心仿佛在空旷的世界里游荡旖旎。我的心飞翔在天上,鸟瞰人间烟火,不知不觉眼中噙含着泪滴。
这时,我忽然想起音乐界有一种传言,说是最杰出的音乐家往往命不长。这句话好像就是针对杰奎琳说的。然而更加巧合的是,法国作曲家、大提琴家奥芬巴赫的《杰奎琳之泪》,竟在百年之后和一个也叫杰奎琳的英国大提琴才女相遇了。
我想当杰奎琳•杜普蕾在演奏这首与她同名《杰奎琳之泪》时,或许她的心也在淌泪,否则,她的琴声绝对不会奏出令人心灵难以自拔地深“陷”。
我想杰奎琳•杜普蕾的音乐生涯,不仅是用手指演绎技艺,而是用生命和灵魂演奏天籁和天堂之音。
在杰奎琳•杜普蕾四十二年短暂辉煌的音乐历程中,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斯塔克第一次听她演奏《杰奎琳之泪》时就说:“象她这样把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都投入到大提琴里去演奏,恐怕根本就活不长?!绷钊四岩灾眯诺氖?,这句话仿佛成了上帝和先知的预言。
杰奎琳•杜普蕾一九四五年出生在英国一个充满音乐的家庭。当她四岁时,听到收音机里大提琴的声音,就要求家里给她买那样的乐器,从此,展开了杜普蕾与大提琴之间的不解之缘。五岁时,她开始在学校学琴。一九五六年,十一岁时,嬴得了大奖,成为全英国最受瞩目的演奏家.
一九六五年,由杜普蕾担任大提琴,巴毕罗里指挥伦敦交响管弦乐团,演出英国作曲家艾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这场音乐对杜普蕾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杜普蕾在演奏舞台上的地位。钢琴家顾尔德曾经说过,杜普蕾的艾尔加协奏曲,呈现了无限的悸动与热情。后来她第一次听到那张与巴毕罗里合作的录音时,曾吃惊的说道:“这并不是我想表达的!”她到底想表达什麼?我们永远无法得知。
很多人都喜欢听杜普蕾演奏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协奏曲,大提琴在管弦乐衬托下,她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斑斓的神秘意境里。她充满朝气,又不失女性的细腻,也不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情感演出,从她手指尖的传递出来的琴音,让人完完全全地被她的热情与音乐诠释所感染。杜普蕾诠释艾尔加的E小调协奏曲无人能出其右,直到现在,据说华人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稍许企及她的境界,但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一九六七年,她和钢琴家巴伦波因结婚.杜普蕾和巴伦波因共谱恋曲,为古典乐坛留下佳话。他们不论在生活或是音乐上,彼此都是最佳的伴侣。他们合作演出,很多人说是奇妙的一对。
一九七0年杰奎琳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从此因病告别音乐舞台。杰奎琳•杜普蕾一生中拥有三把名琴,其中一把是现代制作师的作品,两把则是史特拉第瓦里古琴,其中戴维朵夫如今则为马友友所有。马友友曾经说过:"这把戴维朵夫对我而言,他是我演奏过最好的乐器,我真的相信这把琴是有灵魂的,而且也具有想像力。"1987年十月十九日,杰奎琳•杜普蕾在伦敦家中逝世,享年四十二岁。老舍先生说,爱什么就死在什么上。
英年早逝的杰奎琳•杜普蕾,用一把枣红色大提琴给我们留下太多的缠绵往事,聆听那如泣如诉缠绵琴声,仿佛使人在缠绵往事中深沉流露出思念的情感。琴音婉约,旋律缠绵,如清清的溪流流淌记忆的边缘.听着听着,潮湿的音乐就会打湿疼痛的面颜。
齐凤池,男,河北作协会员,中国煤矿作协理事,专栏作家。河北河间人。现生活在唐山。国内外报刊开设美术评论,音乐随笔,旅游随笔和饮食文化随笔专栏。作品在《诗刊》、《诗林》、《星星诗刊》、《三联生活周刊》、《读者》、《阳光》杂志、《美术报》、《中国煤炭报》、《辽沈晚报》、《内蒙古晨报》、《河北青年报》、《周口晚报》、《唐山晚报》《音乐周报》、《华商报》。美国《品》杂志、《世界华人周刊》、《亚美时报》《华星报》、《明报》、《星岛日报》加拿大《大华商报》、《都市报》、《信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百万字。著作饮食随笔集《饮食故事》。
曾获孙犁文学奖,首届中国徐志摩微诗歌大赛奖,河北省第一届散文奖,全国煤炭乌金奖,中国梦.劳动美全国职工诗词大赛一等奖等等.
河北省唐山开滦荆各庄矿业公司党建部063026
邮箱:qfch57@163.com
手机:15833586291
QQ:41913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