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麻池古寨
来源:作者:熊永树时间:2014-05-15热度:0次
鲜花盛开的五月,我故地重游,走进麻池古寨。
过庄溪,沿盘山公路直上,翻越沙子岭,眼前景色倏地变得葱茏,不时有参天古树从眼前掠过,沟谷稻田里,禾苗泛青,绿色荡漾,成群的白鹤在稻田上空嘻戏翻飞,发出欢快的叫声,坡上山花烂漫,姹紫嫣红,阵阵香气随着山风扑面而来,水泥路在林荫下蜿蜒前伸,汽车在温润的路面上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越来越近了,青瓦白墙的建筑,在下午的阳光中,慢慢透了出来。到了,久违的麻池古寨!
下得车来,麻池苏区管委会的赵书记已等候多时。 我和赵书记是老朋友了,1984年7月我从宜昌农校毕业,就分配到麻池工作。那时麻池是乡政府(当时称区公所)机关所在地,坐班车到麻池三叉路口就到了终点站,三条土路交汇于此,一条向西通向响石,一条向南经过乡政府后,往山上爬向璞岭,沿三叉路分布有教育组、麻池中学、林业站、电管站、邮局、供销社、食品、卫生院等大大小小的单位和零星的几家旅馆,房屋大都低矮陈旧,不时有拖拉机“突突”地从三叉路口经过,卷起一圈圈黑烟和尘土,久久不愿散去,这是小小麻池最热闹的地方。当时正在修建麻池集镇环城公路,本来人口不多的街上,闹哄哄的,路上到处是泥巴,人踩车轧,脏兮兮的。我在麻池整整工作了13年,直到1996年离开,麻池街上变化并不大,依旧是三条交汇的土路,间或做起了几栋新房,参差不齐,蒙着尘土,给人一种零乱、灰旧的感觉。这次到来,全然变了模样,整齐干净的街道,清瓦白墙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清新、自然,使人眼前一亮,焕然一新。
麻池有一古堰,因人们常在堰中泡麻而得名。麻池集镇中心地带,有一座天王寺,供奉“风、调、雨、顺”四大天王神像,据长阳县志记载,是明万历二十二年,善人李普如居士所建,距今已400多年。1929年至1931年贺龙元帅曾四到麻池,播下革命的种子。1929年7月9日在麻池举行了著名的“西湾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1931年2月24日在麻池召开长阳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长阳第二届苏维埃县政府,政府机关设麻池,现存有中共长阳委会、长阳苏维埃县政府、长阳县军事委员会、长阳县警备大队、长阳县妇女委员会等旧址,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保存最完好的苏区革命遗址群。印象比较深的是,我在麻池乡政府曾担任三年宣传委员,分管文化、文物管理工作。当时的文化站就设在苏维埃县政府旧址里,这是一座兼具徽派风格的清代土家民居建筑,已有200多年历史。由于年久失修,房屋经常漏雨,里面的一些重要文物不断损坏,后来甚至部分房屋发生了坍塌,其状惨不忍睹。当时的文化站长老杨,多次向我求助,说到动情时,甚至流下了眼泪,他激动地说:“再不想办法抢救,这些宝贵的革命遗址终就要毁于一旦,我们愧对先烈?。 钡笔背苑苟祭?,哪有钱来?;に涨芍纺?!再说,领导有钱也要用在“刀刃”上,这些苏区旧址真正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只能任它一天天的朽坏下去,爱莫能助!
老友相见,赵书记显得特别高兴。他热情地向我介绍说,2001年,麻池乡并入都镇湾镇后,专门设立了麻池苏区管委会,是副科级单位。2009年,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把麻池苏区旧址全部进行了整修,乡政府门前的堰塘也填埋改建成苏区广场。只见青石铺就的宽敞整洁的广场广中央立有一块巨大温润的清江石,上面书有“麻池古寨”四个红色大字,遒劲有力。赵书记指着“麻池古寨”四个大字自豪地对我们说,这是县委书记亲自给命的名。他说,苏区旧址整修工程完工后,麻池被正式定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几年,伴随着苏区交通条件的改善,清江画廊5A景区成功创建,麻池已成为全县最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纳入清江画廊旅游线路,目前正在创建4A级旅游景区,每当节假日,来此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夕阳西下,三三两两的居民便聚集到广场,跳舞唱歌,成为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几乎天天如此,也不知大伙哪来的这么大的高兴劲。
在活泼可爱的苏区讲解员小李姑娘的引领下,我们悉数参观了长阳苏维埃县政府、中共长阳县委会、长阳县军事委员会、长阳县妇女委员会、长阳县警备大队等革命遗址。过去破旧不堪的房屋全部按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整修完好,给人庄重、整洁、肃然的感觉,室内设施全是古旧的模样,陈列有战争时期留下的各种文物,斑驳中透出沉重,墙上还配有讲解文字和图片,浏览中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苏维埃县政府院墙上复原的“打倒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的标语格外醒目,使人燃烧出豪迈的激情;院墙外高大的银杏树上,贺龙元帅拴马的铁环依稀可辨,令人肃然起敬;还有那陈列的大刀、长矛、来福枪、花栗树炮,把我又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耳边仿佛又响起那首耳熟能祥的《麻池赤卫队歌》:赤卫队,胆量足/来福枪,药葫芦/消灭豪绅和团匪/好比快刀切萝卜。
太阳就要下山了,落日如血。我们启程回望,古寨沐浴在晚霞中,安祥、静谧,像是在向我们诉说着古寨的沧桑。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熊永树)
(二0一四年五月十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