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延安窑洞情思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4-06-09热度:0

    我曾先后三次到过革命圣地延安,凭吊巍巍宝塔山,极目清清延河水。在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的窑洞内外久久流连,从洞内的文物和洞外的建筑以及山水草木中,几度追寻风云历史和伟人足迹,那一处处革命遗址像滚烫的烙铁,在我心里打上了与前不同的深深烙印。 
    延安的窑洞与北方的窑洞一样,多依山就势坐北朝南,人工凿挖而成,或直接粉刷、或砖石拱砌,冬暖夏凉,宜人居住。不同的是,延安窑洞有幸承载了中国革命那一特殊阶段的风云历史,因而变得格外沧桑厚重。
    从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延安这座西北小城和它的窑洞与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携手并肩10个春夏秋冬。这里的每一寸黄土地无不渗透着革命战士的汗水甚至鲜血;这里的每一方碧水无不折射出开国领袖们的呕心沥血和运筹帷幄;这里的每一家老百姓无不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送子参军和戮力支前;这里的每一次战略部署和军事行动无不备受世界的极大关注;这里的每一孔窑洞无不珍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国民党政府曾将这里作为“政治特区”,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进攻,意欲扼杀延安这座革命大本营。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延水斩不断,血洗旗更红。延安这座红色城堡始终像巍巍宝塔屹立不倒,窑洞里的灯光火种经久不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势若燎原之火,抗日救国的队伍日益壮大,延安成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多少志士仁人用浴血奋斗在黄土窑洞里留下了历久弥新的延安精神。
    埃德加•斯诺寻着红色的踪迹越洋而来,在窑洞内外与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促膝而谈,凝成了震惊西方世界的传世之作《西行漫记》;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慕名而来,毛泽东与她在杨家岭窑洞门前的石桌边侃侃而谈,留下了“纸老虎”的经典比喻;陈嘉庚、梁漱溟等民主人士到了延安之后,住过窑洞,用罢粗茶淡饭,见人睹物,深深折服毛泽东的文韬武略;就连美国军事观察团的大多数成员也都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而对土窑洞心生爱慕,把中国的希望寄予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队伍和革命根据地---延安身上。
    是啊,地偏西北,贫穷荒凉,窑洞而居,粗米为粮,土枪土炮,土生土长。结束长征后的红军之所以能够扎根陕北,与老百姓用血肉共筑抗日救国的长城,迎来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不单是共产党的革命的主张深得民心,更重要的是老百姓从栖身窑洞的革命战士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明天和希望!
    曾记得,延安窑洞里,毛主席在油灯下挥笔写下一篇篇指导革命和战争的光辉著作,曾记得,王家坪的窑洞前,毛泽东亲送爱子岸英到当地农村锻炼劳动的场景,曾记得,枣园《为人民服务》讲台上,毛泽东对一个普通战士的无限追思,曾记得,清凉山的窑洞里,新华广播电台那永不消逝的电波,越过千山万水向全世界发出的铿锵誓言,曾记得,小沟坪的土窑洞里,中央党校的学员们勤学苦读的不倦身影,曾记得,南泥湾的窑洞里,战士们用血汗种出的金灿灿的粮食……
    厚重的延安城呵,堪称一座中国革命历史的博物馆;延安的每一座窑洞呵,都是一座珍藏丰富的历史宝库。到此亲睹众多的革命文物,怎不使你在心底生出无限情思!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