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青岛民俗馆的民俗记忆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4-06-26热度:0

    参观青岛四方民俗馆,让我许多童年的记忆浮现在眼前。青岛新市北的历史也是由村庄演变而来,那些日常使用的物件唤醒了我童年的记忆。
   一、石碾石磨:是中国乡村最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之一,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曾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石碾石磨结下了不解情缘,尽管离开农村已经30多年了,但它的影子,依然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梢运?,是石碾石磨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童年。那时村里没有电磨,石碾石磨是唯一用于加工五谷杂粮的工具。
    石碾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石碾是用来碾碎干粮食的,一个村只有几个石碾,大家共同使用。石磨是由两个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的磨扇和一个磨盘组成,主要是把浸泡的玉米或大豆磨成浆,做煎饼或做豆腐用,有时也用于磨面粉。石磨差不多家家都有,是私有家用工具。 推碾也有分工,有人负责用力推着碾转,有人负责扫碾,就是为了使粮食碾均匀,用笤帚不停在碾盘上翻动。扫碾可是门技术活,大都是家庭主妇的任务,会扫的粮食摊得匀,还能在碾盘上扫出各种花样,又省劲又省时还好看。技术差的往往把粮食扫的一堆一堆的,厚薄不均,费力又费时。
推碾推磨只能围着碾道、磨道转,常常一干就是小半天,既单调又乏味,对于爱玩好动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一种煎熬。这沉重的石碾石磨不知碾碎了多少童年的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曾经流传了数千年的石碾石磨,曾经是加工粮食离不开的重要工具的石碾石磨,曾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石碾石磨,从繁忙到冷落,逐渐到清闲,如今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家各户都有的石磨也都拆除了,有的另作他用,有的还静静的躺在农家院的某个偏僻的角落,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石碾石磨渐渐变成了一种观赏物,城市里有不少饭店把石碾石磨摆在门前作为装饰品。再过多少年,石碾石磨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二、煤油灯、童年的夜晚,感到最亲切的是小煤油灯的灯光,看书,写字,妈妈做针线,都要用它,在它的伴随下,度过了我的整个童年。
     在青岛五十到六十年代,经常停电,煤油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要凭票供应,所以,使用煤油灯也格外节省。一是尽可能缩短点灯时间,晚上晚点灯,早熄灯。二是不干活时,把灯芯调的露出一点点,有点光亮即可,比萤火虫强不了多少。煤油灯油烟很大,在灯下待一会,鼻孔都会成为黑的。小时候常常用一块玻璃放在灯头上烤,把透明的玻璃烤的黑黑的,再在上面画各种图案玩。
     尽管煤油灯灯光不亮,但也足以给家庭带来光明,带来温馨。我们家孩子多,穿的衣服和鞋子好多都是由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成的。小时候,时常一觉醒来,仍然看到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纳鞋底、缝衣服辛勤劳作的身影。我上学后,也经常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一字字、一行行,刚上初中时,为了上早自习,还从家带着小煤油灯到学校照明。
转眼间, 告别煤油灯已经30多年了,现在,到灯具市场看看,各式各样的灯饰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但却永远忘不了童年用过的那盏小煤油,那柔弱的灯光永远在我的心里摇曳着。
   三、风箱:在我的童年时代是每家每户做饭的必备工具,以为它能把风送到燃烧的灶间,让火更旺。青岛的方言,称风箱为“风掀”。风箱的构造并不复杂,很像一个“酉”字横过来。从外部看,是一个长方形木箱(“酉”字的“口”)。木箱内有两根木杆(“酉”字的第二、第三笔划),木杆的前端连接着用四周勒满鸡毛的长方形做成的活塞(“酉”字口内下面的橫),与箱体内部四周紧密相接;木杆的后端伸出箱外,连接一圆形立木作推拉手柄(“酉”字的第一笔划)。木箱前后两端各有一个方形进气的活门,好像一个小窗口,窗口上挂着一块可活动的小木板,随着木杆的前后推拉,两端的窗口总是一开一合,把产生的气流通过风道送到灶膛中。
    风箱内木板上勒的鸡毛,用的时间长了就磨得越来越少,风箱的风力也会随之越来越小,需要定期更换。那时普通农家平时是舍不得杀鸡吃的,只有过年才能杀上一两只鸡待客用。所以风箱的鸡毛一般也是一年才能换一次。
    这种风箱恐怕好多年轻人都没有见过,仅存的少量风箱现在也大都成了收藏品。可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前,它可是农村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家家户户吃饭都离不了它。在那个年代,每家的孩子本来就多,加上儿子结婚后分家晚,一家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很普遍,一家人口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甚至还有几十人的。人多吃饭就多,做饭都是用烧柴的大铁锅炉灶。这种炉灶必须用风箱,否则柴火就不能充分燃烧,光冒烟,不着火。因此在家庭中风箱的使用十分普遍。那时候,每天到做饭的时辰,各家都会传出拉风箱“忽哒、忽哒”有节奏的声响,宛如一首美妙的乡村炊事之歌。
   还有一些行业,如在村口打铁的铁匠,穿街走巷爆玉米花的,也用风箱,一般都是与烧煤炭的炉灶配合使用。铁匠当时是很吃香的职业,农民生产劳动用的锄镰锨镢等铁制工具都离不开他们。不过找铁匠是大人的事,小孩子还是对爆玉米花最感兴趣。在那个物品困乏的年代,爆米花可是农村孩子少有的美食。村里来了爆玉米花的,小伙伴们奔走相告,从家里挖上一瓢玉米,带着一个筐子或布袋赶去排队等候。只见爆米花的汉子把玉米倒进一个葫芦状的滚筒里,盖上盖,一手拉着风箱,一手不停地转动滚筒手柄,呼呼的风箱把炭火吹得红红的。十多分钟后,随着“嘭”的一声巨响,像变魔术一样,黄澄澄玉米粒瞬间变成了白花花的爆米花。
    随着时代的变迁,炊具不断改善,先是有了用电的鼓风机,后又由于家庭的人口不断减少,大铁锅排不上用场了,取而代之的是轻便的铝锅。人们做饭都用上了液化气、沼气、天然气等新的能源,燃气灶取代了土灶,风箱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逐步退出了百姓生活的舞台。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