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北医疗机构的变迁
来源:作者:于向阳时间:2014-06-30热度:0次
在市北区,医疗机构开办了多少?只有卫生局有详细地记载,但是,在我们老一辈的记忆中,却记录了市北区历史上医疗机构的开办、合并、与发展史。
市立医院:位于胶州路1号的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始建于1916年, 追溯历史,市立医院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在风风雨雨、世事变迁中,医院的几座老建筑也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和磨砺,他们像一个个智慧的老者一样,默默地看着市立医院逐渐壮大、成熟,他们是市立医院栉风沐雨、悬壶济世的百年最有力的见证!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听一听有关他们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吧。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占领青岛。1898年夏,侵华德国设立德国海军野战医院,1900年改建为德国胶澳督署医院(现青医附院),1914年侵华日军改为陆军医院,1915年5月,陆军病院一部分改为青岛疗病院。1916年6月,改称青岛病院。青岛除了主要为驻军服务的总督府卫戍医院,以及面向欧洲人和少数富有华人的福柏医院,(始建于1907年欧洲人协会集资建,现为我院皮肤病防治院楼)之外,只有两所教会创办且带有慈善性质的华人医院。因此,尽快设立一所针对本国移民的日本医院,就成为了守备军当局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民国五年,1916年3月海泊町分院、叶樱町分院分别成立,均隶属青岛疗病院。1916年12月叶樱町分院和海泊町分院合并,称新町分院(现我院门诊、病房楼处),原建筑为一层,设床位155张,其中“特殊妇女”治疗床位100张,普通疾病治疗床位55张。日本陆军一等军医铃木一郎任院长,隶属青岛病院,此即为青岛市市立医院的前身。1952年原新町分院5栋一层建筑,其中3栋接建为二层病房楼。但在八、九十年代拆建病房、门诊大楼时,院内日式病房5栋老楼已均为二层建筑。市立医院的前身是日本人建于1916年的新町医院,1931年改名为青岛市市立医院,经过了历史的跌宕起伏,该医院成为我省胶东半岛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医院,胶东地区一提起“青岛市立医院”很少有人不知道的,危重病人往往不远数百公里来到“市立”和“山大”医院治疗。医院在做好院内医疗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及医疗援助任务。如1951年,医院先后选派三批14名医护人员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做出了积极贡献。从1975年开始,医院先后派出7名医疗队员参加援藏医疗队,为藏民诊治疾病、培养医生,为汉、藏民族兄弟情谊搭建了连心桥。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医院派出9人的医疗小分队赴震区现场救治伤员,历时一个月的救治援助中,共做手术102人次,抢救、诊治病人达3500余人次?!?br/> 进入二十一世纪,该医院形成了,东、西、北院区连锁经营、多元化服务,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疗养于一体的8个医疗单位组成的青岛大型市立医疗集团,在岗职工就有3000多人。集团成立之际,医院开始注重百姓心目中的“生命绿洲”品牌文化建设!医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势头和夺人耳目的崭新精神风貌。
市立中医院:城阳路5号及这座小洋楼,由德国基督教信义会建造的,共占地96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85平方米。这既是他们在青岛的办公地点,又是他们在青岛建的第一座礼拜用教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4年日寇赶走德国第一次强占青岛后,对德侨严加管制,教会工作也被迫停止。中国于1922年收回青岛后,德国传教士虽然获得自由并可以继续进行教会活动,但因缺乏经济后盾而难以支撑,无奈将该地产权转让给美国基督教鲁东信义会。1925年,美国传教士便在此处树起了美国“鲁东信义会”的招牌,又于1929年初,在这里设立了“青岛信义会医院”,并附设“青岛信义会高级护士学?!薄?br/> 1938年,日寇再次强占青岛,便对美国“鲁东信义会”地块虎视眈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乘机报复美国,强行占领该地块,将青岛信义会医院全部设施,划归日本“东亚医院”继续营业,同时作为日本东亚医科学院宿舍。1945年日寇无条件投降后,美国鲁东信义会收回该院并恢复了“青岛信义会医院”,聘请张同信为该院董事长兼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1951年秋,人民政府接管了“青岛信义会医院”,改组后将其更名为“青岛医院”,张同信仍留任为院长。
张同信(1894-1967),1914年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医药和诊疗工作,在药物及诊治方面均有颇深造诣,1956年,他精心研制的“手摇磨针头机”,曾参加山东省科技成果展,还是青岛市首届政协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青岛分会理事。
“青岛医院”整体搬迁到沧口后不久,城阳路5号便挂出了“青岛市市立中医院”的大牌子,首任院长为青岛市政协委员,中医名家刘季三先生。青岛市立中医院是山东半岛建院最早,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集中医疗,预防,科研,教学以及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该院本着“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原则,在继承中创新,实践中探索,发展中前进,形成了许多特色专科,受到广大患者赞扬,享誉国内外。
1999年底,在青岛中医疗系统改革整合中,青岛中医院与青岛第二人民医院、青岛黄海疗养院共同组建了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不久,便搬到了人民路4号原第二人民医院扩建的新院址营业。
与此同时,青岛皮肤病防治院搬迁到城阳路5号开业。青岛市皮肤病院是青岛市卫生系统唯一的公立性质的皮肤病防治专科医院,是山东省皮肤病监测哨点医院,青岛市皮肤病防治临床基地,担负着皮肤病临床科研、疾病防治、诊疗指导及专业医师培训工作。在此一段时间里,青岛伊美尔医疗美容中心也曾在此处营业过。
2008年2月29日,青岛皮肤病防治院搬迁至青岛市人民医院西侧楼(安徽路21号),3月份正式对外营业。随后不久,城阳路5号便成了青岛市立医院二分部。
青岛市中心医院:位于四流南路127号的青纺医院的组建主要是为纺织系统干部职工服务的。属青岛市纺织工业局领导。早在30年前,在市北区各行业的医院也不只青纺医院一家,还有港务局医院、交通局医院,商业局医院,建材局医院,建工局医院等等,无疑,这些行业医院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在青岛市的行业医院中,说起来,还就属青纺医院的名气最大,势力也最强。
2003年12月26日,青纺医院举行建院50周年庆典暨青岛市中心医院成立大会,经山东省和青岛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该院正式更名为青岛市中心医院。
青岛海慈医疗集团:2011年5月,在四方区海泊河公园旁边,一座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医院大楼顺利落成并将陆续投入使用,这就是全市唯一一家中医特色医院市海慈医疗集团国医堂,她将发展成为综合服务功能齐全、中西医结合特色突出的省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医院。2011年6月底的一天我们来到海慈,感受这个成立于1999年的医疗集团涌动的脉搏。
集团是由三所拥有50余年历史的青岛市第二人民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青岛市黄海疗养院组成,是山东省首家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拥有医疗、预防、科研、教学以及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有综合医疗集团,
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座落在本市市北区南京路中段的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是全市唯一一家具有心血管病专科特色的综合性医院。三月底的一天我们来到这家医院,感受这家特色医院涌动的脉搏。
医院的前身是具有50年历史的青岛港口医院,2006年5月12日,由青岛港集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合作组建的心血管病专科特色的综合性医院,也是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国内首家分院。医院的成立,是青岛港口医院半个多世纪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承担着青岛市、山东半岛乃至华东地区心血管病患者的诊疗任务,还以诊治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心血管病见长。近几年来医院发展更为迅猛,占地面积达22440平米,建筑面积27000平米,拥有360张病床、万元以上先进医疗设备450多台(件)、中心吸氧、先进的ICU、高档特需病房,“120”分中心与市急救中心联网,聘有一批国内、省内知名专家,科室齐全、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院前急救、社区医疗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青岛市东部的医疗中心。
青岛儿童医院:青岛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就是改名前的青岛儿童医院,新址在福辽立交桥东面,洪山坡一带,旧址在市北老城区的武定路,是最早的福柏医院的所在地。作为儿科的专业医院,青岛这所儿童医院在省内都是很有名的,生意相当兴隆。
位于铁山路的妇幼保健院是一所百年老院《青岛市市民医院》,老院长邓初是一位极有思想的医学界前辈。解放前,他曾经掩护过许多学生中的进步青年(包括江青在内),将他们藏在医院南侧大楼的阁楼上,躲过了军警的追捕。其女后来与作家曹禺结婚。
解放后,医院更名为青岛市妇幼保健院,后来与儿童医院合并为青岛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归一个支部领导。
青岛浮新医院:位于浮山后的富源广场,是浮山后这个近二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大型居民区的医疗需求而建立的医院, 最近,由于市区的拆迁改造,辽宁路的市北区医院和鞍山路的市北区中医院都要合并到这家医院。
青岛传染病医院:位于青岛市四方区抚顺路9号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始建于1906年,是一所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院,目前已发展为山东省规模最大、岛城一流的集临床、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三级传染病专科医院,是青岛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点、青岛市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定点医院、青岛肝病研究所。
青岛市精神病医院: 该院于1958年11月由崂山郊区大崂观原麻风病院几十间旧庙舍改造建成,1959年1月9日正式收治病人。1962年12月迁现址。1973年后,逐步建成新的病房楼。
青岛骨伤医院:青岛市骨伤医院是一所以骨科专业为重点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批准命名的 青岛骨伤医院,它的前身是青岛台东区医院在1959年成立,具体改名时间是1991年,更名为以骨科专业为重点的骨伤医院。骨伤医院有床位501张,其中骨科床位400张。设有骨科、外科、内科、妇科、五官科、康复理疗科、口腔科、影像科、检验科等30多个医疗医技科室。
为了加大特色专科医院发展,市北区政府决定把青岛市骨伤医院、市肛肠医院和市北区中医院三家医院合并为青岛市齐鲁医院。现在,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合肥路758号的齐鲁医院已经正式运营。
纵观市北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不由地让我回忆起五十年代那些分布在大街小巷的诊所,如:辽宁路的马大夫诊所,房子比较大,公私合营年代诊所合并到市北区医院后,房子成了交电商店,还有无棣二路的于子成诊所,胶东路的于禾村诊所,还有骨科名医孙大夫诊所,吉林路的邓大夫诊所。道口路拐角有焦生太老大夫,一间小房,药橱象个小半橱,儿子焦健堂后来加入了台东六路联合诊所,孙子以后也就业在台东区医院即的骨伤医院,周子久大夫先是在东边老赵家挂牌,后来自己开诊所,五七年加入了联合诊所,周大夫原是针灸大夫,退休后搬到台东三路,后搬到吴家村台柳路定居。周大夫治疗小孩惊风拉肚子真有神效,据说他儿子也在某家企业当大夫,滨县路还有一个老中医管子正大夫。两道弯弯的长寿眉,一天到晚笑嘻嘻的,在别的药房做堂。丹阳路头则是出名的王麻子膏药店,说起王麻子荬膏药大忽悠的本事那比赵本山可厉害多了,有病没病,只要你被他忽悠上了无论如何是要来一帖的。王麻子以后搬到了台东一路改名长生药房。.
顺兴路一路拐角吕子汉老大夫开了一家保安大药房。台东四路高育臣大夫开了一家药铺,生意不好,体格健壮的高大夫常说当大夫还真不如去拉大车挣钱多,但始终掉不下这个架,还得继续行医,当个穷大夫过着清贫的日子直到走上合作化道路为止。
台东六路星洲诊所的吴大夫和护士于秀芬那可是老台东一带知名的妇产科大夫,那时侯老百姓生孩子都在家中,只要带诊所一敲门,无论是半夜还是凌晨,于大夫背上药箱就走,没有钱也要先帮助接生,有了钱再还,许多老人至今念叨这些善事,他们的口碑很好。于秀芬大夫后来去了铁路医院,直到去世。
还有许多、许多的诊所,在公私合营都归到了区医院。骨伤医院的内科陈主任的父亲是治疗麻风病的专家,解放后经营亚洲大药房和专职麻风病,也归到骨伤医院,成为当时台东区医院的特色门诊。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市北区的大型医院不断增加,私营医院、如:靖康医院,曙光医院,和平医院和社区医院已经全面开花,政府已经把保障人民健康已经纳入社保范畴,衷心祝愿明天的医疗事业发展的更快、更好!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