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
来源:作者:彭成亮时间:2014-08-12热度:0次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市68公里,古称丈人山。因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
青城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林茂山幽,驰名天下,许多游客皆是问道而来,我们亦是其中之例。
青城天下幽自不必多言,青城山里还有许多碑刻,刻有“道法自然”、“大道无为”、“大道无私”、“大道无极”之类的字样,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道”的兴趣与思索。什么是道?道在何处?道有多深?什么又是大道?问道者五花八门,说道者莫衷一是,还是只有且行且问自度之。
绕过青城山“山”字形的大门口数百步,有亭侧立于清溪之畔。此亭取枯树为柱,用树皮盖顶,树根为凳,整个亭与清幽的山景浑然一体。相传当年杜甫问道青城山,曾避雨此处,后人为纪念他,在此修建茅亭,名曰“雨亭”,并供游人避雨休息。杜甫一生都在忧国忧民,晚年却寓居成都,住在一间破败的茅屋里,穷困潦倒、饥寒交迫,但他依然想着天下的百姓,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依然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彼蕴煜碌陌傩蘸芑衬钏?。那个时候的杜甫,也只有到青城山时候,才能得到短暂的欢娱,你瞧他且行且歌:“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甭肪说氐娜嗣遣荒懿晃馇檎嬉馇械母枭卸5蔽颐悄晖び捎谟尤巫吹摹吧铰吩抻?,空翠湿人衣”的楹联时,顿生幽清幽思之感。心灵的契合早已穿越了时空。
想为“青城客”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国画大师张大迁更是如此。他先后在青城山寄居4年之久。自1938年首次造访青城山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后来,干脆举家住在上清宫文武殿。青城山给了大师以灵感和诗情。张大迁在此作画千余幅,诗作亦颇丰,且自刻印章两方——“青城客”、“上清寄居”。先生在旅居国外时,常眷恋着青城山的一草一木,曾将友人在美国开的餐馆取名“青城山”,并自画“青城山第一峰图”挂于中堂。1981年他托去美探亲的女儿带回手书“青城山上清宫”几个字送给青城山。如今,青城山雄伟的“山”字形的山门上,便有张大千的墨宝。
青城山上清宫正门的“上清宫”三字为蒋介石题于民国二十九年,凝望这三个字,不由令人感慨万端。字体自是中正严谨,骨力雄强,表现出瘦硬挺骨、险绝森严之风范,能写出这样漂亮规则的欧体字,足见蒋介石当年问道青城山之虔诚与春风得意的心境??山峁绾文兀恳蛩剐心媸?,大搞独裁,发动内战,以人民为敌,当然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和悲惨的命运。
前人是一面镜子,可以明鉴后人。
问道青城山,悟道不是目的,贵在得道。但是,若要得道,又需用心行道,行道远比悟道重要。道没有那么玄之又玄,稍梳理一下我们的中学课本,我们就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所谓道,就是要顺应民心、顺应潮流、顺应自然法则。明于此理,可谓悟道。所谓行道,小而言之,就是要助人为乐,大而言之,就是要以天下为自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大道者需要有公而忘私的胸襟。私心太重,患得患失,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些人可以问道、悟道,但行道出了偏差,永远也不会得道,其结果往往会是身败名裂。
我们上山是坐的索道,下山是沿着古栈道缓缓而行。但见四周皆是茂密的参天大树,绿荫遮天蔽日,不时有阵阵鸟鸣,回荡在山谷,宛若天籁之音,山里空气格外清新,肺腑舒畅无比,每经一处道观,我们都要驻足良久,细看雕塑、匾额、楹联里所蕴含的道理。每到一处我们都蹑手蹑脚,小心翼翼,从不高声喧哗,从不乱扔垃圾,更不随地吐痰。因为我们亦“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了。
问道青城山,得道与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