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蛋丝
来源:作者:慧眼时间:2014-11-27热度:0次
蛋丝,听起来就知道与鸡蛋有关了。它传统的做法是以红薯淀粉为主料,加上鸡蛋和水搅拌均匀,调成糊状,然后在锅里摊成斗笠状薄饼,待起锅冷却后切成丝备用。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在锅里加油干炒着吃,也可以用水和其它作料烩着吃。
蛋丝食材普通,做法简便,但要做出好的蛋丝,还是要具备一些必备条件的。首先,食材要新鲜,要土鸡蛋和家乡土红薯淀粉;二是必须用家乡的生铁锅摊饼,这样受热才会均匀;三是烧锅用的柴火必须是松毛,瞬时火力大,无火石,锅又冷得快,这样就不会烧糊。颜色淡黄,厚薄均匀,有劲道不断丝,吃到嘴里,回味略甘,清香扑鼻,这就是上品的蛋丝了。
说起做蛋丝,要属我的母亲和三婶做得最好。在我们家乡,如果家庭主妇蛋丝做得不好,估计你持家的本领不会为亲朋好友所认可,贤惠就与你不沾边了。大家貌似随意的一句话:连蛋丝都摊不好??!这会让你十分难受。
在九江西部农村,蛋丝是最普通的菜肴了,而这看似极为普通的菜肴,却有它的出场时间及位置。早年,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鸡蛋是要拿出去卖钱或者换物的,只有过年过节,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时,才可以吃到它。家里请客,蛋丝就要登场了,而且还是开席首菜。如果端出来一盘蛋丝,上面放了三个左右洗净的香菇的话,那预示着今天是正规办酒宴,或是娶媳嫁女,或是上梁奠基,也或是新亲家上门,反正是农村人觉得是喜事的时刻。
印象中,小学时的我吃蛋丝的机会最多。记得母亲每次做蛋丝都会有意多做一点,起锅的时候说:细伢子,装不下了,你把多的吃掉吧!其实不多的时候也让吃,只不过是上桌的菜堆得低些罢了。有时放学回家路过三婶家,已是饥肠辘辘的我三步并两步冲进厨房。往往这时,三婶也会说:细伢子,多了点蛋丝,你和五妹子分着吃吧!记得我吃蛋丝的时候,三叔总是拿着烟斗边抽烟边静静地看着我,而三婶总是满面笑容地等着我吃完。后来长大了,渐渐明白三婶每次都是有意多做点,用自己些微的行动爱怜我这个丧父的幼侄儿。
我喜欢蛋丝是没得说的,总觉得这是我身体内不可或缺的元素。直到现在,还经常向妻说:能否搞点蛋丝吃呢?蛋丝餐前吃最好,空腹状态更能品出其中的味道。特别是蛋丝加工时留下的锅巴,黄黄的、油油的、薄薄的,放在嘴里先是脆,然后在唾液润湿下瞬间化为无形,舌尖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留下的是只有满嘴余香。
在贫困年代,寻常百姓家的主妇们因陋就简创造出许多人间美味,蛋丝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时代变迁,这看似最简单的菜肴,果腹功能虽已淡化,但伴随它的礼数和亲情却日久弥新。一年三节的相聚,一生不同阶段的汇合,都能通过这一小盘蛋丝维系着,包括家人、家庭、家族,甚至国家的繁衍生息。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