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是一位农村铁匠,为了生计,一辈子与打铁结下缘分。他没有出过远门,离家二十五公里外的县城,是他去过的最远地方??墒?,就在两年前,春节刚过,多数人还沉浸在愉悦的年味之中,大伯却因重病无法医治,留给家人万分遗憾和悲痛,去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
大伯的一生,勤劳,简朴,艰辛。他幼年丧父,4岁跟随我的奶奶来到爷爷家,16岁开始跟我的爷爷学技打铁。后来爷爷患病,英年早逝,大伯就继承了爷爷的手艺。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成立铁木合作社时,爷爷在街上的铁匠铺并入集体。孤苦伶仃的奶奶带着刚满18岁的大伯,以及未成年的父亲、姑姑和叔叔,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全家下放到农村,借住在一位好心的社员家中。经过奶奶的努力,大伯加入了铁木社,成为一名铁匠。那时,农村的生产工具和家用铁制品都由铁木社加工制作,铁器常常供不应求。记得我上小学时,每天都从街上铁木社的门口经过,总能看见大伯和他的工友们围在炉火旁忍着烟熏火烤,全神贯注、不知疲倦地抡着铁锤,快速捶打铁墩上熔化的铁块,个个挥汗如雨,汗流浃背。常言道: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而大伯以打铁为业,矢志不移,钟爱一生,他的人生四季在永不停息的“叮铛”、“叮铛”声中度过,多少个春夏秋冬啊,他饱尝了岁月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辛。
农村土地承包后,大伯一边上班,一边与大妈带领全家艰苦创业,寻找脱贫致富的出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大姐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务农,成为大妈料理家务和安排农活的好帮手。大伯带着刚刚初中毕业的大哥,先是在自家庭院里开设稻谷碾米坊,为本村和附近农户开展碾米加工。后来,碾米坊停业,大伯又在院落里建起了一个打铁铺,利用早晚空闲时间加工各种农具和日用铁器。
大伯每天起得很早。天不亮,“叮叮铛铛”的锤打声总能把我从梦中唤醒,躺在床上,我的思绪随着那响亮而有节奏的“叮铛、叮铛”声逐渐清晰。钢铁是无比坚硬的,然而,大伯的毅力比钢铁还要硬。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每天凌晨,执着的“叮铛”声总会划破晨曦,震荡山谷,响彻整个山村。打铁声铿锵有力,不绝于耳,撼人心扉,催人奋进。我曾无数次旁站在打铁铺前看大伯打铁,充满了好奇。一截废弃钢筋、一片废旧铁块,经炉火高温煅烧,钢铁逐渐熔化,再反复迅速捶打,器具渐渐成形,历经汗水与智慧的交融,以及千百次的锤炼,一把把精致的锄头、镰刀、铁锹、洋镐、小铲等铁器便呈现在人们面前。要等到早饭时分,大伯的匠铺才会稍稍安静。这时,大妈开始将一件件打制完成并经凉水冷却的各式铁器拾进竹篮,沉甸甸的挑到集市上,换回全家人的生活开销。
打铁特别耗费体力,辛苦不必多说。因此,每天傍晚收工之后,大妈总会为大伯准备一份下酒菜,一小盘素鸡、凤爪,或者一两个时蔬,大伯拿出半瓶心仪的白酒坐在一张小圆桌旁,自斟自饮,独自享受劳动之后的轻松和愉悦。其实,大伯喝酒并不介意菜的好坏,常常一碟油炒花生米、一盘咸菜萝卜干,同样可以静静地享受一番。他吃的是一份心情和自豪,他用汗水为乡村群众铸造出无数精巧实用的农具,让人们在广阔的田园中借助这些工具来减轻繁重的体力,能不感到高兴吗?
大伯的话语不多,跟晚辈说话,常常不紧不慢娓娓道来。他从亲身经历中,不断总结出许多朴素的道理,至今我仍记忆犹新?!案墒氯绱蛱?,付出一份汗水就有一份收获”、“出力要实在,不搞花架子”、“做事需专心,干一行要像一行”……我受此影响,上中学时,劳动积极、出力实在,一直担任班级劳动委员、学生会劳动部长。参加工作后,我始终铭记着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基本信念,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大伯还经常教诲孙辈们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大哥、大姐和四妹的女儿高中毕业后陆续考入师范院校,三哥的儿子喜欢打篮球,后来也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体育系,这让大伯由衷感到欣慰和自豪。他一再叮嘱孩子们:读书的一定要把书读好,多学知识,掌握本领;打球的一定要把球打好,炼好技艺,为集体争光。
大伯待人和善,老少无欺,不管是谁来加工、购买铁器,他都一视同仁,价格公道,且尽量优惠,努力谦让,赢得了乡邻们的尊敬和称赞。大伯快70岁时,头发已经全白了,为了不让别人看出而说闲话,他竟然把头发染黑,仍坚持每天打铁,依靠亲身劳动,自食其力。他在患病期间,一再隐忍病情,让孩子们安心做自己的事情,不愿给孩子们添麻烦、增负担。他始终关心匠铺里的铁器多少,农民急需的还要尽快加工……就在大伯去世后一周,还有人来加工铁器,进门就问:“储师傅在家吗?有几件东西请他加工一下。”“他出远门了!”“什么时候回来?。俊薄八峙乱皇卑牖岫夭焕?!你到别处去加工吧!”大妈忍着悲伤,平静而委婉地拒绝。来人将信将疑,满脸的失望和疑惑,缓缓地走开了……
大伯的确出远门了。他辛苦了一辈子,还没有出过远门。这回他出门远游,是该好好歇息了!大伯,家中一切都好,您放心去吧,一路走好?。ㄗ质?990字)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