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东郊记忆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5-03-09热度:0

这个暖暖的日子,我来到了东郊记忆,给我印记最深的东郊,让我有多次拜访的冲动。不仅是红光电子厂的那个“东郊”,最主要包括我就读大学在内的“东郊”。

坐上熟悉的42路公交车,在建设中路下车,换成180路公交车,在东郊记忆的北门下车。街道熟悉而又陌生,旧貌换新颜,我还是瞠目结舌。

对于成都的美好记忆,我几乎全来自东郊,因为那是我初来成都读书,就在东郊。不过那时是东郊,现在算是城东的一部分,它早已融入了成都市区。

成都的东郊,原来是一个工业园区。这里成都污染最重的地方,当时我在成都理工学院读书,寝室内的桌面上由于窗户不关,不久就会有一层灰尘,那是附近的热电厂的“贡献”。现在的“东郊记忆”本来就是在原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修建而成,反映了成都的近代工业。原来的东郊,围绕着建设路、建设南北路,以及向外辐射的十里店和崔家店,全是大的工厂,除了红光电子管厂、热电厂、火车东站、国光厂、宏明厂、锦江电机厂、亚光厂、成都机车厂等等。当然,这里也是后来成都最大的包袱,工厂的工人很多,因为要转型,所以存在喊打压力,如果按原来继续走,必然制约着成都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改制,东郊变得沸腾起来,走出近代落后工业的禁锢,把钢筋铁骨变的温柔起来,这里焕发了生机。有的厂矿搬离这里,有的被强制关停,有的主打产品进行了优化,变得富有生机勃勃。现在这里变成了我们怀念的地方,只有在品茗和吃饭中感受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烙印。餐厅和茶楼就是原来的厂房,输气管线就从我们的头顶穿过。大礼堂也变成了演艺中心,用现代艺术缅怀过去的生活。车床、客车、火车和飞机陈列在我们穿行的广场和中央大道上,咖啡的浓香弥漫在四周。老式的建筑多了几分沧桑,幽深中透着生机。老厂房堆放的石英,好像还生产者显像管?!暗辰懈缮毒透缮?,做一个齿轮和螺丝钉”,那个年代的口号,对我们现在是内心的反思?!昂旃狻痹谔粢鄣恼丈湎?,让我们记住那个时代的辉煌。但老厂的拆除,我还是有百万个不舍,和许多老工人一样觉得心里失去了一些念想。

那个东郊大食堂过去应该是厂里的职工食堂吧,想当年忙忙碌碌的工人在这里吃饭,那热闹的场面我还能想象到。虽然换成了清一色的高档餐馆,心情不免失落,但能保存下来的记忆还是最美好的。当然再往东走一段距离,就是我的母校,我没有过去,那里我再熟悉不过了,唯有那最深的记忆还在。我们几个大学同学在这里吃了一次饭,话说着当年的清苦岁月,平添了许多怀念。

我对成都东郊的记忆,是我难忘的大学生活。理工学院就在二仙桥路上,对于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的学生,感到无比的陌生,同时又充满了憧憬。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东风渠边倘徉,那跳跃了黄土上的艰辛。在这个东郊的记忆,有寝室内的欢笑,运动场的狂喊,有对暗恋女生的羞涩。学校砚湖里荡着青春的船桨,做着朦胧的梦。在?;ㄊ飨拢却榕竦墓饬?。从校门口的8路公交车,我们在学校和火车站间穿梭,那连接了故乡和成都。坐36路车,我们去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看繁华的都市,还有我们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农田上耸立了高楼。校门口那个鱼塘,热电厂高耸的烟囱,龙潭寻访刘禅的洗浴的那汪水池,二仙桥泥泞的街道,十里店的那些茶馆,崔家店杂乱的店铺,跳蹬河上窄窄的木桥,学校北面机车厂的市场和录像厅……

我就像一位老人,在阅读我们过去的时光,品味那一段又一段的酸甜苦辣。老花镜的前面,却是我们现在日新月异的东郊。

东郊,的确承载了我们过多的记忆,鲜活地保留着。那峥嵘岁月,留给我们太多的回忆。虽然离开东郊近20年,但我依然来回于单位和学校,在学校里继续深造,在单位里安心工作。延续着东郊学校的辉煌,换不来西郊单位的青睐,也是一点点的憾事。

这就是我东郊记忆的全部!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琅琊台剪影

下一篇: 秋游清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