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阳光明媚的五月,十八年前,五月十六日,汪曾祺先生走完了人生的全部旅程。他身后,留给世人的,是一部部经典的传世之作。
回想起第一次接触他的文章,是在高中。是课本里有他的《受戒》。那时候高考大于天,功课多,老师和家长管的紧,我能拿到手的课外书十分有限,性格又稚嫩天真。只隐约记得他那篇文章貌似不短,至少长长的让我觉得恍然;文字很清淡,清淡到我一转眼就全忘掉了。
再后来,是在读本上邂逅了他的高邮的鸭蛋,胡同文化,金岳霖先生等一系列文章。我喜欢平易近人的文字。尤其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字更得我心。是在那几篇文字里,才发觉,他写凡事琐物与周围的人,实在是个高手中的高手??此破椒膊黄鹧鄣奈淖?,实则深入浅出,一字一句总关情。
汪曾祺已经辞世,我只好从他的文字里来揣度他的为人。想起他,总是想到一位书卷气极浓的书生,在碧绿的湖边古色古香的茶光中,嗅着和风送来的翠湖水里漫天的浮莲的气息。他俯首在时光打磨印记深刻的桌子上,认真的读书,写字,心无旁骛,是“一束光阴付苦茶”。而馆外天色必是极晴朗喜人的,时间也必然是缓缓流逝的,天地之间一切都温柔静谧。那中国的最后一个士大夫,啜着清茶,温文尔雅,不言不语,也一定是湖边最美的一道风景。汪曾祺就是那种不着痕迹,然又极尽潇洒风流。是真名士。
随手翻开一本汪曾祺的书。扑面而来的质朴文字,似乎在向我诉说着他淡淡的情怀。也有人评论,他的文章有水的气息。我深以为然。汪曾祺的文字里浸染了江南水乡的文化,笔墨清淡,看似无意,实则深厚的情谊暗涌。他的文字是绝不猛烈的,却醇美如红酒,是需要时间需要心情来静下心来回味的。也一直在暗自猜想,是什么样的人,能这样把往事娓娓道来,机智风趣。感觉汪曾祺是个绝不悲天悯人的智者。印象深刻的是文革期间,在荒凉的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他负责画马铃薯图谱,一张又一张。日子清闲,但是可以谈心的人寥寥无几。他默默的画完一种薯块,吃掉,再画,再吃掉。想来是多么枯寂无聊的一段时光??墒撬猿叭袼谎怨敲炊嘀致砹迨淼娜舜蟾挪欢?。在汪曾祺的文字里,我们看不到生活苦涩的一面--就算有,他也不悲不喜,坦然面对。也许,是那种对幸福的追求与渴望,终究让他熬过了苦难的时光。那是一种相信有光,就真的有光的明澈的心境。是谁说,没有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我想,那时他静静的文字背后,必然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凄凉。可是汪曾祺--不能说,不能说,展示给我们的,只有不悲不喜,如同春风拂过湖面般温暖,如花开般满目的耀眼。
汪曾祺对于吃绝对是有品位的。他写食物的文字也不少。那些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食物,在他笔下,在他厨房,都变得鲜活有趣起来。无论是在昆明让他大饱口福的汽锅鸡、豆汁儿、葛根,还是他出差偶然采到的大蘑菇、令台湾作家赞不绝口的小萝卜,抑或只是在沈从文老师家做客吃到的茨菰与土豆。他都慢慢写,细细道来。读者呢,只需慢慢听,慢慢欣赏--总会发觉,他笔下有个我们未曾触及到的世界,他的思考总是唤起我们思维的其他方式,他也真是个风趣可爱之人。我以为,汪曾祺是美食家,又是典型的好“煮男”。有趣,又有心。原来世上真的有这种写的一手好字又能做得一手好菜的人。
汪曾祺先生胸有丘壑,行人间万里路,不徐不疾;云淡风轻,写世间百态,潇洒自在。文字不夸张,不激动,不肤浅。语言平实,入味,入骨。不读他的书,没什么;一旦读了,很难不成为他的忠实粉丝。至少,我爱极了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