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雨夜。
时间一晃,杨老离去已经整整一年。一年前的今晚,我也端坐在窗前通宵撰稿追忆杨老,不知这窗外的雨是否也和我一样,在追思缅怀,为杨老而悲泣。这一年来,有很多感触,一直都想提笔写点什么,却总感觉提笔千斤,无从说起。
说来惭愧,其实从去年回队后不久就有了宣传杨老的想法,当时就认定杨老一定能作为一个省部级典型来推广,期间和局宣传部领导电话沟通过多次,也电话咨询过一些电视台朋友,了解该如何去策划推广。但遗憾的是,直至杨老去世前,一直都未能实质性启动。这个教训,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犹记得,杨老走的那几天。在收到杨老的那封信后,我随同队领导一起前往医院探望。望着瘦骨嶙峋的杨老,耷拉着脑袋斜靠在藤椅上,食不能进,坐不能寐,心中顿生一种敬佩和悲悯。想拿起相机拍照,却又于心不忍,总觉得去医院看望病号拍照,对病号及家属而言是一种“残忍”?;氐降ノ唬甲聊ス赜谘罾系某てㄑ?。说实话,由于之前我的前任袁老师已经写了很多关于杨老的稿件,报纸媒体也陆续刊登过杨老的事迹,而最关键地是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采访过杨老,如何另辟蹊径去展现杨老的精神,着实难住了我。找出袁老师之前发过的一些稿件,仔细思索后,终有些眉目。
本欲动笔,未曾料想恰逢部赣南科技列车行活动,又只得暂时搁笔。在忙完相关活动报道后,20日晚开始真正动笔,一直写到凌晨5点,完成了《杨衍忠:一座精神的富矿》的初稿,本预想待上午领导审核后发稿,再联系地方媒体采访事宜。但是事与愿违,写稿的速度没能赶上杨老离去的步伐。21日一早参会就被告知了杨老辞世的消息。震惊之余,万般地懊恼、羞愧、痛惜涌上心头,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从事宣传工作8年来,第一次为自己写稿不及时而悔恨不已。
回到办公室,把杨老辞世的消息告诉袁老师。电话那头他愣了半天,一早上班还发来稿件要祝福杨老早日康复,怎么突然就走了呢?不得已,收拾起沉痛的心情,重新撰稿。无独有偶,当晚我和他各自端坐在电脑旁一直到凌晨2点,却一个字都没写出来。因为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言语,去形容这样一位老者,似乎穷尽所有的词汇,也描绘不出杨老高贵而又朴实的品质。由于第二天必须要马上发稿,不得已将之前的初稿改成一个半成品(杨老的家庭生活来不及写)发布出去,即大家后来看到的《一位老地质专家的生命绝唱》。
此后,又立即着手编印《赣南地质通讯·纪念杨老专刊》、筹建纪念杨老专题网站等,四天的时间里,只睡了8个小时,着实是个考验。后来得知局党委扩大学习会上一致同意开展向杨衍忠同志学习宣传活动时,说实话我并没有太大触动,因为我相信杨老的事迹一定会打动人心,我也相信那篇稿件、那份专刊,编写的人用心了、流泪了,看的人也一定会感受得到。
随后,在局主要领导和局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宣传活动。组织专题学习、编印专栏专刊,拍摄专题记录片、筹办文稿捐赠仪式,组织大型访谈,撰写报告会文稿……忙得晕头转向,虽疲惫不堪,却也兴奋不已。局党委全盘接手后,忙碌情况渐有好转,因为“压力”都到余部那去了。再后来,跟随报告团北上西进,奔赴全国各地作巡回宣讲。所到之处,朦胧一片、感动连连,数以万计的人们通过聆听报告感受到了杨老精神之光的热度。
确切的说,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个党员干部能像杨老这样,让我们倾尽全力来诠释、传播和追随。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学习宣传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李源潮、强卫、姜大明、尚勇、史文清等各级领导都分别会见过杨老亲属及报告团成员。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求是杂志、工人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新华社、凤凰网、海外网等60多家重要媒体多次集中深度报道过杨老的先进事迹。而在巡回宣讲中,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教授学者,亦或是师生员工,大家都自发地以杨老为镜,深学细照,审视自我,触及灵魂。直到现在,还不时有单位打电话过来索要杨老的资料。而通过学习宣传杨老的先进事迹,社会各界也更多地了解和认知了江西地矿人的艰辛、奉献与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我局舆论宣传史上的一座丰碑,毕竟继七十年代全国掀起“工业学大庆、地质战线学九0九”之后,江西地矿局在社会层面的舆论宣传,从来也没有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去年11月3日,当考斯特载着杨老的亲属和报告团成员一行缓缓离开中国科技回堂驶向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我仰天长舒了一口气,半年多的努力,换来今日之硕果,想必也足以告慰杨老了吧。
我知道,杨老生前其实并不喜欢被关注,不喜欢被追捧,他只想众多老一辈地质专家中的普通一员,只想默默伏案专心完成那份地质找矿文稿。在我的办公室,至今仍然保留着请朋友画的一幅杨老的油画,时常会拿出来看看,凝望深思。和照片上一样,杨老左手握镜,右手执笔,神情专注,背后鲜红的党旗,映衬出他对党炽热忠诚的心和对地矿事业执着热爱的情。清明时节,曾带着队上团员青年前往瑞金祭奠杨老,立于杨老的碑前,不曾想竟动容得有些说不出话来。前日,胡香娇奶奶来办公室找我唠嗑,说起杨老周年忌日时,仍不免泪眼盈眶。想来也是,人们往往期盼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真正刻在心里的疼痛,是任时间冲淡不去的。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言:“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为真正消失,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毖罾弦餐侨绱?。他的思想从肉体中超脱出来,作为他的另一种形式存在,指导着我们的工作,教导着我们的生活。他的精神之光正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传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让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灵,在洗尽铅华之后,永远去追随那份崇高和美好。
这一年多来,因杨老而感动,因杨老而忙碌,更因杨老而成长。我一直在想,在学习宣传杨老先进事迹的过程中,我究竟收获了什么?客观地说,宣传业务素质得到了较大地提升,对协调外宣和内宣的关系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综合协调、文字功底得到较好地锻炼,尤其在与地方媒体沟通交流方面,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主观上和他们疏远了。然而更重要的是,杨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舆论宣传的力量,懂得了只有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写出走心的文字,感悟到学习工作就是要有“遇事不要过夜”“马上就办”的作风和态度。尤其是后者,在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八个月工作都没有真切悟到,而杨老教会了我。
在杨老身上,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尽管在各部门向杨老学习的决定以及各级领导的讲话中,对杨老的精神都作了精辟的概述,但我想杨老留给我们的东西绝不仅于此。都说杨老是一座精神富矿,那么这座精神富矿还需要我们用心去开采、去挖掘,才能绽放出理想之花。
如今,杨衍忠学术资料采集工程正在有序展开,我们需要系统梳理杨老一生的成长轨迹,而我也将带着一颗虔诚的心重新走进杨老的内心世界!
窗外的雨,仍是淅淅沥沥的下着,但愿它能为我捎去一声祝福和问候,祝愿杨老在天国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