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想念万松浦

来源:作者:吴文峰时间:2015-12-16热度:0

  一个人,经常无来由的想念一个地方,想那里的山,想那里的水,想那里的一草一木,想到忍无可忍,便背起相机出发,不论千里万里直奔而去,到那里后,对着想念的地方一阵猛拍,回来后,经常对着照片想心事。谁能告诉我,这个人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我就办过这样的事。

  数年前,我从家谱上知道,祖上有一位先人,在清初考中进士,被顺治皇帝派往陕西麟游做知县。一待就是八年,直到父亲去世,回来“丁艰”,才恋恋不舍的离开。别时,当地人扶老携幼,送出百里之遥。去世后,得到消息的麟游人,又不远三千里前来吊唁。这是怎样的经历?怎有如此的魔力,我想不明白,甚至怀疑可能是自传的溢美之词。因此,有一次出差汉中,取道宝鸡,走进了麟游县城。经过打听,我找到了古、今《麟游县志》。一点不假,他的事迹赫然在列,比家谱上,比故乡的县志上记载的还要详细。除了“招抚流亡、督耕教织、决冤狱、驱虎患、复窑厂“等,还有麟游人送别的记录及给他建生祠的记载。家谱上说他“服政之暇,进诸文学,讲业课艺,出郭门寻隋唐遗迹,览山川名胜作为诗歌”,那次,麟游县政协的一位领导,拿出了新编的《古今诗人吟麟游》相赠,里边竟收录了这位先祖的七首诗。他还高兴地逢人便说“吴县令的后人来了”,让我着实感到自豪。为官清廉,为民务实,庇荫子孙,古今受人爱戴呀!

  过了几年,我又跑去了一趟。到他住过的古县城里寻访,尽管那个地方已经完全成成了农村,但街上的柱础,地里的残碑,随处可见。我按照他写的诗去体验,有的地方风光依旧、景色依然。我到新县城的新华书店打听,找到《可爱的麟游》一书,里面竟有一节写的是《好知县吴汝为》。对,我的这位祖先叫吴汝为。去年,麟游县获得“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新闻中还专门提到过他这位号召百姓种核桃致富的始作俑者。《宝鸡市志》早就把他列为历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祖先的事迹能够流传,我始终认为这是人格的魅力、文学的力量。

当时,再一次发誓,找机会一定再来。

  在山东,在当下,有一个地方我非常想念,非常想去,那就是位于渤海湾畔的万松浦,确切地说,是万松浦书院。

  一说起书院,朋友们往往会想到著名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那些都是古代的高等学府。今年春节,我到泰安走亲戚,还误入了今称作五贤祠的古泰山书院,院里的腊梅、石上的刻字,一靠近,便被吸引的迈不开腿。

  万松浦,古代地图上没有。万松浦书院,现代喜欢文学的人都知道,由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先生倡导,并由龙口市政府联合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烟台大学等共同创建。2003年秋天建成,是“我国首座现代书院”。具有独立的院产、讲学、游学、藏书和研修功能。因为建在龙口北部海滨万亩松林中,又紧靠港栾河入海口附近,故得名“万松浦书院”。

  当年,看到新闻的时候,我就开始向往了?;蛘咚?,这个向往,很早就有??迹皇巧裢?。

  在我十八九岁的时候,作为一名地质队员,我曾在渤海湾畔的一片林子里找金寻宝,天天闻海浪、听松涛,最喜欢林中的安宁与静谧。心想,要是这里面有一所学校该多好,远离尘嚣、远离世俗,教的可以放开嗓门大声宣讲,学的尽管全神贯注洗耳恭听??斡嗍奔?,还可以跑到林子深处,感受“明月松间照”的美景、“松下问童子”的意境。那个时候,我的地质包了,放着一本张炜的小说集《芦清河告诉我》,里面写了好多地质队员、测绘队员的故事,常让我有笔耕不辍的冲动。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张炜先生的《筑万松浦记》,洋洋洒洒7000多字,只看了短短的几句,就被吸引。尤其是那章专写“万亩松林”的文字:最为诱人的还是这片无边的松林。准确讲它有两万六千亩,主要是黑松。林深处一片呜呜响起,这就是无时不在的松涛了。只要稍有一点风,就有这低沉浑厚的声音……。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青葱岁月。张炜还说,十余年来我一直寻找和迷恋这样一个读书处:沉着安静,风轻树绿;一片自然生机,会助长人的思维,增加心灵的蕴含;这里没有纠缠的纷争,没有轰轰市声,也没有热心于全球化的现代先生。

灵动的文字,带着温度,带着引力。特别是那年,在山东省图书馆听了张炜先生的演讲《时代 生活 创作》后,更加欲罢不能。他说到了小时候在林子中遇见地质队员的故事,他说到最喜欢的一本书与森林和伐木工人有关,他说他正在写一部大书,一部与地质队员有关的大书,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万松浦……。听到这些话,我的脑海里涌起阵阵松涛,耳畔回荡起《勘探队之歌》的旋律: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因此,在那年秋天,在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我赶到了万松浦。

  记得当时,万松浦书院周围,满眼都是建筑工地。大片的松林,已经被分割得七零八碎。港栾河畔,开发商的招牌十分醒目。被围海造地圈住的海滩上,晶莹的白沙、浅浅的海水,绝望地相依相偎。走到书院门口,已过了下班时间。院子里很静,看传达的师傅知道我们远道而来,找人打开了办公楼。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用极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三楼,完成了一次朝圣之旅。

  那个时候,我的记忆力还比较好。在楼里,除了见到了孔子、庄子、李白、杜甫、鲁迅,还记住了巴尔加斯·略萨照片下写着的一段话:一个没有文学的社会,或者文学在社会里作为不可言说的嗜好而置于社会生活的边缘,以及变成几乎是有强烈派别意识的信仰,那么这样的社会注定会从精神上变得野蛮起来,注定会危及社会本身的自由。

  临上车的时候,我问门口的人,张炜老师在这里吗?一位看似学生模样的人说:“院长不在,但那个影壁后面有他的话?!彼匙胖敢芄ィ铱吹搅讼庠诖勺┥系摹鞍簿病?、 “和蔼”、“这里人人皆诗人”11个大字。

  看到“诗人”,不知为何,我想起了那位在陕西麟游做过县令的先人。

  所谓“诗意的栖居”,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情。就像我这次匆忙的寻访,就像千千万万和我一样爱诗、爱文学的人们。心中的灯亮着,照耀着脚下的路,才能永不迷航。无论是繁华还是偏远,无论位卑还是权重,只要有一颗爱生活的心,有一点掺杂着浪漫的激情,到头来,终会有一份充实的收获。

   两次千里迢迢,独自去寻访一个先人工作过的地方,期待什么?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血脉涌动的力量!

  几年后,张炜先生到山东地矿局捐赠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这部450万字、描写地质队员生活的皇皇巨著,让他斩获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在现场,他知道我曾干过地质,知道我热爱文学,便写下了“文学与可爱的地质人永不分离”13个字相赠。

  转眼,离第一次寻访万松浦,已经过去了八年。期间,常??吹接胪蛩善质樵河泄氐南?,譬如论坛,譬如评奖等等。但当时自己给自己的承诺,到万松浦住一晚,一直没有兑现。我知道,那里,只有那里,还有万松浦的松树!

  与文字相依为命多年,到一个盛产文学的园子里去做一回梦,感受一种文脉跳动的韵律,不为过吧?

   脉脉含情。吾谁与归?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那山那水

下一篇: 遇见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