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夯墙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6-05-01热度:0

夯墙,就是筑墙,在我小时的晋南农村是极其普遍的事情。虽然现在很少再看到夯筑的墙,只是现在想起夯土墙的场面,勾起我童年记忆和那段艰苦岁月的回忆。

小时候,由于家乡经济条件不好,家与家之间的院墙一般都是用黄土夯起来的。砖墙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只是现在变得极其普遍了,显示了人们生活富裕的一面。现在村上的老房子还是用黄土夯起来的墙,留下那个苦难时代的烙印。夯土墙带着椽留给黄土的花纹,显得格外朴素,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并且我小时候修房子的时候,一般都是单坡面瓦的泥土房,和邻居家挨着的那一面全是夯土墙,其余三面是有土坯堆砌起来的墙。住在泥土房子里,炕也是用黄土做成的,炉子也是用黄土糊成的,甚至房子地面直接就是黄土地上,偶尔还在房子里长出一棵野草。房子里处处散发着泥土的味道,掺杂着父亲纸烟的味道,感到格外惬意舒适。

前几天在电视中看到《长城内外》一期节目,是关于青海境内一段土夯长城的介绍,里面就有几个农民夯筑喊号子的镜头,也让我想起小时候故乡晋南夯筑墙喊着号子的场面。那种大家一起劳作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节奏轻快而又统一,步履协调而顿挫,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只是我小的时候帮助大人干活,还无法在墙面上担当夯筑者的角色,所以现在也只有慢慢体会那样的一种劳动场面。大家有说有笑,妇女们烧水做饭,男人们忙着拉土、浇土、上土、固定椽、夯土等。

其实,这是邻里(也可以说生产队)团结协作的一种具体体现,配合的合理,效率就高,当然墙就夯的越快。借夯墙这样的劳作也是一次家庭聚会,兄弟姐妹带着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共同赶赴一场合力协作,振兴家族的劳作。更是一次亲人的团聚,伯父伯母、叔叔和婶子、姑父姑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还有本家的亲戚、朋友统统赶来帮忙了,热闹非凡。现在几乎上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劳动场面了,盖房修院墙的活全承包给工程队了,即使连做饭也不需要主人家操心了。只有在婚嫁和丧葬的时候看到大家聚集在一起,但也只是在一起吃饭,帮忙收拾桌凳都承包给了做饭的人了。还真是怀念那样大家团结协作的场面!

黄土是要从村口的一片陡崖上取得,然后一车又一车拉回到自家的院子。有时,主人家为了加快工期,节约成本,父亲带着孩子把土预先拉回院子中。只等开工后,邻里乡亲一起进行后面的工序。浇湿黄土也是一件技术的活,只有老把式才能根据土中水分的含量加一定的水。水少夯筑时不容易压密紧实,因为黄土沙的含量较多。水多时土要粘夯筑的工具,使夯筑者感到筑墙费力。

夯筑墙开始前,要把墙基挖下一定的深度,也要有一定宽度。在挖的墙基上用碌碡要夯实地基,然后才能进行下面的工序。然后在墙基的两头外两侧挖四个深坑,每个坑埋一根长椽,把靠近的两根椽中部用麻绳固定。然后墙两边各方四五根长椽,两头用短木板撑住,并用麻绳把长椽的两端固定。然后上土,夯实,当墙与最上一根椽上缘平齐,再把下面的椽上移,再用短木板撑住,用麻绳固定,再上土夯实。重复上面的动作,直到达到近三米的墙完成。墙体呈梯形体,下厚上薄,宽大的墙基,使墙体稳定。当然,这样单调的动作,需要二十多个人的协调工作。尤其在墙体上几个夯筑墙的人,喊着高亢的号子,一方面是夯筑动作协调一致,另一方面给单调的工作增添欢乐。夯筑完一段墙,再继续向前??吹剿呛袷档谋郯?,听到他们高亢一致的劳动号子,我感到了热血沸腾,体会到一种强大的力量。

其实,夯筑墙时工匠掌握其中许多的要领,其中就有太阳的作用。由于日晒和风吹的作用,土墙的两个面干燥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向阳面即先干的一面较硬,后干的一面相对较软,在巨大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后干的一面压缩变形较大,因此土墙会倒向后干的一侧,我们当地人称这种现象为“太阳会推墙”。因此父辈们在夯筑土墙时,依照常年积累的施工经验,有意识地使土墙微微倒向朝阳的一侧,这样,待土墙筑好之后会自动调整为垂直。

参加这样的活动,我还是一个学生,劳动无疑对我们是无能为力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给大人们打下手,但我们主要是来吃饭的,在那个时代,我们渴望填饱自己的肚子。那一大锅的熬菜,香味早已飘向我们的鼻子,更有一个个大的白面馒头??汲苑沽?,我们从临时厨房端起厨师舀满的一碗熬菜,在加一点油泼辣子。馒头就着熬菜吃,别提多带劲。

我总渴望再看到这样的工作场面,可惜再也看不到了,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改为砌砖墙了!现在大家不再为吃那一顿饭了,而是希望看到像夯墙一样团结一致的工作场景!

                                                                             2016年4月25日于成都家中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夜迷西塘

下一篇: 《梦在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