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声一去两千年
文/伊豆
抵达我将要落笔的地方,是一个与古越国齐名的村庄。这里,也因为两位倾国倾城的女子而声名远播。苎萝村,古越台、浣沙溪……这一个比一个香艳的名字,连同一个卧薪尝胆的故事,足以聚焦世人目光。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兴致勃勃游历此地,曾大加赞许:“诸暨是个出名人的地方,美女西施和画家王冕都出在这里?!?/p>
古越台边,伊人款款,绰约的风姿已经走成了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梦里了。那么,西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容颜呢?
这是一个荷香馥郁的夏日,这是一个思恋如水的季节。走进千年后依然如诗如画的村庄,古越台边,伊人款款,她绰约的风姿已经走成了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梦里了。那么,西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容颜呢?
红粉池畔,碧水映芙蓉。一支支荷花多像那位倾国倾城的女子。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花瓣上似乎还留着她的芬芳。那岂不是伊人柔丽多情的眼眸吗?
我坐在西施殿前,遥想2千多年前那位伊人的模样。其实,我老早就已经从一滴水,一朵花,一阵风里认取她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她是一朵江南花,只有在江南的柔风丽水,才会有如此清丽出尘的女子吧。那轻柔似柳,娇媚如花的风姿,令多少人赞美她,想着她,也爱着她?!镑烀伎亢嵩夺?,绿鬓淳浓染春燕”说的就是她吧?弱柳扶风,长颦减翠,瘦绿消红。你用何种溢美之辞来形容她都不为过。体态轻盈,回眸举步,恰似柳摇花笑润初妍。怪不得古人用沉鱼比作她的秀靥娇颜。每一位女子,前世一定是属于谁的那一朵。无论是妩媚的、温柔的,纤细的,柔弱的,娇艳的,都曾以一朵花的态姿站在那里。那里,也总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一道别样的目光在等着她。似乎,每一个男人心里都需要一朵这样的花。那么,西施,又是谁的心头好,梦中人?
“细看不似人间有?;ㄖ写宋锸俏魇?。白居易将她当做自己的那朵心爱的杜鹃了。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这朵秀逸的花朵种在李白的梦里了吗?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她是一朵让内心同样柔婉的雪芹落泪的花!
时光荏苒了两千年,这朵花依然在江南的烟雨深处鲜妍如初。一阵风过,池水起了涟漪。一条红鲤跃出水面,又倏然不见。是鱼儿误将疏影当成了她,还是她借了花的香魂,又复归这里?一只蓝蜻蜓在池塘边飞来飞去,是否也似我一般不忍离去?此刻,我多想化作一支荷,千古伴红颜。
绿树掩映,小径曲折,越过苎萝亭,我一步一步走进夏的深深处。每步一径,每伫一林,总是古韵深深,意味长长。一路走来,重重帘幕为我一路轻卷,轻卷出似曾相识的风景。我仿佛看见当年伊人骑着竹马“笃笃”绕过的那棵树,迷过路的那片林。苔痕累累的院墙边,仍依稀看见她当年花窗独倚的旖旎身影。长长的碑廊,写满赞美她的诗句。如果,非要给她一个形体,那么,我只能把她想象成一首诗了,世界上没有比诗更美好了。可惜,我不是诗人。而她站在江南的烟雨深处,已婉约成诗,我只能将对她的爱恋写在心里。时光匆匆,流水淙淙。将我的思绪带进了浣纱溪畔,我知道,这注定是一场美丽的行走,也,注定是一次诗意的找寻……
我不愿把她放在历史的回声中,更不愿让这位柔婉纤弱的江南女子与嘶鸣的战马、刀枪与斧钺连一起。
白鹭点水,万柯着翠,杨柳堆烟,绿倚紫琴。仿佛,唐宋的指尖轻轻一触,一幅水墨江南的素淡画卷就在眼前缓缓铺陈。一条清流从上游款款而来,多情的碧水倒映着两岸青峰的曲线。那一定是我魂牵梦绕的浣纱溪了,当年的那位美丽的浣纱少女去了哪里呢?
不远处,一座飞檐亭阁矗立眼前,那便是浣纱亭吧。沿着亭前的人行步道下到溪边,古朴苍褐的巨型方石上镌刻着"浣纱石"三个字,相传这里为西施浣纱处,也是当年范蠡与西施定情的地方。浣纱石是传说中的结发石,凡到过这里的情侣,他们的爱情分外美满。这里的确是表达爱情的理想场所,空气中洋溢着浪漫与温馨。流水奏响的琴音,柔软、广袤,纯洁。用手轻触这块微凉的石头,一颗心兀自柔软起来。无限的柔情,无限的疼爱,无限的惆怅,在一份纵深的祈愿里穿越,让这多情的烟雨缠绵这悠长的岁月,让这千年的传说玲珑每一颗爱着的心;让每一朵爱情之花都能开到白发如雪的暮年。如今,村庄依旧,流水不断。千年的浣沙溪依然歌着千古一曲的水调,当年那个裙袂飘飘的背影渐远,渐远。我从她千古一瞥的目光里读到了一丝淡淡的忧伤与轻愁……
午后的天空下起了雨,范蠡祠前稀有游人。独自步入正殿,左右两侧的长廊,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廊内竖立着30几块石碑,碑上刻有范蠡的画像、古人吟咏范蠡的诗词与颂辞、《范蠡理财致富十二法则》、《范蠡理财致富十二戒律》、《范蠡经商十八法》。
驻足在古朴典雅的长廊上,两块书着“经营之神,儒商之冠”的苍劲古朴的匾额格外引人注目。想不到当年那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不仅是我古越国的名相,更是一代华夏商人的圣祖。他一身布衣,三次迁徙。先是入越为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功成后毅然辞官,浮海北上。据《太平广记•神仙传》记载有老子的“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一说。在《史记》中,他也赢得了司马迁“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的称颂。
举着伞,我静静地立在范蠡的塑像前,默默地想着那时的星,那时的月,那时的天空。想当年,这位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旷世奇才,在浣纱石旁见到西施的第一眼,也一定惊为天人吧?英雄泪,儿女情并行不悖。我无法想象当年范蠡与西施十年生别的场景。无法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长长的别离中是怎样的柔肠百转,怎样的万剑穿心,怎样的肝肠寸断?。堪擞氤鹑酥洌婀氲泄?,她何从判断,何从选择?也许,西施无从选择,残酷的现实也不许她选择。那十年,若西施流泪,先湿的应是他的脸;若西施悲伤,最苦的应是他的心吧?
金戈铁马声渐远,吴越江山成旧事。我不愿把她放在历史的回声中,更不愿让这位柔婉纤弱的江南女子与嘶鸣的战马、刀枪与斧钺连在一起。我多么希望,她只是一位素颜白裙的浣纱女子;我多么希望,她只是一个美丽的村庄少女;我多么希望,在江南的水湄处,能随处看见她裙袂如飞,弱骨纤形的风姿。隔了两千年的时空,隔了这层层叠叠的烟雨,隔了长堤的萋萋芳草,我仿佛仍能听见远古的琵琶声,我仿佛听见了月下的低吟,“棹声一去两千年,范蠡西施逐暮烟,自是不寻寻便得,五湖云水岂无边!”
一泓清流,从郑旦亭前潆绕而过,欢快地跌入浣江。江水依旧,香魂依旧,伊人梦中的故园也美丽依旧。
一直喜欢薄雾轻烟里的江南,一角粉墙轻啄天宇,几株瘦柳依水而立,轻舟拍岸,淡扫几笔,就可以洇染出一个如诗如画的村庄。江南水边多丽人。诸暨更是盛产美女的地方。郑旦是一位历史上与西施齐名的越国女子。有人曾用“芙蓉洁脂绿云鬓,眼波横处皆多情”来倾力颂扬她,如果古代四大美女之后再加一位,那么郑旦应该当之无愧吧!
两位倾国倾城的女子,两个诗意荡漾的村庄,让我的心也变柔软起来。西施的苎萝村,郑旦的鸬鹚湾村隔水相望,中间那条清凌凌的浣沙溪多像越国少女清丽的明眸。青峰连绵,草木葳蕤处,几处烟雨楼台点缀在墨玉般的深树里。如丝如缕的烟岚将这个古老的村庄笼在一层薄薄的轻纱里,似乎正向游人低诉她几多不为人知的过往……
穿过一弯长长的弄堂,在一处覆满青苔的庭院中,我赫然发现四眼青石古井,凑近一看,原来这4眼井水还是相通的。相传郑旦曾在这里与西施“双姝对井相比美”。想象着水中两双明眸,含笑顾盼,相映成辉,想当年,那两对水眸足以将黑洞洞的井底都照亮了吧。一直以来,我只知道东施效颦的故事,却不知这里还有四眼井绚烂的传说。只是那可怜的东施,如今都不知道盲目攀比只能给人落下贻笑大方的笑柄。
2500多年过去了,井水依然清冽甘甜,据说常饮此水还能美容呢。这时,迎面走来几个明眸皓齿,窈窕婉丽的诸暨少女,她们轻声细语,又风一样地从我身边飘过,一种赏心寓目的美。如果现在选美,说不定这里又会多出几个西施和郑旦来。自古,太过美丽的女子注定不属于自己。当年,勾践卧薪尝胆,在文中与范蠡的辅佐下实现了兴越灭吴的国家大业。这里,西施和郑旦功不可没。
郑旦与西施一同入吴,就注定了为国献身的命运??墒?,郑旦的命运似乎比西施更惨,就连她的死,始终是个谜。后人关于郑旦之死,有多种文学的联想。那些妄自臆想出来的所谓郑旦之死,对于这位柔情似水的女子来说似乎有点不公。我还是愿意相信郑旦进宫不久,因思乡心切忧郁而死。难以想象,两位少女柔弱的肩膀,竟驮着一个国的重任。因而,我仰慕她们的品格甚于她们的盖世美貌。
一泓清流,从郑旦亭前潆绕而过,又欢快地跌入浣江,三三两两的姑娘在江边浣纱。江声依旧,香魂依旧,伊人梦中的故园也美丽依旧。沿着当年郑旦踏足过的古街,走过郑氏宗祠门前的曲折小径,前面是一座八角翼亭,据说这是村中父老为纪念郑旦而建的。郑旦亭与西施殿一水之隔,为八角重檐,上层为三叠檐圆顶。内置巨钟,撞之訇然。整座亭角精巧别致。这里,时光被人们演绎得羞涩、矜持而专情。郑旦就这样默默相伴着西施,匆匆,已过去了两千年。
离开郑旦亭,夏雨正浓,天色向晚,我也要告别诸暨了。我知道,我心头萦绕的情愫,已与她纠缠在一起。然而,纵有万般不舍,我终将别她而去。只是,不知道浣纱溪畔,还有多少美丽和浪漫的传说,被埋在了江南的烟雨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