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微信号,300快餐500一条龙qq群

您的位置:首页/文学天地/散文

看古戏

来源:作者:武斌时间:2016-09-12热度:0

近来,母亲想看故乡的戏,让我找些视频资料。故乡晋南的戏剧主要是蒲剧和眉户,最流行的还是带着故乡腔的蒲剧。于是就想起小时候在村上看戏的情景,那场景历历在目,让人久久不能忘记!虽然我对戏剧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但我喜欢看戏那股热闹劲。

眉户剧盛行于陕西关中,因晋南与陕西相邻,且方言相似,故在故乡也受到追捧。我在高中的时候,学校组织曾看了眉户《唢呐泪》。故事的情节是一段爱情故事,男主人公因喜欢吹唢呐而名扬乡里,但得不到女方家人的认可,它们认为吹唢呐是低人一等的行业,但男女主人公是青梅竹马,不过最后他们欢喜牵手。但我还是更喜欢根植于家乡的蒲剧,他是父辈们的最爱。蒲剧是我们晋南的正宗剧种,产生于晋南,发展于晋南,现在依然流行于晋南大地。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狸猫换太子》、《窦娥冤》、《镜中缘》、《西厢记》、《赵氏孤儿》等。王秀兰、闫逢春、武俊英等是人们心中的名人大家。母亲提起这些人,别提心里有多欢喜,甚至远比我们的名字还熟悉。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是村上最为热闹的一天,这一天是村上的古会。这个时候村上总要请来剧团,演几场戏,甚至还有放电影来配合助兴。当然,这几天是我们一年中最为快乐的时候,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都赶来了,大人们当然给我们带来了好吃的,不亦乐乎。七大姨八大姑带着他们的孙子孙女也来了,赶赴这场欢乐的聚会。家里准备了丰富的饭菜,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谈论自己的子女,谈论去年的收成。他们一年能有几次这样的聚会?他们的心思还在田地里,还要考虑来年的收成。

当然大人们要提前在戏台下按好一排座位。把两根木桩埋在地下的,上面钉上一根长木板,上面可以坐上十多个人。当然要固定稳当,有时中间还加固上一根木桩。几天的戏演完后,自制的座位就要被拆除,把木板和木桩扛回家。通常为了这种盛大热闹的场面,我们乐此不疲地跟在大人后面。

戏台是村上的古建筑之一,有一定的历史。戏台古香古色,雕梁画栋,台前有许多砖花。戏台的化妆间就是我们上学的教室。在古会的几天,我们就放假了,教室就变成了演员的化妆间和休息室。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每天再舞台上看绘画,看砖雕,看戏文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古文化的熏陶。

当时看戏还是要收门票的。虽然戏台边是自己上学自由出入的教室,但这三四天我不能堂而皇之进出了。虽然我喜欢这种热闹的场面,却还是被隔在戏院外的巷道中。戏票就是仅仅的两角,家里还是拿不出,当时村上每个家庭都是比较困难的,家里为亲戚能准备票就相当可以了,当然顾不上我们这些小孩。我们最多的是设法逃票,要就是戏没有开演前早早进场,蹬清场的时候躲起来。要就是开始检票的时候,翻墙而入,当然这样风险是相当大的,经常被逮住?;蚴羌炱笔备拍歉鍪烊撕竺?,在检票人员仁慈的瞬间,溜进戏园。再有就是等戏快演完了,检票人员也撤了,自己才进入看尾巴戏,才能在那种热闹的场合呆上一会,也顺便满足下自己的虚荣心。

古会演戏,晚上下午都进行。三四天的热闹时间,一般要演六七场戏。碰到一部长戏,就要白天晚上连着演,我记得《狸猫换太子》就分为四折两天才演完。当戏台上被照的金碧辉煌,加上锣鼓的敲响,说明戏就要开始演出了。在戏台的左侧,唱的戏文还被投在一条长幕上,让看戏的人一目了然,更好地了解戏的内容。

黑脸的包公、红脸的关公、黑白脸的曹操在我们心目中定格了忠臣和奸相,白面的书生、粉白的小姐丫鬟演绎人世间的风流韵事,黄脸的老者、白鼻的少年诉说着五味杂陈。头戴皇冠身披黄袍的皇帝飞扬跋扈,美丽端庄的皇太后,粉面的娇滴滴的公主,手拿拂尘的太监,意气风发的状元郎,腰间系着腰带的朝臣一起演绎着宫廷的明争暗斗。

《卷席筒》是一部反映普通百姓的故事,宣扬孝文化。母亲的苦苦哀求和儿子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最后还是以欢喜收场,儿子被教育终于孝敬父母?!渡惫贰芬脖泶锿蠢厦赖隆!度锝套印啡梦颐茄У搅私逃⒆拥姆椒ǎ搿睹夏溉ā酚幸烨ぶ?。家乡戏蒲剧主要描写的主题是正义、报国、爱情、忠孝,宣扬世上美好的东西,摒弃一些丑陋的对社会危害的行为。

戏演到动情处,经??吹酱迕皲焕嵯拢⑶矣械娜丝蕹隽松?。看戏也是教育的课堂,深深影响到台下的观众。生角、旦角、净角和丑角互为应合,共同呈现给观众悲欢离合、忠孝两全的感人故事。乐队伴奏也是阴阳顿挫、张弛有度、有疏有密,和着戏文的跌宕起伏,拿捏的恰到火候,充分表现人物情感的变化。胡琴声如行云流水,婉转凄美,表现主人公的忧伤与欢喜。锣鼓梆钹,雷霆万钧,似有千军万马,让人心上下起伏。

最吸引我目光的不是戏台上走着英雄步,唱着悠长婉转戏文的演员,儿时围绕着戏台周边的小吃摊。有煮油糕的,有打饼子的,有做凉粉饸饹的、有卖热锅的、有卖肉夹馍的、有卖羊肉泡馍的、有卖麻花的、有卖各种点心水果糖的、有卖水果的,还有推车卖冰糖葫芦的、卖劲糕的,卖甘蔗的,还有卖五颜六色气球的,真是玲琅满目,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我就在这些摊前流连忘返,被美味吸引,被玩具吸引,久久不愿离去。

戏演完了,台下的摊子也收了,我们意犹未尽,这种热闹的场面太短暂了!街巷已经很黑了,手电的光束在巷中晃动着,只要月牙儿在天空挂着。黑暗中,不知那个人突然唱起了一句戏文,似流星一般划过,引起巷里片刻的骚动,大家争相说这人唱的好。唱得好吗?是勾起了人们对刚才戏文的记忆,抑或是对明天美好生活的渴望。

的确,蒲剧这种家乡戏,深植在家乡人的心中。他们不仅喜欢看,更喜欢唱。我的外公就是一个戏迷,听说他原来在县上的剧团呆过,我看到他去地的路上嘴里哼着戏文,唱到动情处手脚也用上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戏迷。当然,在劳动之余,哼上几句戏文,到是能缓解身体的疲乏。高兴的时候唱起,能抒发自己欢快的心情;悲伤的时候唱起它,能排解自己心中的烦闷。我的心中常有幅图画:在苍茫的黄土高坡上,站着一位年轻人,他唱着高亢的蒲剧。给听蓝天,给崖下的黄河听,极尽天地之能事。抑或引吭高唱,把酒临风,万丈豪情,尽显男儿本色。

如今,因为工作在外,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家乡的蒲剧了,在心里多多少少留下了遗憾。在家乡的土地上,电视网吧的普及,也越来越多的人不到舞台下看戏了。像母亲一样,还想着看和听蒲剧的人有多少?我不知,家乡的蒲剧是否慢慢消失,我希望不会。它作为一种高台教化,实实在在影响着周边的人。

                                                                        2016年8月17日于成都家中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初心依然

下一篇: 中秋明月思故人